- 相關推薦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
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對其執教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得失,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 篇1
一、精練而富有情感的教學語言為課堂增輝
看了教學錄像,我們大家都不難感受到孫老師語言功底的深厚。課堂上,他沒有隨意而多余的語言,他又能根據學生的回答迅速地組織自己的過渡語,并且每一句都融入了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對課文中蘊涵的深刻思想的領悟。我想,他在課前一定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來設計自己的教學語言,使之精練,富有感情。
二、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從整個教學流程來看,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從《國榷》的來之不易感受到談遷的堅毅剛強。抓住主線,孫老師把教學重點放在的前面兩個小節的教學上,他還用多媒體投影出了一些重點的詞句,讓學生從數字中體會,從詞語中體會,從句子中感悟。孫老師板書中有三個詞語,雖然少,卻精練,讓人一目了然。凝練的課堂教學,突出的教學重點很好地引導學生走入文中去感人物所感,想人物所想。
三、營造氛圍,打開思路
家境貧寒并沒有動搖過談遷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時候,他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喜悅,簡直是難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悅之中時,他遭受到了怎樣的厄運?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到,接著追問:這樣的厄運對于談遷來說怎樣?對于已是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又怎樣?他茶飯不思,夜南安寢,到底在“思”什么?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去比較:別人是怎么看待此時遭受厄運的談遷的?談遷又是怎么對待這個致命的打擊的?通過比較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加深對人物精神世界的認識,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會抓住“很快”、“回到”、“從頭撰寫”等詞語體會談遷并沒有被厄運打垮。
“談遷并沒有被厄運打垮,他又是怎么戰勝厄運,再次編寫《國榷》的?”由這樣一個問題過渡到第3小節的學習。第三小節要讓學生抓住一些關鍵性的詞句進行理解,比如“四處尋訪”、“廣泛搜集”、“親自”、“終日奔波”等詞語,然學生體會談遷的艱辛。孫老師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對孤燈,他不顧年老體弱,奮筆疾書,他知道生命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學生自讀體會,學生會聯系詞語“年老體弱”和“奮筆疾書”來感受談遷的'精神。緊接著孫老師設置了一組想象聯系來加深學生對“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熱難當,孤燈下,談遷……。冬夜,寒氣逼人,清冷的孤燈下,談遷……。在想象練習的基礎上再追問: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著年老體弱的談遷奮筆疾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讀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對信念的認識,加深了對談遷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四、扣詞導讀,感悟形象
緊扣“厄運”、“打不垮”、“信念”這課題關鍵詞,前后聯系,以本為本,在多樣的閱讀中(如瀏覽,用心去讀、朗讀、引讀、范讀等)中感悟了談過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擊(第2節)引讀,在對話中在深入地解讀的基礎上,螺旋式地引導學生讀文本,人物形象凸現出來。第四節,引讀是匠心預設的結果。
五、利用板書,明確層次
其次孫老師由信念入手,問學生談遷的“信念”是什么?這里要求學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這個“志”伴隨談遷走過了一生,不同于一時之間的想法。這一小節中“為了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導學生去比較“一點史料”和“一百多里路”,從而讓學生感悟談遷對歷史的責任感,在通讀朗讀去感受人物。這一小節中還以一個重點句: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5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讓學生自讀感悟,這幾個數字在這里表現了什么,學生可以說一個數字,也可以幾個數字結合起來說。20多年,一萬多個日夜,記載了談遷辛勞的付出;6次修改是為了明史的翔實可信;50多歲說明年老志堅;500多萬字從數量上說明談遷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板書的總結,讓學生認識談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因為這篇《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我沒有教學過,所以以上所談純屬個人看法,如有錯誤,請指正。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 篇2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是一篇勵志的文章。課文圍繞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兩次在困境中撰寫《國榷》的感人故事,緊扣題目中“厄運”、“信念”這兩組詞,表現了談遷堅不可摧、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教學中,趙老師緊扣結尾段,通過品讀、感悟、交流、練筆等環節,引導學生體會談遷完成《國榷》的不易,懂得樹立信念的重要。
本節課的亮點有:
一、抓住主線,目標明確
三讀結尾段,以點概面,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體會信念的重要。
在揭示課題后,趙老師讓學生到文中找能給我們啟迪的一段話,引出課文的最后一段“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難免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一讀這段話,指導學生理解“厄運”、“信念”,再到文中找出“厄運”、“信念”分別指的是什么?從而導入這節課的教學。
一部浸透了談遷20多年心血的書稿,轉眼間化為烏有。在厄運給談遷帶來的巨大打擊面前,他站起來了嗎,是什么在支撐著他?是信念。二讀結尾段,體會信念的重要談遷就是靠著這樣的信念,克服種種困難“二寫”國榷。這部《國榷》比原先的那部更加詳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談遷也因此名垂青史。名垂青史的只有談遷這個人嗎?還有什么?三讀結尾段,讓學生表達出內心的感受,通過熏陶、感染,讓學生體會到信念的重要。
二、品讀語言,知道辛苦
談遷完成《國榷》容不容?你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抓住具體的數字,通過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談遷為了完成這部《國榷》,受的苦是一般人無法想象的。他家境貧寒,用文中的一個詞形容就是?家徒四壁,家里窮的`只剩下四面墻壁了,小偷實在沒有什么可偷的,就把裝有《國榷》的竹箱偷走了。談遷二寫《國榷》容易嗎?他又受了那些苦?在逐層的抽絲剝繭中,抓住關鍵詞句,讓學生通過品讀、感悟,體會信念的重要。
三、注重練筆,升華主題
1、家境的貧寒沒有動搖談遷完成《國榷》的信念,在歷經艱辛,大功告成之時,他遭受到了怎樣的厄運?這樣的厄運對于談遷來說怎樣?對于已是體弱多病的談遷來說又怎樣?他茶飯不思,夜南安寢,到底在“思”什么?
2、談遷并沒有被厄運打垮,再寫《國榷》他又做了些什么?圍繞“終日奔波”,師設計了一組想象說話來加深學生對“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熱難當,孤燈下,談遷……。冬夜,寒氣逼人,清冷的孤燈下,談遷……。在想象練習的基礎上再追問:是什么力量在支持著年老體弱的談遷奮筆疾書?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讀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對信念的認識,加深了對談遷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不足之處:
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完成教學任務,留給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較少,整堂課的教學中“扶”大于“放”。
1、遇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學生還沒有結果,教師的答案就脫口而出。
2、練筆的過程流于形式,安排不合理,解決問題的時間倉促。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 篇3
一、上課伊始,教師送給學生一句名言: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教師教給學生一個學習方法:抓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教師的教學始終圍繞著這一方法開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做到了小學語文教學從知識向能力、方法的轉變。
二、老師的教學目標抓得準。
從課題入手,確定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學習談遷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態度”這個目標,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學做好鋪墊。
三、重點詞句抓得準。
這篇課文由“信念”開始,到遭受“厄運”,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學中老師采用了循文教學,平鋪直敘,從整體思考抓住“厄運、信念、打不垮”三個關鍵詞總領全文的學習,再逐詞逐句有所側重的引導學生品讀。
四、人物情感體會得準。
能緊緊圍繞著“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主題入情入境地把學生帶到談遷的內心世界,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進行深透理解,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和準確把握,把學生帶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讓讀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老師能用生動的`語言去熏陶學生,用濃濃的意境去感染學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動學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啟迪學生。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 篇4
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后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厄運中堅不可摧、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談遷在厄運面前所表現出來的堅不可摧、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學會正確對待生活的困難和挫折。這是理解這篇課文的中心工作,韋老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個重難點展開,各個環節的設置也是為了對這個重難點進行抽絲剝繭,最后讓學生有一個明確地認識,對談遷的精神世界有更深的感悟,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韋老師的教學有很多亮點。
一、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
韋老師的.教學目標抓得準。從課題入手,確定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學習談遷在逆境面前的人生態度”這個目標,為后面有的放矢的教學做好鋪墊。重點詞句抓得準。這篇課文由“信念”開始,到遭受“厄運”,再到“打不垮”的信念,所以在教學中老師采用了循文教學,平鋪直敘,韋老師從整體思考抓住“厄運、信念、打不垮”三個關鍵詞總領全文的學習,再逐詞逐句有所側重的引導學生品讀。人物情感體會得準。韋老師能緊緊圍繞著“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主題入情入境地把學生帶到談遷的內心世界,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人物的高大形象進行深透理解,讓學生有切身的體會和準確把握,把學生帶入文字的情境之中,讓讀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韋老師能用生動的語言去熏陶學生,用濃濃的意境去感染學生,用充沛的激情去打動學生,用深刻的哲理去啟迪學生,
二、讀中體驗、讀中感悟。
教師注重讓學生在讀中體驗、讀中感悟,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韋老師引導學生品讀得較深入,如對第一自然段幾個數據的研讀,經過韋老師的品讀引導,讓學生發現了簡單數據的背后,隱藏著如此豐富的東西。緊扣“厄運打不垮”“信念”這課題關鍵詞,前后聯系,在多樣的閱讀中感悟了談遷這一人物形象。如第3小節中的引讀,在對話中深入地解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文本,體會談遷在厄運中堅不可摧、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三、營造氛圍,打開思路。
家境貧寒并沒有動搖過談遷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時候,他的內心不知道有多喜悅,簡直是難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悅之中時,他遭受到了怎樣的厄運?談遷又是怎么對待這個致命的打擊的?韋老師這一問,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喚醒了閱讀期待,營造了閱讀驚訝,在這極具召喚力和涵蓋性的問題的誘惑下,學生開始走進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搜尋、思考、確認,于是,對厄運才有了多元而又真切的體驗和認同,才能夠和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和諧共振,為下文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此外,文中數字的表情達意的作用應引導學生體會,讓學生認識談遷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小學語文課的評課稿09-07
小學語文課評課稿10-04
小學語文《雷雨》評課稿02-13
小學語文優秀評課稿06-07
小學語文評課稿集錦10-09
小學語文聽課評課稿09-18
優質小學語文評課稿05-09
(熱)小學語文評課稿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