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評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怎樣寫評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禹治水》評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評課稿1
前幾天觀看了張老師執教的《大禹治水》課例,看完后,我被張老師瀟灑的教態,富有感染力的體態語所深深吸引了。對于張老師的課堂,我想談五點看法,不對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讀題解題,語文味十足。張老師抓住課題中的動詞“治”字,寫字形,讀課題,擴詞語。巧用同音,引出制服的制,制服的`對象——洪水。通過朗讀,初步感知洪水的浩大與兇猛。精巧而實在,語文味很濃。
二、通過朗讀課文,觀看動畫片,引導展開想象,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在老師提出的“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問題中,自由發言,個性表達,感受洪水的兇猛及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沖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這是大禹下定決心治水的原因,也是學生認知的起點。
三、抓住重點語句和數量詞,進行品讀,比如: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深挖“千、萬、九”等數量詞,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大禹治理洪水的過程顯得很豐滿。
四、與父比較,體會大禹治水方法的科學,從中感受大禹是一個聰明、機智勇敢、舍小家、顧大家,為民造福的人。這里,老師把大禹請進日常的家庭生活,讓學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位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五、在百姓的評價中,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老師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讓學生體會洪水制服后,老百姓過上的安定生活:植樹造林、男耕女織、學堂學習等等,從中體會大禹給人們帶來的幸福生活,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老百姓中也“代代相傳”。最后質疑:“禹——大禹”,一個大字,寫出了百姓對他的崇敬之情,寫出了大禹是人們心中的英雄。
《大禹治水》評課稿2
這篇課文是一個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講的是古時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上古時代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谷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為什么會是世人敬仰、代代相傳的治水英雄”這個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在教學中以文本的內容與課前布置搜集的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讓學生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
首先谷老師播放洪災視頻,讓學生來談談看了圖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來體會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體會老百姓的“無家可歸”。最后引出治水的英雄大禹,在講解大禹治水經過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治水的艱辛,特別是抓住“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等語句。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時,谷老師利用音頻,激情朗讀大禹三次路過自己家門,讓孩子們想一想說一說大禹當時的感受,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和第一自然段的無家可歸做對比。
在這堂課中,谷老師利用多種形式的讀,讓孩子感受大禹治水時的千辛萬苦,通過三過家門而不入讓孩子感受到大禹的大公無私。由于洪災離孩子的生活經歷太遠,孩子的體會并不深刻。其次,本節課對字詞的教學設計不多。
《大禹治水》評課稿3
《大禹治水》是一個傳說故事,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配有兩幅插圖,形象地反映了課文的有關內容,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課文篇幅短小,選材精當,作者從治水艱難和三過家門而不入兩個方面表現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獻身精神。
縱觀王老師的課堂教學我覺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關鍵詞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方法非常巧妙,感受洪水治理后百姓的幸福生活。
下面詳細來談談看法:
一、目標明確
本課王老師的教學目標為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以第一段為教學重點,通過提問“泛濫”是什么意思,通過孩子的回答,再質疑,提出觀看字面,還不足以理解詞意,激發學生去文中找答案。再通過學生找到的句子“大水淹沒了田地,沖毀了房屋。”進行總結,提出用詞語下面的句子去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方法叫做“聯系下文”。
由扶到放,第四段中的“疏導”一詞,讓學生小組合作,運用“聯系下文”的方法說說“疏導”是什么意思。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能有效地掌握“聯系下文”方法。
二、教學形式多樣
在理解重點字詞是不僅教授了“聯系上下文”的理解詞語的方法,還通過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去理解“疏導”一詞的意思。
在理解“安居樂業”一詞時選擇了對比教學,先出示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片,讓孩子選一選,哪一幅是“安居樂業”的生活。再根據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對比“疏導”一詞,發現兩段一個是用下面的句子解釋詞語意思,一個是用上面的句子理解詞語意思。自然而然地引出“聯系上文”的方法,并總結為“聯系上下文”。
三、學習形式多樣
在學習活動中,有自由朗讀、同桌互讀以及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以往“一對一”的教學,讓課堂上的孩子都動起來,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四、朗讀不夠充分
本課作為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孩子剛剛接觸這么長的課文,同時課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詞語,對部分孩子來講有一定難度。老師應給孩子更多地朗讀時間,讓孩子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相信這節課會更加完整。
《大禹治水》評課稿4
剛才有幸聆聽了戴老師的一堂《大禹治水》,讓我感受頗多。我想可以用一首詩來濃縮我整節課的收獲:
大禹治水千古傳,制服洪水美名留。
高山峻嶺來鑿穿,三過家門而不入。
抓住詞句展想象,緊貼課文巧導學。
創設情境大家談,情感澎湃悟品質。
下面我就具體談談:
《大禹治水》是一個古代傳說,講的是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跡。它是一篇蘊含豐富人文內涵的課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高度凝練概括,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遙遠,要讀懂課文并且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美好的印記,難度頗大。本課中,戴老師注意深入鉆研教材,根據低年級閱讀教學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簡筆畫、語言描述等多樣手段,激情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悟大禹治水的艱苦卓絕,師生跨越時空與大禹作了一次撼人心靈的精神對話。同時在學生讀、說、聽、思等言語實踐活動中將識字、學詞、學句、悟文、體情有效結合起來,體現了基礎性和創造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整個課堂教學節奏張弛有度,不疾不徐,收放自如,過渡巧妙自然。學生發言聲音響亮,思維敏捷,朗讀到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縱觀戴老師整堂課的教學,我覺得以下幾個方面印象尤為深刻:
一、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想象。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縱觀全文,戴老師緊扣關鍵詞開展教學,印象較為深刻的是課文第二段,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戴老師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提問:禹在走遍這山山水水的過程中會吃哪些苦呢?請你們想象一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在瞬間爆發,有的說:“大禹可能會受傷。”有的說:“大禹遇到猛獸還要和猛獸作斗爭。”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通過學生反復的朗讀,細細體會出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饒的精神。
二、緊扣文本,巧妙引導。
低年級學生認知特點是記憶能力強,理解能力弱,所以低年級語文詞語教學也要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重積累,輕理解。輕理解不是不指導理解,而是要找到適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有效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戴老師這節課中多次運用的指導學生理解詞語的嘗試就是一種適合的方法,如:戴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挖通”“劈開”這兩詞時,她通過在黑板上邊“板畫”,邊講解,邊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接著讓學生體會大禹身上的品質和朗讀也就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導學生理解“代代相傳”時,戴老師引導學生:同學們,大禹治水是發生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一直流傳到今天,而且還會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這就是代代相傳!戴老師就是這樣有機地將教材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在教師巧妙的語言情境中,自然想象,自主感悟,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使課堂教學回歸教材文本,遠離花哨,返璞歸真,讓我們品出了語文的真味。
三、創設情境,拓展延伸。
在語文教學中,戴老師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尋求訓練點,利用想象來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其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課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時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戴老師就抓住了關鍵數字,“十三年”“三次”“一次”“十多歲”,在教授“他的兒子十多歲”時,戴老師創設情境引導:大禹一心想著治水,一心想著老百姓能過上安定的日子,以至于他的兒子十多歲,還不知道他長什么模樣。小朋友,如果你是大禹的兒子,你的心情會怎么樣?還有有品讀第三段,訓練說話環節:如果你是老百姓大家對大禹會說些什么感激的話呢?禹的兒子聽到老百姓稱贊他的父親,他心中是多么地驕傲啊,此時,他面對父親,會說些什么呢?通過這些典型場景的渲染,關鍵時候老師的引導,一次次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進文本,激發起表達的欲望,從而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內化語言,發展思維,升華了對人物的崇敬之情,達到入境、動情、達理。
不成熟的建議:
1、課文第三段講述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在大禹治水的這么多年中,發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是否可以給學生補充1、2個。這樣,在學生的交流中,大禹的英雄形象將更加鮮明,孩子們對他的敬仰之情也將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2、課后是否可以讓學生閱讀類似《大禹治水》描寫英雄品質的故事。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像大禹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這樣可以把學生的閱讀從課內引向課外,凸顯了教學的開放,從而也可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欲望。
【《大禹治水》評課稿】相關文章:
大禹治水的評課稿05-20
二年級語文上冊《大禹治水》評課稿05-30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美術評課稿經典01-28
《春天》評課稿05-07
英語評課稿(經典)01-06
印度評課稿07-28
《松鼠》評課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