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青蛙唱歌評課稿
一、教師有效地嘗試了讓音樂的元素與新課程的要求有機結合的問題。
從活動的目標到活動的過程,教師通過優美的琴聲、借助多媒體、輔以提問和插問,引領幼兒在游戲中充分地感受、體驗、探索音樂的變化,自主地用肢體語言表現音樂的高低、快慢,用聲音的變化表現不同的動物形象,用不同的語言節奏表現青蛙的各種叫聲,等等。整個活動過程,教師注重幼兒自己的學習與發現,注重幼兒的想象與表達,注重幼兒說、唱、舞、欣賞等多種表現方式,體現了教師有效地嘗試了讓音樂的元素與新課程的要求有機結合的問題。
二、活動設計情景連貫,過渡自然,使幼兒充分感受了音樂的樂趣和藝術的魅力。
基于幼兒對青蛙特征和習性的已有經驗,教師以青蛙為主角開始了本次活動設計。整個活動的環節設計層層展開、情景連貫。從荷葉與風,聯系到荷葉上的青蛙,進而推進到青蛙和水里的動物朋友;從傾聽風的變化聲,轉換到撥動荷葉動作和表現不同的風速;從想象小青蛙的叫聲,轉換到用不同的語言節奏表現老青蛙和小青蛙的叫聲,等等。教師的設計,使整個活動情景連貫,過渡自然,一氣呵成。這將有助于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想象和表現,更有益于孩子們在欣賞音樂、想象情景、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音樂的樂趣和藝術的魅力。
三、教師本身具有良好的音樂素養,使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更有意義。
教師首先對名曲進行了巧妙的改編,將音樂旋律作了變奏處理,使音樂形象更加生動有趣,更適合中班孩子欣賞和表現的特點。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注意使自身的情緒、語言表達、身體動作與音樂所傳達的情景相融合。在參與韻律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時而溫柔舒緩,時而詼諧有趣,把幼兒帶入了審美享受的狀態。在參與幼兒即興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傾聽、理解幼兒創造性的表現表達小青蛙和老青蛙的不同叫聲,幫助幼兒梳理了語言節奏,使幼兒的表現表達更準確、更清晰。從活動的選材、設計到組織,都體現了教師自身良好的音樂素養,也使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變得更有意義了。
【青蛙唱歌評課稿】相關文章:
《青蛙賣泥塘》評課稿06-16
青蛙吃蟲子評課稿01-28
《青蛙寫詩》評課稿(通用11篇)06-10
青蛙吃蟲子評課稿[匯總8篇]02-21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