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給予樹》評課稿范文
今天聽了我們學校三年級李老師的一節(jié)課《給予樹》,聽課時感覺非常不錯,老師教態(tài)大方,課堂設計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李老師按照事情的發(fā)展順序把一篇課文非常完整地呈現(xiàn)了出來,我覺得這樣的課非常符合我的審美標準。但是在評課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老師和我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回到辦公室,我和宋老師、崔老師又針對敘事類課文是變續(xù)講讀好還是以順續(xù)講讀好展開了討論。我說自己喜歡李老師的課,主要是因為李老師在講課時尊重了課文敘事順序,給聽課者一個非常直觀的感覺,使沒有教過《給予樹》一課的我,通過聽課事件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等有了清晰準確的把握。我想學生通過學習,也一定對《給予樹》一課的寫作內容和寫作方法有了很多自己的思索和發(fā)現(xiàn)。更主要的是因為我自己讀書時,老師一直就是這么給我們分析課文的,而且我自己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是這樣給學生進行課文分析的。我一直不是特別欣賞那種圍繞一個問題而將課文進行跳躍式分析的做法,我覺得那其實是在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做法。比如,本來一篇語言優(yōu)美,結構嚴謹?shù)奈恼拢趩栴}探究式的課堂上,硬是像蠶吃桑葉一樣,東吃一口,西咬一下,看似有主線,目標明確,但其實卻有悖于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更有點像邏輯推理,或警察探案。
宋老師則認為一篇課文不能面面俱到,必須要有所側重地引導學生理解。所以就要以一個能夠統(tǒng)領全文的核心問題為把手,引導學生進行有重點地研讀。這種有重點的研讀,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那種從第一自然段講到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做法,其結果是學生什么也學不到。
崔老師也同意宋老師的觀點,她也認為應該以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有目標地進行研讀,而不是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串講,追問。不過崔老師認為核心問題的設計非常關鍵。她覺得問題設計得要恰到好處,才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反之,則有可能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她舉了自己講的市級公開課《生死攸關的燭光》為例,在試講時,她設計了兩個核心問題,一是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體會出伯瑙德夫人家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的?二是在當時那種緊急的情況下伯瑙德的家人都是如何做的?感覺這兩個問題答案非常明確,但是上課時學生的回答卻非常凌亂,找情況緊急時,說出了家人是如何做的.,在交流家人如何做時,又說出了情況是如何地緊急。課講得非常不順暢。
后來,經過反復思考,她重新調整了教案,又設計了這樣兩個核心問題:“當?shù)萝婞c燃蠟燭時,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是如何做的?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樣一來,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逐步感悟到了當時的情形越來越危急,加上崔老師的板畫設計,生動形象,曲折傳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在比賽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
聽了宋老師和崔老師的話,我又回想起王主任經常說的,課堂上我們不要做推土機,要做挖掘機的話,我想我們不能僅僅地做挖掘機,為了挖一個問題,而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這樣的做法肯定是不妥當?shù)摹.斎灰膊荒苤蛔鐾仆翙C,機械地把課文分析完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也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取一個兩全之策,要在尊重原文寫作線索的基礎上,來提出能夠統(tǒng)領全文的又能夠啟迪學生思考的有價值的問題,要有目的進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做到既不破壞原文的整體性,又能在關鍵處打下樁子,深入挖掘,訓練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小學語文《給予樹》評課稿范文】相關文章:
去年的樹評課稿(3篇)01-15
去年的樹評課稿3篇01-15
排球課評課稿01-02
小學英語評課稿(14篇)12-29
小學英語評課稿14篇12-29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tǒng)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