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2016年光棍節活動簡報
簡報一:
11月11日就是“光棍節”了。最近幾天,一條“關于雙十一校內表白活動的要求及處分條例”,以其詼諧幽默的內容,被網友們熱傳。
“表白條例”內容主要包括:嚴禁使用煙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進行表白,以免造成消防隱患,危害人身財產安全;表白活動持續時間不宜過長,務必在當日24點結束,以免影響其他同學正常學習休息;嚴禁表白過程中因爭風吃醋演變為聚眾斗毆,如經查實,以開除學籍處理;表白過程注意自身儀表舉止,不宜過于投入忘乎所以,有傷學校風化;表白形式鼓勵創新,體現我校大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要求表白感情真摯,杜絕玩弄感情的現象,培養責任意識;不主張表白活動鋪張浪費;如進行大型活動,需提前一周上交策劃書,經教務處審批合格后,方可實施;如表白失敗,不得采取極端行為,希望同學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對此校方將免費提供心理咨詢;表白不成仁義在,不許霸王硬上弓。
雖然這則“條例”發布者署名是“教務處”,但有人向各校教務處工作人員核實后發現,這樣的“條例”肯定不是由學校發布的,應該只是編輯公眾號的同學用來娛樂的。對于“表白”活動,學校會加強安全管理,但不會有什么限制。
簡報二:
嚴禁男女朋友在食堂互相喂飯!在眾多的吐槽聲中,吉林建筑大學近日發布的“新規范”也收到部分網友的點贊聲:這一定是“11·11”光棍節前,學校送給單身學生的福利。是這樣的嗎?新文化記者采訪了校方老師,結論是,你們想多了。
規范是這樣的
11月4日,網友在網上發布了吉林建筑大學“新學生規范”的圖片,內容大致如下:在食堂要文明用餐,嚴禁男女朋友互相喂飯等不文明行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男女同學交往要言談得體,舉止文明,不做拉手、勾肩搭背等親昵行為,輔導員要與談戀愛的男女同學進行單獨談話,堅決杜絕校園內肢體接觸和不得體現象。
這位調皮的網友在圖片上畫了個圈,留下三個字:“哈哈哈”。
有人拋磚引玉,大家便議論開了,有彈的,也有贊的。
彈的
郭同學:這規定真的很“奇葩”,大伙看后笑得不行。都是新時代了,大學生是成年人,在公開場合也不敢有過格的行為,我就從來沒見過有同學在食堂里相互喂飯,此規定有畫蛇添足之嫌。
男同學A:我們班級在群里發布了(這個新規),但我還沒仔細看。(馬上掏出手機上網翻看)哇,是不是有同學故意添加的嚴禁互相喂飯的規定?是不是惡作劇啊?
一對情侶:(不屑一顧)這是扯,誰會在公開場合有親密行為?還用規定嗎?
男同學B:(扒拉一大口飯,然后放下筷子)這就像父母在管教自己的子女,兩人互相喂飯,我認為無傷大雅,我沒有談女朋友,但看他們在一起親昵也不覺得受影響。
贊的
女同學C:確有這個規范,我們寢室是傳閱過的。這個規定我還是能接受的,不會犯這些錯誤,我也沒有男朋友。
網友D:(在貼吧里表明態度)為我們的新校規致敬,給你一個大大的贊。
網友“西風西”:必須點個贊啊!這一定是“11·11”光棍節前,學校送給單身學生的福利。這為我們單身同胞減少了多少心理陰影面積啊,絕對感動單身汪。
老師說:防微杜漸
昨天在吉林建筑大學第一、第二食堂,新文化記者沒看到互相喂飯的情況,但有的學生有摟抱等親昵行為。
食堂一位負責人說:“我沒見過學生互相喂飯的情況,大學生的素質普遍很高,摟抱確實常見。可能保守的學生覺得這種行為不雅觀,但不能說就是低俗的,這也是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現在食堂的監控已逐步全面覆蓋,尤其在安全方面有一定保證,歡迎學校有這樣的行為規范,也很有必要杜絕一些不文明行為。”
學生處一位老師說:“防微杜漸。親吻、摟抱,就像見諸媒體的在地鐵等公共場合的不文明行為,如果發生在學生食堂,我們(也)認為不得體。現在學校還沒有發生這樣的行為,但不代表以后不會發生,發布準則只是爭取這樣的行為不在學校出現,不管現在有沒有這種情況發生,希望學生們能關注這件事,有一個得體、文明的行為。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了,這樣的行為準則如果深入人心,當學生們再遇到其他事情時就會考慮,自己這么做是不是不文明。”不過這位老師補充:“這只是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并不是硬性的規定,只起到督促和提醒的作用。”
簡報三:
“表白不成仁義在,不許霸王硬上弓”、“表白活動持續時間不宜過長”、“表白形式鼓勵創新”、“要求表白感情真摯”……昨天下午,一則“某某大學關于對雙十一校內表白活動的要求及處分”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不斷刷屏,消息稱南京藝術學院校方羅列了10條“奇葩”的表白方式,這些都在禁止之列。昨日,南京藝術學院表示,該條信息并非學校官方發布,純屬惡搞。
微信上冒出的南藝“表白條例”
日前,“南藝生活圈”微信公眾平臺發出一條帖子,帖子開頭稱,“近期我校學生因追求愛情表白方法天馬行空,不知不覺中就觸犯了我校校紀校規,為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南藝教務處27日出臺一份題為‘南京藝術學院對雙十一表白的要求及處分’的‘表白條例’,從表白時間到方式到過程,甚至是結果都有具體的要求,一共為十條。”
這10條“表白要求”,包括了對表白物品、時間、過程、形式、情感等的要求,此外還稱,如進行大型活動,需要提前上交策劃書并經教務處審核,而對表白失敗的`同學,“校方將免費提供心理咨詢”記者了解到,這份傳說中的“表白條例”落款是南京藝術學院教務處,時間為10月27日。
學校稱沒發布過此消息
“我的朋友圈都被這篇文章刷屏了。”南藝的陳同學在說起這個條例時,直言肯定是惡搞,“我覺得是假的吧,這篇文章的措辭看著就覺得像是惡搞。”同校的張同學也認為,學校不可能出臺這樣的規定,“就覺得挺搞笑的,沒當真。”而同是南藝的李同學雖然轉發了這則微信,但她同樣認為消息不屬實,“這應該是假的,我覺得這是不是在反向地鼓勵大家都去表白?”
就在各界還在討論這則帖子時,記者再次打開首發該文章的微信公眾號想查看該篇文章時,發現該文章已遭刪除。
同時,記者在南京藝術學院教務處官網的公告欄上未看到此類信息。昨日南京藝術學院發布消息稱,教務處從未發布過此類通知,為個人行為,屬惡搞。
2011年就有學生編改“表白條例”
無獨有偶,近日,北京的中國傳媒大學教務處也否認發布過這份通知。記者查詢發現,發布這些內容的各高校“生活圈”微信,和高校并沒有關系,都屬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據稱該公司均為來自高校的自媒體人組織。
隨后,記者經過查詢發現,這篇“表白要求及處分”已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高校里。早在2011年,南京大學的學生就曾在人人網上發布過這篇文章。有媒體報道稱,該條例的擬定者是南京大學商學院的一名學生。該學生表示,“那天正好是光棍節的前一天,我心想晚上可能又要出現‘表白門’了,聽著學校的廣播,想著高考時廣播里會放的‘考試條例’,回到宿舍很快就寫了這十條。”讓這位同學始料未及的是,文章一在網上發出,就引起了上萬的閱讀和上千的轉發。
自此以后的幾年里,這“十條規定”依然是各大高校學生津津樂道的話題。記者搜索關鍵字發現,在2011年后,先后有云南民族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黑龍江工程學院等高校的學生在網上發布該“十條規定”,只不過最后的落款改成自己學校的名稱,不少學校還對此專門辟謠,聲稱這是學生的惡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