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評課稿
在評價這節課之前,我想把自己在聽課前對這節課幾個關注先進行論述,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對課堂進行學習和評價。
關注一:知識的前后練習。《確定位置》的內容在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它的知識基礎是孩子生活中的常規經驗積累。從“前后左右上下”到“東南西北”正方向的射線定位轉為有角度的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的區域確定,學生一步步的深化知識的學習。五年級的“數對”確定已經對位置有了更準確的把握,而本次的教學是小學階段對本部分知識的最后一次細化和認知。這部分內容對位置的定位更加的準確,也幾乎是書本知識平面圖確定位置最復雜的內容,而后續將更多的以空間定位的知識為主。所以整節課在預設時可以向學生進行簡單的總結和介紹,讓學生知道知識的價值取向,這樣不僅可以建立知識的聯系網,更能夠凸顯數學知識邏輯上升的本質。
關注二:概念內容如何滲透原理而不是生硬告知。“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這些名詞都是固定的知識內容,都以告知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如何讓學生認識到這樣命名的原理,教師應該有所準備,特別是與他們已有的知識本體“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對比,確保對知識最為深刻的認識。奧蘇泊爾說過: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讓學生建立與原有知識相對的記憶網,就必須對網絡設置有所介紹,這樣學生才不會因為死記硬背加大知識的掌握難度,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怯懦心理。
關注三:角度的確定和度量。一條線能把90°的角劃分為二,而我們確定位置的角度是唯一確定的,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原因的基礎上對兩個角的聯系和區別進行介紹,讓學生能夠根據已有的信息準確把握,同時能夠進行互化。而度量角也存在一定的訣竅,所以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升,這樣對課堂的準確度有更大的把握。
帶著這三點,我進入了課堂,在學習的同時細細的品味課堂中李老師的教學智慧。
智慧一:關注過程,正確引導。《課標》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教師在整個新授過程都是在起引導的作用,學生通過認知沖突,一步步的發現準確定位需要這樣的幾個部分:觀測點、方向、角度、距離。教師并沒有采取告知的方式,而是通過探險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整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一步步的思維完善為整個新授過程增光添彩。
智慧二:關注資源,合理運用。《課標》指出: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如師生交互及生生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果等。合理地利用生程性資源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當學生獨立對島2的位置確定時,部分學生就因為角度辨認發生錯誤。教師利用投影向學生展示,從而指導學生如何找角、度量角。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對這個資源更加合理的運用,運用兩個角互余的知識激發學生對錯誤資源的合理運用。整個過程課堂氣氛并沒有錯誤而尷尬,反因為錯誤而思維碰撞,不斷創造精彩。
智慧三:關注生活,及時捕捉。《確定位置》的價值如何體現,它并不是因為數學課堂的假設而重要,完全來自于生活的需要。但數學知識很多情況下在學生的生活中并沒有體現,所以導致部分學生對數學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其本質而退讓。如何彰顯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靈動,這就需要教師智慧的眼光進行尋找。而最近“馬航失蹤”事件全球轟動,致使很多中國公民愛國熱情高漲。教師在課尾拋出這個話題,一下刺激了學生的眼球,使課堂在結束之前迎來新一個高潮。學生意識到想要確定馬航的位置,就必須準確定位,只有掌握這門技術,才能更快得到結果,對家屬和所有關注的人們有所交代。這雖然沒有多少的知識運用和鞏固,但卻從人文的角度突出了本課的價值。課堂因智慧而充滿魅力。
從自己課前的關注來評價本課,教師不僅很好的把關注二和關注三在課堂上逐一體現,更讓我對關注一有了全新的啟發。因而縱觀本節課,我有這樣的幾點困惑,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商榷。
困惑一:情境的創設怎樣更加合理。《課標》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本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意創設了尋找神秘島的情境,讓學生在三座島嶼的辨認中逐步掌握新知。但是在這個情境中筆者有這樣的疑惑,首先,都是以探險號為觀測點,當探險號已經到達島1確認不是時,它就應該從島1出發去島2,怎么還會回到原處在尋找呢,這與現實情況不符,也存在明顯的科學性缺陷;其次,尋找神秘島是很值得開心的事,怎么會在島上做題呢,而且往往神秘島都是由寶藏的神奇地方,絕對不會有學校等現代化的`生活設施,與大家的常規思維相悖,有就情境而情境的硬拉感,從開始的興奮到最后的失望,對知識的學習也是一種消極的影響。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情境的創設還得深思,怎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又不會產生消極感和挫敗感。不能為了渲染數學課堂的多彩,而失去了原本的本色,這樣就會本末倒置,無得而歸。
困惑二:為什么不以行動思維代替想象思維,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行動對學生掌握知識有更加積極的左右。在教學中,我們常提倡做中學,動中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本課中教師就錯失了兩次“行動”的機會,其一,在教學“北偏東、北偏西、南偏東、南偏西”時,用生動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學生從動態中感悟偏的動態過程。這種方式顯然比生硬的介紹要可靠,但在后續的學習中仍有錯誤的現象。歸結原因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再進一步提升,讓學生用手來感悟整個過程,如果把形象思維和行動思維相結合,對學生積累概念性知識的活動經驗有更多的價值。其二,在后面總結量角器度量四個方位角的方法時,教師不應該只讓個別學生展示,而應該所有的學生借助量角器體驗,這樣思維加行動才能驗證規律的價值。
總之,整節課都可以看到教師智慧的穿梭于課堂間,讓聽者不僅有收獲,更有啟發。智慧讓教師充滿魅力,讓課堂充滿驚喜,我們應該智慧的行走,賦予學生更多的智慧,讓課堂一直這樣充滿期待下去。
【《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位置》評課稿12-31
《認識位置》評課稿3篇12-31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評課稿01-09
平移和旋轉評課稿01-19
狼和鹿評課稿01-15
松鼠和松果評課稿01-13
狼和小羊評課稿01-11
線段、射線和直線評課稿01-17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評課稿3篇01-09
平移和旋轉評課稿3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