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奪錦》評課稿
《賽龍奪錦》一課,意在把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社會文化生活與兒童的觀察能力、社會生活能力等的培養、激勵兒童團結拼搏進取的精神結合起來。
陶老師的課目標定位準確,設計科學合理,新穎獨特,課堂上氣氛活躍,師生、生生互動和諧,教學效果也比較理想。
1、教學目標 定位準確
幾個活動、游戲都能較好的體現本課的宗旨。教學內容也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師生,生生互動和諧,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觀念。
另外,在處理教材上做到了有取有舍。教師上課不但要準確制定好教材目標,還要靈活運用教材。這節課上,陶老師恰當的處理了教材,選擇了三個話題:一、搜索端午節;二、我們的合作競賽游戲;三、感受成功與失敗。這樣的取舍使得教學突出了重點,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一方面在有限的課堂上能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2、教學思路 層次分明 獨特趣味
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老師的課上不好,效率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是教學思路不符合老師的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
陶老師的教學思路設計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從猜謎激趣,了解端午節,觀看賽龍舟后談感受,到學生表演、做實驗、唱兒歌,明白團結協助是制勝的法寶;最后在游戲中感受成功與失敗,并寫下自己的體會,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層層遞進,真實的反映了教學內容,同時也是符合學生的實際。
在教學上,教師既要完成常規的教學,又要有自己的創新,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陶老師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了“暢游動物王國”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戴上頭飾表演后采訪,使學生從表演中悟出道理:團結協助互相幫助的重要性。接著,又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折筷子的實驗,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都體現了教師在教學思路的獨創性。
3、教學方法 靈活多樣
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引導學生將獲得的新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中,把本學科的知識與其他相關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又要讓學生把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相關的學科中去,解決相關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靈活性,多樣性。陶老師的課就體現出了這點。如,在課堂上有猜謎語的,資料展示交流的,欣賞錄象的,談感受的,讀詩歌的,表演的,創設情境活動等,這些教法都體現了多學科的相通。
4、課堂教學 師生共生互長
在課堂上陶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注重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如教師對學生活動的評價:你們真了不起!你們真是團結合作的好榜樣。你們組贏了,祝賀你們……老師的肯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更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又如,活動中結合同桌合作、交流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來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游戲中老師問問學生,你們為什么要成群結隊地飛翔?請問你們個子這么小,怎么能搬得動這只大青蟲呢?你們獲勝的法寶是什么?另外,陶老師還參與學生的'活動,如學生表演大雁、螞蟻等團結合作的情景時,老師適當的導語和適時的采訪,一句句富有童趣的話語,無不激勵著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情感,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起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5、教態明朗 培養情感
陶老師在課堂上的教態是明朗的快活的,始終面帶微笑,給人以親切感。從學生在觀看賽龍舟片段后采訪談感受,到師生合作表演,到學生的“妙筆生花”游戲,老師都走下講臺融入到學生中,或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范,都體現了教師一切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另外,陶老師很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品德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成為品格高尚的人。陶老師在課中通過活動、游戲等形式,力求讓學生體會團結合作,努力向上的快樂,引導學生有勇氣嘗試富于挑戰性的活動,積極進取的精神。
6、收集資料 培養能力
學生收集資料是在品德課中老師們遇到的一個難點,如何培養孩子們收集資料的能力,陶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當學生們展示自己的資料時,陶老師都會問一句,你是通過什么方法收集這些信息的,其目的是讓學生養成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資料的好習慣,引導學生了解收集資料的途徑,在陶老師的教學目標中也體現了這一點。
結合這節課的情況,我要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而我覺得這節課也還有可供我們思考的地方:1、當學生猜到粽子時,能不能給他們看實物,條件允許的話可讓學生品嘗一下美味的粽子,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2、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語還要斟酌。3、老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時,可以適當的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對參加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是藝術,品德課是最富魅力的課,它折射著人性的光輝,更需要教師用心去對待,去呵護。課堂不一定完美,但我們希望通過一次次有意義的活動,一次次深刻的反思,來追求更高的教學藝術。
【《賽龍奪錦》評課稿】相關文章:
排球課評課稿01-02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
新疆評課稿01-09
色彩評課稿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