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賣木雕的少年評課稿
《賣木雕的少年》是三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寫“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為了不讓我帶著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課文在描寫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時,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值得學生積累并學會使用。戴老師在執教《賣木雕的少年》時,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特點,立足學生的起點進行教學。特別是課堂上的詞語教學有特色、有實效。
一、形象感受,豐滿詞語的意象
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抽象思維發展還比較差的三年級孩子,詞語教學中盡量追求形象,使孩子獲得感性認識,理解詞語。正如維果斯基說的“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機勃勃的細胞。”在戴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老師很好地運用形象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理解感受詞語。在教學“琳瑯滿目”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劃出文中描寫木雕的詞,再出示多幅木雕的圖片,在視覺沖擊、圖片感受中,引導學生說說看到的木雕,教師適時點撥深化詞語的理解。這樣,形象的詞語教學,學生對于詞語的感受就形象,對于這個詞語的感受就豐滿。
二、聯系體驗,鋪展詞語的厚度
“讓詞在兒童的意識里活起來,歡蹦亂跳,使詞成為兒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識的工具。”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往往是深刻的。聯系學生的體驗,來幫助理解詞語,是很有效的詞語教學方法。課堂上,戴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愛不釋手”時,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木雕的“構思奇特、栩栩如生”后,問學生:面對這樣的木雕,你會怎樣?從而較好地理解了“愛不釋手”。
三、營造意境,觸摸詞語的溫度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經過精心選詞,準確用詞表達作者的感情。文本中的每一個詞都投射著作者深刻的體驗,是作者情感世界的敞開。只有將“詞語教學”置身于具體的語境中,才能更鮮活、生動地理解詞語,觸摸到詞語的溫度。《賣木雕的少年》中的“遺憾”一詞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理解上是個難點。教學中,戴老師就立足語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說說我的左右為難?在入情入境中,學生有了深切的體會,很好地理解了“遺憾”。
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志公先生指出:“無論是閱讀還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詞。”在本堂課上,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戴老師詞語教學的魅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感受詞語,使詞語教學生動、形象、靈動、有效。但課堂中,若教師能更好地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和能力形成的關系,課堂將更加完美。
【三年級語文賣木雕的少年評課稿】相關文章:
我是少年阿凡提評課稿01-05
將心比心評課稿01-20
梯形評課稿01-20
散步評課稿01-18
白鵝評課稿01-16
統計評課稿01-15
蒲公英評課稿01-15
趕海評課稿01-14
腳印評課稿01-12
回聲評課稿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