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鐘表》評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材《認識鐘表》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鐘表》評課稿1
《認識鐘表》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知起點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于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
課堂上教師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表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在這節課上,教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借助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鐘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教師又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這節課上,教師創設了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并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認識整時時花去了比較多的時間,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另外在學具的使用上教師的引導還是有些欠缺,分針和時針應順時針方向轉動,教師在自己示范時也沒有注意,后面學生操作時就“隨心所欲”了,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還要關注小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多讓他們有機會動嘴動手動腦,不要讓“優生”唱獨角戲。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鐘表》評課稿2
黃文靜老師在執教《認識鐘表》一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學習新知識。又能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整節課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實施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黃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許多直觀教具,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導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藍貓開鐘表店的故事貫穿在整節課堂中:如逛藍貓鐘表店初步認識各種鐘表;設計闖關游戲招收鐘表修理工等。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黃老師在這節課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觀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鐘面模型,仔細看看,看看會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在認讀整時時刻時,讓學生探究幾個鐘面的共同特點,進而總結出認讀的方法。在認識大約幾時這一難點時,黃老師借助多媒體課件,讓靜態的數學動了起來。讓學生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發現,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認識大約幾時,較好的突破了難點。為了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黃老師還設計了師說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黃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早上8時升國旗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時讀書,晚上8時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8時、7時、9時等。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黃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觀察鐘面上的時刻找規律,則滿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學生的智力發展需求。而這些對于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學生自己操作時沒能一一照顧到,少數學困生感覺吃力;不能怕學生說錯,讓孩子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評價性的語言太過單一,課堂教學重在語言激勵。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鐘表》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08-10
小學數學教材《認識比》評課稿04-17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3篇04-06
認識鐘表評課稿04-04
《認識鐘表》評課稿08-08
《認識鐘表》評課稿集合04-19
《認識鐘表》評課稿集錦03-22
認識鐘表評課稿通用06-12
《認識鐘表》評課稿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