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評課稿
文言文與現代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小學生對文言文接觸的又少,能做到正確的斷句,流利地朗讀、背誦是很不容易。而在趙老師的課堂上絲毫沒有感覺到學生學得艱難,而是每個學生一直都保持高昂的學習興趣。整個課堂簡約而又不失華麗,讓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我從這節課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一、巧學生字。
因為我是一個低年級的老師,我覺得識字寫字的教學環節只有低年級段出現,沒想到今天趙老師在教高年級學文的同時,沒有丟棄最基本識字教學。在“惟”“俱”“辯”“鴻”這些生字在文章不同地方出現的時候,趙老師在學生理解字義后又提醒學生這字是本課的生字,這是在無聲的強調這個字很重要不能寫錯,緊接著就指出在寫這些字在書寫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為了更好的鞏固這些生字,趙老師還不忘讓學生在每個字的旁邊寫上一個。學習生字和理解文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正體現出字不離文,文不字的教學理念。
二、以讀為本,讀出精彩
趙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文時,沒有直白的去一句句的理解古文的意思,而是在讀文前都會提出一個與要讀的內容相關的問題,讓他們讀一次有一次的收獲,每次讀的語氣不同,收獲就不同。學生讀書的欲望被燃起,就減少對古文的恐懼,學生自然想讀、愿意讀、樂意讀。如:在《學奕》這則古文中有“為是其智弗若與?”這樣一個問句。趙老師就對學生說:“我們既然學習文言文,就要用文言文的形式來回答!苯酉滤驼垖W生從書中找答案,再用書中的`話來回答。在這一問一答一找中,學生就水到渠成的把古文的精髓弄明白了。
在學《兩小兒辯日》一則時,趙老師緊緊地抓住一個“辯”,先讓學生弄清楚兩個小孩在爭辯什么?爭辯的內容是什么?弄清楚后就請一名學生說一說這則古文的意思,其他的孩子讀對應的古文,在這樣的對讀中學生自己很快的就弄懂了古文的意思,無需老師的講解,這是一個多么巧妙的設計。接下來的引導背誦設計的更為精彩,趙老師就讓同學生用古文當中的語言來和她進行一場辯論賽,她做第一小孩,讓學生做另一個小孩進行辯論,而后在交換,最后再讓學生一人扮演兩個角色,老師說一些提示語,這是通過不同的語氣去體會當時兩個孩子爭辯是如何爭辯的。這樣學生即使讀著古文中的句子,也感覺不到古文的拗口,反而還增添了一些童真童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從單向的傳授者轉換為互動的合作者;從呆板的經驗者轉換為教學的創新者。看來趙老師在“備教材”的同時,更注重了“備學生”。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評課稿】相關文章:
文言文評課稿12-31
文言文評課稿4篇12-31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