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教學稿范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的說課稿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教學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春》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要點是引導學生學會寫景的方法,學會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春》是一篇詩意盎然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課文扣住了春天的特征,用詩的筆調,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草木花卉競相爭榮的景象。學習這篇課文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2、學教目標
知識目標
①掌握生字詞。
②學習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具體地、繪聲繪色地描繪春天的各種景色。
③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和抓住“春天”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②培養朗誦能力,背誦這篇文章。
③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
3、學教重難點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通過語言感悟春天的美麗。
4、學情分析
春天是學生熟悉而喜愛的季節,他們都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這篇文章語言口語化,平易好懂,節奏明快,形象生動,極富表現力,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說學教理念
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學教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閱讀方式,并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三、說學教方法
采取學案導學的學習方式。在分小組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研讀、精讀、品讀的學習方法,品味文中傳神的語句。
1、情景法。利用多媒體營造出自然、美麗、溫馨的春天,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2、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好文章是讀出來的,因此,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于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
3、探究討論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
四、說學教流程
(一)課文導入
“讓學生說說自己心中春天的樣子,以及對春天所寄寓的感情。”以此調動學生的生活儲備。同時展示課件,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樂,給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由景入情,進入到春的回味和想像之中。
(二)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認真閱讀學案,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完成學案上所設計的導學問題。
第二,小組內合作,歸納出重難點和關鍵,確定個體學習目標認同整體目標,并找出疑難問題加以記錄,并在課上交流。分小組討論六幅春天的畫面,并且給出“研討提示”,但學生的研討并不限于提示,允許學生各抒已見,尊重體驗的個體差異,不求結論統一和唯一,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驗閱讀的過程和方法。在討論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抓住表現景物特征的詞語感悟春的美麗。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變句分析,使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融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以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走進學習小組,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糾正解釋。
第三,將交流中新的啟示和同組內其它同學的問題,記錄在學案上,并展示在各組黑板上,教師引導學生找出典型問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第四,根據學習時產生的新的問題,本組在全面討論的基礎上,重點研究所分工的問題,為展示交流課做準備。
第五,帶著對文章的深入理解進行朗讀,并勾畫出所喜歡的句子,說說喜歡的原因,并仿寫一個。讓學生和文章產生共鳴,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作業設計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寫一篇短文,描繪自己家鄉的春天。這是對文章的體驗和反思,學習、欣賞、借鑒課文,做到學以致用。
《春》教學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孔子游春》。圍繞著新課標,我在教學方法上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歡迎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一、首先我來談一下我的設計理念及教學目標。
我想: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必然是教師充分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高度靈活性和開放性的課堂,既能重視知識技能的學習,又不忽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在這一課中,我注重把所學知識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強調教學方法上的互動性、創新性與優化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我設計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尤其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下面我來說一說對教材的分析及教學目標的確立
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一篇借物喻人喻理的課文。文章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到泗水河畔游春,孔子觀水談水,并教育弟子怎樣做人的事。由于事情發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比較久遠,這種時間上的距離給學生的閱讀和理解,必然帶來一定的阻力。對于涉世極淺的小學生而言,感悟起來會有一定得難度,根據課文的這些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對課標的理解和體會,我為本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通過閱讀理解,讓學生感悟水的特性與人的品格的相似之處。
3、在體會文章感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相聯系。
教學重點:對水的四方面特性的感悟。
教學難點:使學生真正理解孔子借水喻人喻理的一段話,并將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相聯系。
二、教法
激趣——引導——思考——討論——感悟——遷移
三、下面我來講一下具體的教學流程。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階段,我以創設情境,培養和增強語感為基本思路,引領學生進入情境。
首先讓學生展示課下搜集的有關孔子的資料,在學生對孔子有一定的了解,我抓住學生喜歡游玩的天性,展示多媒體教學課件渲染氣氛,讓逼真的游春動畫畫面帶學生們一起回到倆千多年前和孔子一起游春,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中廣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溫暖的太陽和煦的輕風。此時學生身臨其境,仿佛穿越了時空,正在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的泗水河畔游春呢。然后讓學生帶著“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這一問題采取自由朗讀的方式進行閱讀,并允許學生把閱讀產生的疑問提出來,然后匯報。
在這一部分,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學生初讀課文,并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2、引導學生賞析句段,通過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
課文中對于孔子論水的一段話可謂獨道而精辟,原文是這樣的:“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這一部分是課文的核心內容,即是重點也是難點,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并對學生有真正的啟迪和教育呢?
在這一階段,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在泗水河畔游春的情境中賞析孔子論水的話”。
在第一環節里,我用課件逐句出示這段話,提示學生要用心揣摩水的特性與人的某一方面品格的相似點,從而感受孔子談水的深刻意義,那么這段話究竟講了幾個方面的意思呢?你的理解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去討論、去探究,然后進行匯報。
在這一過程當中,將獨立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培養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我努力體現新課標新理念。
孔子論水的這段話,不僅是對孔子的弟子們產生了教育意義,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學習它,我想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們在心靈和人格以及思想上也得到一定的凈化和啟迪。所以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回到現實中來”。
在這一環節中,我運用課件出示水四方面特性的語句。提出問題: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以生活為紐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想一想我們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應該如何做到像水一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呢?由于學生的思維還不一定能夠一下子跳躍到現實中來,聯系實際時會存在“想不到,聯系不上”這種情況。所以呢,我會給學生一些提示,以水的特性所反映的第一個品格為例,說做人要有德行,那么我可以提示學生聯想到無私的奉獻精神,默默的給予,不求回報等,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有很多,甚至我們自己也在做,比如說這段時間我們正在為一個身患重病的育新校的學生捐款治病等等,這也是我們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在行動上的一種表現。這時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自由討論研究,那么學生根據提示,可以自己任意選擇水的某一方面品格,聯系實際進行探討,我相信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說不定學生們會聯系到一些老師也想不到的實際情況,然后小組進行匯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在研究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系的基礎上,借助于鮮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淺顯的語言,最巧妙的辦法去幫助學生對書本知識進行認知。并且充分鼓勵學生,對學生的聯想和判斷給予正確的評價。這一環節的完成,引導了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不僅使學生弄懂了本文的深奧道理,而且使學通的道理運用到了現實生活當中,真正做到學有所感,學以致用,達到了更深層次的教育目的。
在以上兩個步驟完成之后,我對已經掌握了本課知識技能,并初步形成了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生進行強調點撥:這篇課文寫了孔子游春時觀水談水,并教育弟子怎樣做人的事,對流水的特性可以說是感悟獨道,這番話不僅對他的弟子們來說受益非淺,對今天的我們來講也同樣有教育價值,讓我們在生活中做一個像流水一樣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的人,好不好?
通過小結,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使學生對本文的內容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學生確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3、在這里我要重點談一下“讀”。
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我將非常重視讀的訓練,在我的教學設計中,“讀”始終貫穿著全過程。比如說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寫泗水河畔的美景,景美、文字美,我設計了讓學生反復讀說,一讀感受優美的景色;二讀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三讀為想象說話訓練做好鋪墊。在理解了水的特性之后,找同學模仿孔子,以孔子當時的平靜的心態和語氣去嘗試品讀;在找到全文中描寫春色的最優美的語句之后,讓學生齊讀;在整體把握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和核心思想以后,再找同學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因為我想讀是體會感情和理解課文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諸多的語文能力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多種讀的方式,有朗讀、默讀、齊讀、個人讀,把這些方式相結合,在讀的過程當中,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就可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逐步的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同時也為課內外閱讀的進一步深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這節課在設計上,我努力遵循新課標的要求,去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做到教師不是單純的講解者,而是引領者,參與者,創設適宜的情境,采用學生樂于參與的活動方式,使學生輕松的學,主動的學,使課堂生動、活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會使課堂真正成為孩子的樂園,擺正教師的位置,才會使課堂充滿陽光。(說課完畢)
四、板書設計
(略)
《春》教學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是語文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單元是繼前兩個單元的敘事、寫人的記敘文之后的一個寫景散文單元。
本課是本單元的開篇,正如俗話說的好:“一年之計在于春”。有了《春》的優美開篇,才有接下來《濟南的冬天》的溫情敘述,竹鄉的美麗富饒、樹林和草原獨特的夏日風光。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此課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認知性朗讀,目的是讀準字音,疏通字詞。還有感知性朗讀,目的是了解課文內容,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下面是我對第二課時的設計詳細說明。
2、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目標就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表現美。而《春》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優美的語言引導人們去欣賞大地回春的動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春》在選材上,謀篇上緊緊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語言的技巧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此,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A、掌握課文寫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點來描寫景物;②分層次寫出春景畫面。
B、理解文中準確而生動的詞語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C、準確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經過朗讀訓練,要使學生能讀出作者在文中要表達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寫景散文的方法并運用于寫作中。
3、情感目標
深刻理解作者通過細致生動的描繪,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為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3、重點、難點:
根據初一學生的學情分析,他們雖已經學習過抒情散文,但具體的學習全篇都是寫景的抒情散文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懂得寫景散文的寫法要求。所以知識目標1、2設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來探究文章的語言特色是文章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好難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幫助學生領會。
二、說教法與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為主。
過去,不知多少人讀過《春》,讀了多少年,但讀過后有些人只能隱隱約約的記住幾個詞句,而有些人讀過,那一片春色再也無法從記憶中抹去。兩種不同的閱讀結果,主要取決于讀的方法。
《春》這樣的名篇,如果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那么學生永遠無法領略到《春》的意蘊悠長的美。所以,我本著注重創設教學情境,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藝術境界,自己閱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初步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
2、學法指導: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學生從課文出發,采用邊看,邊問,邊想,邊讀,邊寫,看:看課文,從中發現問題。問:指出問題;想:思考并回答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讀:讀順,讀流暢,讀出感情;寫:通過本文的學習。教師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寫片斷。
三、說教學程序
總的用一句概括:由表及里,循序漸進。探究合作,構建新課堂。
(一)導語設計,激發美。(1分鐘)
先播放一組春光圖,在優美旋律的中,教師激情導入: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春景,會讓你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本堂課我們繼續走入朱自清的春,細細賞讀作者的生花妙筆奇在何處。
[說明]此設計幫助學生回憶春天美好的感受,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導語通過音樂、圖畫、詩般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引入激發對文質優美,簡潔明快的散文學習興趣。將學生由課前分散的注意力轉換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來,主動配合教師學。同時也交代了學習要點。
(二)跳讀課文、理清思路、歸納課文提綱。(2分鐘)
[說明]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理清思路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此環節要引導學生通過把握關鍵語句來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在教學處理上要簡明扼要。這2個環節是3分鐘。
(三)學生自讀,體會景物特點,體會春色美。(10分鐘)
在初一階段,學生往往只能直覺意會“美”而不能言傳“美”,所以我準備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理解"春"究竟是怎樣美的,作者是如何構思的,講究層次的。
此時教師作示范如:山——朗潤,水——漲,太陽——紅,小草——鉆,要求學生輕聲讀,邊讀,邊想,邊用筆勾畫,自讀,自悟,自得,自問。然后小組互動學習,分析,整理所得及所問,派代表參與板書,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也可設一些質疑,等到同學們討論地差不多的時候用幻燈片出示,作為對學生思考不足的補充。
最后由教師總結歸納,讓同學們能夠由點到面,將零散的景物及特點集中。
[說明]設計這一步驟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同時再從獨立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這樣就形成了多維態勢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每個人都會有收獲,教師的設問與及同學的質疑,落實了教學重點,完成知識目標1。
(四)細讀課文、品味語言美。(10分鐘)
理清思路之后,就要抓住重點品味、理解、賞析作品了,要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春》的語言非常精美,準確生動,樸實鮮活,意味雋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動詞的運用、句式的變化、口語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這一個步驟,要注意突出重點,抓住精彩的地方深入體會。
我設計的問題是作者用了哪些優美、貼切的詞、句、比喻來描寫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歡哪些?
在學生回答差不多時,教師可依據回答情況挑選下面的問題給以點撥、提示。
1、提問法提示
(1)為什么用兩個“盼望著”?
(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為什么不說成“嫩嫩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句話的前后都描寫花,為什么中間夾一句動物的描寫?
(4)“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為什么要這樣寫春雨呢?
(5)“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應該怎樣理解?
(6)文章的結尾為什么用“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來比喻“春天”?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說明]此環節的設計落實了知識目標B和能力目標。設計的依據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要巧妙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邀游。
(五)細處研讀,感悟寫法美。(10分鐘)
引導學生討論:你認為草、花、風、雨這四段哪段最難寫?(風景難寫)
此環節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春風”一段:
如,①特有的性格;②特有的氣味;③特有的音響;④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此環節采用讀、賞、析、說相結合的方式,有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有利全體學生的參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說是由扶到放的過程,這樣也落實了教學重點及難點。
(六)從文學作品和記憶中總結美、尋找美,創造美。(10分鐘)
引導學生從形式到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主要是要培養自學能力,因為初一年的學生還處于自覺的適應階段,通過本文的總結歸納有利今后的自主學習。
讀完《春》,同學們會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請同學們從文學作品或記憶中找出描寫春的優美詞句,并且試著運用它去說一段描述春天的話。
目的是將學生學語文的目光由課內導向課外,引向豐富多彩的更大空間,使課內外結合,教師可用多媒體投出有關詩詞名句。
(七)分層作業,美的訓練,美的遷移。(2分鐘)
1、寫一段描寫家鄉秋景的文字。
2、通過本文的文字把它變成一幅幅春景畫。
3、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教師可引導學生廣泛閱讀,開闊視野,拓展思路。
可采用詩文朗誦(如《春之聲》詩文朗誦會)等形式引導學生搞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說明]設計第一道主要是學習的遷移、聽、說、讀的最后落腳點是寫,初一年的學生寫作水平難以當堂完成,所以放在課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學時間是在秋季,所以只得由本文寫“春季”的內容遷移到寫“秋景”上。第二、三道是選做題,第二題學生完成之后貼于“作業欄”上,這樣布置是根據學生的多樣性,有利調動一切學生可調動的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板書設計:
昐春宏觀勾勒:山——朗潤水——漲太陽——紅教師示范完成
繪春(微觀描繪)
特點層次
春草圖鉆鮮嫩
春花圖繁茂艷麗樹上—花下—遍地
春風圖和煦輕盈觸覺—嗅覺—聽覺
春雨圖細密平和植物—人
迎春圖趕趟兒
贊春新、美、力
《春》教學稿4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說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春》是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篇課文。它體現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對于學好本單元其他課文,乃至以后學習寫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重的三維教學理念,加上本文作為寫景抒情散文的體裁特點,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把握重要詞語的音,形,意
(2)體會春景中寓含的熱愛自然,春光的感情,奮發向上的精神
(3)欣賞描寫春的優美生動的語言
(4)理解如何抓住景物特點組織安排材料
第二、說教法
1、主要采用問題導引式,啟發式。這是由于七年級學生對于欣賞美文還缺乏一定的思路,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完成鑒賞。
2、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種方式的采用,既可以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可以使學生對美好的春光有直接的視覺效果,增強感染力。
第三、說學法
朗讀法,討論法。課程標準提出:"要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作為寫景抒情散文有些意蘊是不可言傳的,所以這兩種方法是切實可行的,可以使學生處于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利于加深理解。
第四、說步驟
1、檢查預習,補充相關知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要打牢字詞基礎,加強對字詞,特別是有些多音,多義字的檢測。提問學生課外收集的作者情況,培養學生課外查找資料的習慣,教師可以進行補充。
2、學生自由朗讀或默讀全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在作者筆下,描繪了春天的哪些景物你最喜歡哪幅圖畫
(2)文中洋溢著一分什么樣的感情你從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這兩個問題有利于學生對全文的理解,也較容易,可以通過學生自主活動,討論補充把握較好。教師應把發言權腳給學生。
3、在提問回答以上問題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選喜歡的段落,指出喜歡的理由,并做有感情的朗讀。這一題是緊扣課文重點中對優美生動語言的欣賞而設計的,同時又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在學生表達自我感受的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體會。如:"鉆""趕趟兒"等詞,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通過幾個學生對不同片段的各抒己見,使學生對本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對于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段落,組織學生齊讀,增加語感。
4、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如何緊扣"春"組織材料的。以(4)(5)節為例,使學生認識它們如何條理清晰的組織材料的,這樣可以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提高課堂效率,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戒面面俱到。
5、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進行閱讀反思:本文之所以這么生動,富有感染力,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這是為下一階段的寫作鋪墊,有了上面的分析,學生通過簡單的交流可以不難認識到:這主要是由于修飾語,疊詞,修辭手法等的運用。
6、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寫一段語言優美生動的寫景片段。題材自選,題目自選,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后相互交流,評價,教師給以不同程度的肯定,以激勵為主,使學生做到以讀促寫,使學生在自我表現滿足中結束本課學習。
7、作業布置:以第六節為例,緊扣本文重點出題。作到少而精,富有啟發性,難度恰當。
第五、板書設計:(略)
【《春》的教學稿范文】相關文章:
春期開學典禮校長講話稿01-19
春學期開學教師代表講話稿(4篇)01-05
小學春開學典禮輔導員講話稿01-18
春學期開學教師代表講話稿精選4篇01-05
春學期音樂學科教學工作總結01-17
家庭會議上的講話稿范文-講話稿范文12-28
學校教學工作會議講話稿范文05-14
教育教學工作會議講話稿范文05-14
教學校長開學工作會議講話稿范文05-14
領導在酒桌上的講話稿-講話稿范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