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計優秀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統計優秀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如何把評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統計優秀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統計優秀評課稿1
聽了譚老師上了一堂精彩的課,確實令我受益匪淺,收獲良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好多。下面就譚老師這節課談一談個人的想法:
1、由于條形統計圖學習的.內容長期以來都是數據的來源與學生通過收集去體會數據的。課開始,譚老師就情景教學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小組合作去收據數據,去體會數據,再引入條形統計圖。這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與生活,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
2、課中教師非常重視與學生之間真誠地交流,悉心地傾聽,積極地引導,和理地調控。
3、譚老師語言生動、設計清晰、課堂氣氛活躍、思路清晰、節奏緊奏,課堂調控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課堂中,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觀察、發現去引導學生知道條形統計圖它的一般步驟和方法,學會看統計圖,學會涂多少格?會做完后回答老師的問題。
4、課件的制作好,切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但我也提出自己一點不成熟的建議:
1、出示例題的課件字太小了,所以收集“正”字出示看不清。
2、過渡條形語言不好。
3、展示新課結果重復有點羅嗦,討論的時間太短。
統計優秀評課稿2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于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么作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么為重點?選擇怎么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復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并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于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復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后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時,深刻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采用徒手繪制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復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扎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系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后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復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應用范圍的認識。
統計優秀評課稿3
楊老師設計了“識圖標,認天氣”的游戲,原因有兩點: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這樣的數學游戲本身就能調節課堂氣氛,引發課堂高潮,特別是猜對后得到的獎勵更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點也很有必要。為了突破該難點,用猜一猜的游戲引發學生交流估測的依據,積累估測的經驗。
楊老師整堂課以學生為主導,在楊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推陳出新。情境導入是以學生們熟知的天氣預報音樂為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分類出多個天氣圖標,當學生學完天氣圖標后,引出這節課的例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一下各類天氣的天數,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總結方法。有畫圓法、“正”字法等,幫助學生改進畫圓法,讓圓圈一個挨著一個;“正”字法從日歷的開頭,分門別類的把晴天、多云、陰、雷陣雨、陣雨等天氣天數統計出來。學生的聲音是課堂的.主題,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偏離主題時,及時把學生引導回來。如圓圈表示時,直接用畫圖的方式呈現學生的結果,讓學生自己判斷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計數法的重要性。隨后的小組討論也時刻圍繞著學生,讓學生發散思維,不局限于課本,尋找多種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數據。表格法、畫圖法,最后,引出條形統計圖更是很細心地讓孩子認識條形統計圖。并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差異,整節課水到渠成,靈活自如。
統計優秀評課稿4
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要求。統計知識對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加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主要是鞏固不同標準下的分類、整理;通過分一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王老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通過對已有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發展學生的統計意識。
我認為王老師的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現實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
王老師這節課能夠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課堂上注重從生活中取材,由于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容易產生親切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新舊知識的銜接自然而順暢,課堂設計層次分明,是一節比較好的家常課。
二、注意學生的已有經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
這節課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同時也提供了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前面的教學已經有了統計知識的滲透,所以特別是分圖形這一操作環節,把圖形分成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給了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對數據處理有深刻的體驗。還有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為學生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延續性。
結合數學知識,更有利于本節課的教學;縱觀整節課,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躍躍欲試,學習氛圍十足。由象形統計圖到統計表,可以說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實際到數學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在整個統計的過程中,不論是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還是對數據的`描述和分析,學生始終都處于主動地位,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學生是數學學生的主人”。
今天這節課值得肯定的是王老師的教態和臺風,作為一名51歲的老教師來說,王老師每天都能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達到了學科整合。她基礎知識夯的實,上學期期末考試有20名學生打了滿分,給年輕教師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在此同時,我也有幾點個人想法:課堂上老師語言較多,有時候一句話重復了很多遍,是學生沒有在認真聽還是老師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呢?還有,要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內容,教師不要講得過多。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范,表達的要確切。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真正地活動起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能更牢固地掌握選擇統計的方法,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索意識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自己的一些觀點,不對之處還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統計優秀評課稿】相關文章:
《統計》評課稿09-13
《統計》評課稿10-10
統計的評課稿09-16
統計優秀評課稿(精選10篇)10-30
數學《統計》評課稿08-16
《統計》評課稿(精選33篇)11-30
《統計》評課稿15篇10-09
《統計》評課稿(20篇)09-24
數學《統計》評課稿[熱]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