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評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城》的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長城》的評課稿 1
聽了王老師的這堂課,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華文化的熏陶,一次愛國精神的洗禮,也見識到了王老師的個人教學魅力,感受到了他那飽滿的教學熱情。下面我就本堂課談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課堂注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課堂伊始,王老師從熱點話題導入:2003年,我國航空飛天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中國首次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而我們認識了一位英雄——楊利偉,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就是萬里長城,激起學生的自豪感。再從長城的英文單詞拋出了問題:為什么外國人要把長城叫做“偉大的墻”“了不起的墻”呢?偉大在哪?從而自然的轉入學問。
從遠看長城、近觀城墻,面對這樣氣魄雄偉的長城,我們怎能不為之贊嘆,為之佩服呢?就連許多國家領導人來到中國、游覽了我國的萬里長城,都無不稱奇呢!出示了三個國家領導人的話,讓學生進行朗讀,學生在讀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華。
到后來的“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的解讀,學生的愛國熱情得以激發。
第二、多媒體為教學服務,幫助了解長城特點。
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王老師抓住了長城的長和長城的獨特構造來學習。
出示長城的遠、近兩張情境圖,學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觀察點和文章中相對應的段落。課件演示(長城示意圖)并講解:從東頭的山海關開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頭的嘉峪關,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等10來個地方,全長一萬三千里。學生一下子就體會到了長城的長。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體會長城的獨特構造時,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體,形象的演示,學生通過指指認認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這些設施的作用。王老師還利用地圖,讓學生找出長城的位置和所經過的地區,使學生對長城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感受。這一點做的非常到位。又讓學生全員參與,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學習,更好的認識地圖,及了解地圖的作用。
第三、抓重點語句,品味語言,體現了語文味。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數字“一萬三千里”的品讀,體會到了長城長的特點。
第3自然段,教師關注文本,引領學生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抓住“數不清、兩三千斤重”體會到工程浩大;“沒有……沒有……”體會到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體會到條件的艱苦。多種形式反復地讀,引導學生體會到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再修筑長城時付出的血汗。教學中,教師的描述,也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條件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建造長城的壯舉。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也在朗讀中表現出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另外,教師的語言非常煽情。他自己飽滿的情感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如:體會長城的長,王老師是這么說的:全長一萬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換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們學校32500個操場的跑道那么長,你每天跑學校操場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還有體會“為什么說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之后,師述:是呀,長城工程浩大,施工艱難,據計算,如果用修筑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筑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墻,這道墻可以圍繞地球一周多,這樣的長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沒有科學技術支持的古代,能夠修筑如此雄偉的長城,能不說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能不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樣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學生再次發出贊嘆時,語氣就非常到位了。
最后呢,針對本堂課,我覺得有幾點還有待商討:第2自然段,該怎樣教學,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長城的“高大堅固”;本堂課的板書非常有味道,但是,學生沒有這個能力歸納出來,教師該怎么引出更自然呢?
總之,王老師為我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的課,讓我們對他表示感謝!謝謝!
《長城》的評課稿 2
聽了陳墨賢老師的這堂課,卻是讓我刮目相看,驚訝于一位才從教一年的教師,竟然能有這么高的教學水平,真是讓我這位從教幾年的老師自慚形穢。下面我就本堂課談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獨立的閱讀體驗。
課堂伊始,陳老師就列出了幾位世界名人對長城的評價,請學生進行朗讀,無形中就奠定了課文的基調。但是,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他們想要追求自己的個人閱讀空間,陳老師抓住了這點,請學生自己來通過閱讀課文,來體會長城的獨特魅力。這樣無疑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第二、多媒體為教學服務,幫助了解長城特點。
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陳老師抓住了長城的長和長城的獨特構造來學習。在學生找到了長城的長的特點時,我們其實不清楚一萬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長,這時候陳老師通過作比較的方法,說,如果能要走完長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當于我們繞著黃嶼操場跑三萬多圈,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長城的長的特點,還為語文園地五的相關練習做了鋪墊。由于班級只有幾位同學有真實游歷過長城的經歷,所以陳老師選了幾張有代表性的圖片,讓學生從遠到近來認識長城,給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紹長城結構的時候,教師也充分運用了多媒體,讓學生自讀課文,進行找找長城的結構,進行反饋。
第三、隨文識字教學。
陳老師的課沒有獨立的字詞教學,但是,隨文識字卻做得非常流暢。在講解“崇山峻嶺”這個詞的時候,就通過聯系偏旁和配合圖片來解決,順利的落實了這個詞語。后面的教學,陳老師也按照這個方法,落實了“蜿蜒”、“堡壘”等詞語。
第四,語用練習的設計
我們都知道,一篇課文,可以抓住的語用點很多。就拿長城來說,很多老師的練習點放在了聯想這個方法上,但是,陳老師另辟蹊徑,讓學生來分析本文的觀察是從“整體到部分”的寫作方法,不僅是段與段之間是這個方法,更是第二段寫作方法也是整體到部分的,這樣的`寫作方法在小學階段還是比較少見的。最后總結了寫法,要學會有順序的觀察,有順序地寫。
優點有很多,但是我認為本節課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1.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夠細致。
2.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的巧妙設計時處理得比較膚淺。在引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時候,只是知道了具體的位置,卻忽視了這些設計的作用,可以適當交代一下。
3.語用點的設計是很好,可以還沒有進行練習落實,建議進行小練筆,直接訓練。
《長城》的評課稿 3
觀課主題
用細節成就歷史課堂的情與趣
主要亮點
1、注重了對課標的研讀,對本課的主干知識及教學重難點把握準確。
2、教學流程明晰。
存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
教師通過設計表格引導學生梳理了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的相關知識要素,落實了知識目標和方法目標,但在此基礎上缺乏生動誘人的歷史細節的運用,難以讓學生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靈的魅力。比如關于臺兒莊戰役,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親歷者回憶、影視資源播放等方式,給學生呈現中國軍隊是如何與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動的細節方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戰爭的慘烈,才能體會中國軍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領會血肉筑長城的含義,否則,學完此內容后,學生只是單純地記住了一個“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以來取得的重大勝利”的結論,不僅三維目標未能有效達成,歷史課堂應有的情、趣也體現不足,時間一久,歷史課堂就會離學生越來越遙遠,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好感會逐漸消退,歷史課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也就會事倍功半。
《長城》的評課稿 4
上一周,我校舉行了基于標準的課堂教學展示,幾個老師的課堂教學展示,讓我收獲頗豐。其中閆瑩瑩老師執教的《長城》一課,給我留下的印象尤為深刻。
《長城》是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第一篇課文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閆老師的這節課總的來說,她做到了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為什么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另外,借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課堂伊始,閆老師先讓學生觀察比較長城遠觀和近看的兩幅圖的不同點,讓學生找到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接著讓學生自讀感悟,圈點畫。學生在學習這兩個特點時,她先從插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長時,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里、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于“一萬三千多里”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還設計了比較說明,形象展示了長城的長度。
在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讓學生自己觀察,上臺指長城組成部分及其用途。這為學生理解后面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高大堅固。在了解了長城的特點之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體會“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給學生出示了當時修筑長城的人數,借此讓學生感受修筑長城的艱難。但是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就變少了,缺乏自主學習,自主想象的機會。
《長城》的評課稿 5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華夏兒女的驕傲。《〈長城〉》這篇課文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贊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一堂課下來,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師那飽滿的教學熱情,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師他那扎實的教學功底。下面我就這堂課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第一,課堂教學重點突出。
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的課堂教學,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教學第3自然段上。而在教學這一段時,又主要是抓住了3個重要的句子
1、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2、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3、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來進行解讀這一段,重點非常突出。老師的課研究的主題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時,老師能先抓句后抓詞來讓學生感受長城的雄偉氣魄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不但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也為學生培養了良好的學習方法。這是本堂課中一個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學習。
第二,體現了語文課的特點。
在重點部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老師在抓住重點詞句進行講解課文時,也注重了朗讀教學和說話練習,真正地體現了一堂語文課該有的東西。在老師教學的每一個重點句后,都進行了朗讀練習,而且方式也較多,有指名的,有齊讀的,同時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導。當然,教學時,老師自己富有激情的語言,也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是學生激情朗讀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他自己飽滿的感情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
【《長城》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長城》評課稿11-24
長城評課稿(5篇)09-10
《長城》評課稿(9篇)07-11
長城評課稿(7篇)07-13
《長城》評課稿 10篇06-24
《長城》評課稿9篇09-25
長城評課稿7篇07-24
《長城》評課稿(合集9篇)10-31
長城評課稿集錦7篇10-04
長城評課稿(匯編7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