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評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角的度量》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角的度量》評課稿 1
這是第二次聽X老師的課。內容是《角的度量》第2課時。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但是還不夠熟練,會經常讀錯刻度數。因此安排這節練習課,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這節課X老師一開始出示一個角讓學生測量,復習“兩對齊,一看”測量的方法;接著通過一組練習題(讀刻度、量角、判斷、測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已有的方法。最后再出示一組容易混淆的角,讓學生測量,一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整節課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師生互動良好,課堂活躍,各環節的處理比較到位,教學效果良好。
不足之處:
1、在量角器上讀角時(55°),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找一找有么有學生誤讀65°的現象。從而指導學生怎樣正確度刻度。
2、練習時應讓學生用更充分的時間指一指,說一說,這樣在后面學生說自己量角的方法時語言表達可能會更準確。
《角的度量》評課稿 2
一、教師在整體把握知識結構的同時應縱向考慮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即知識的整合性。
復習和本節課相關的知識,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關,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僅為新知識打下鋪墊而且也為估側角奠定基礎。
二、設計一道學生容易犯而又意識不到錯誤方法的練習題。
可以制成課件,在度量角時小明是這樣操作的你們發現他哪出錯?
(1)角的頂點和中心點沒有重合;
(2)角的一條邊沒有和0度刻線沒有重合;
(3)內外刻度讀錯了;以上這幾種錯誤的方法是學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現的地方,這樣不僅提醒學生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同時也能進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為下節課學習角的畫法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讓學生大膽的嘗試,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因為學生在認識1度角的基礎上已經掌握了幾度,幾十度和幾百度所以讓學生任意地去說角,指角,撥角,量角和畫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這樣才能充分地體現了知識的'活學學活用。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驛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智慧的啟迪者,更是靈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與鼓舞和喚醒。沒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讓我們在預設中體會教師的匠心,在生成中點燃師生互動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師能夠刻苦的磚研,我相信在你們辛勤澆灌下的花朵必將爭齊斗艷。
《角的度量》評課稿 3
聽了《角的度量》這節課后,我覺得授課老師對新課程理念體會得較深刻,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開題以故事情節引入創設了一個問題的情境,根據兒童年齡和心理特征,學生有極強的好奇心,所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意識,加強了學生對角大小的初步認識和理解,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體現了數學教學的開放性。
二、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老師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這節課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兩角,再讓學生說說哪個角大,怎樣知道哪個角大哪個角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學習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稱和度量角的方法。
三、在探究中體驗,以活動促發展
本節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時間和空間,如:教師出示了兩個大小類似的角A和角B時,教師讓他們才猜猜哪個角大?這時學生出現了認識的沖突這時有的學生說角A大:;有的同學說角B大,教師再次追問到底哪個角大呢?你們能想出驗證的好辦法嗎?這時每個學生都積極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動中來,發揮他們豐富的現象力,開動起智慧的小腦筋,同學們想出了多種驗證的方法。有的學生說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個直角分別和這兩個角進行對比移動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學回答我是用通過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點,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說我是用直尺測量出的,讓他們在嘗試中發現、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質疑中發展、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教師又創設情境讓學生找出身邊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數,如:紅領巾、桌子角、書角等,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數學,數學來源與生活又服務與生活,培養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四、加強練習拓展與延伸
教師精心設計了有梯度的習題,不僅能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內化,而且還能拓展思路,更能開闊學生知識的視野,因為學生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每個人的認識經驗,認識水平等皆不相同,他們的思維發展也不同,新課改的理念之一是:要關注學生的
個體發展,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個學生,讓學生在一個多向、開放、合作交流中學習新知,讓學生在觀察、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指一指、量一量,并讓學生上臺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進而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及情感都得到了發展。本節課教師創設一系列的豐富的實踐活動,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充分體現了教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一教學思路和教學理念。
總之:本節課教師精心的設計巧妙的安排,教學脈落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真可謂是處處有學生的實踐活動,處處有學生的動腦與思考,處處有學生們的合作與交流,課堂上有師生互動的火花,課堂上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和情趣,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盡管張老師本節課中有許多閃光點但也幾點探究的地方。
《角的度量》評課稿 4
聽了盛老師這節課,給我帶來了較大的震撼。在盛老師的課堂上我感受到了數學的濃濃的味道。這節課創新的教學設計,精美的課件制作,清晰的教學思路,流暢的課堂節奏,精致的細節處理,和諧的師生互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的度量》屬于空間與圖形中測量的一個部分,也是測量中難度最大的。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經歷量角的方法的探索過程,了解量角器的構造特點,掌握正確的量角方法。認識角的計量單位“度”,并認識1°角的大小,通過一步一步的操作能正確、精確地讀出角的度數。通過觀察與、思考、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索與實踐能力。下面簡單談談我的感受。
我認為注重知識的.生成是這節課的一大亮點。傳統的教材教法是由認識量角器---揭示量角的方法---進行量角的練習的順序進行的。而這節課打破了以直觀認識為開始的常規,而是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探索實踐的,經歷量角器的形成過程。教師先從比較角的大小引入課題,找準了知識的生長點,從僅憑眼睛看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引發度量角的需求,也激發了學生探索量角工具的欲望。引導學生用同樣大小的一些小角來比;在學生欣喜地用小角比出大角比小角大了一個小角時,教師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改進一個一個小角貼上去麻煩得問題,通過電腦演示量角器地雛形:半圓工具。在學生用半圓工具量角發現一個小角多一些,想知道不滿一個的部分到底是多少怎么辦,學生想到用更小的單位,從而優化量角器,即把單位小角分的更細些,讓學生了解量角器地構造特點,并逐漸掌握量角器地使用方法。為了進一步完善量角工具,又設計了數小角的活動,引出了認識刻度線。就這樣引領學生不斷經歷自主探索學習過程,讓學生親歷數學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為具體的、摸得著的、看得見的、可操作的數學。
總之,本課的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有效地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思考中不斷獲得了思維的鍛煉和發展。
【《角的度量》評課稿】相關文章:
《角的度量》評課稿5篇04-2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10-12
《角的分類》評課稿范文05-31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度量》的評課稿05-31
《認識角》的評課稿(精選10篇)04-07
《角的分類》評課稿(通用10篇)09-27
角的初步認識評課稿(精選20篇)05-19
認識角評課稿(通用6篇)11-18
認識角評課稿(通用25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