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駐村干部新農村建設工作簡報

時間:2024-10-21 20:30:37 工作簡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駐村干部新農村建設工作簡報

  “農民、農村、農業”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為此中央連續幾年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強調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莊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以下是中國人才網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關駐村干部新農村建設的工作簡報,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駐村干部新農村建設工作簡報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今年繼續在全省開展“新農村建設”有關活動。活動期間,省環保廳駐利川新農村建設工作隊通過問卷調查、座談、走訪等形式,就塘坊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并結合村實際情況,提出了有關對策及建議。

  一、基本情況

  塘坊村位于利川市南坪鄉東面,地處白楊壩、涼霧、南坪三鄉(鎮)交界處,318國道橫穿而過,與宜萬鐵路緊鄰,是全鄉距離市城區最近的村。現轄11個村民小組,301戶1120人。全村國土面積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76.8畝,人均耕地1.85畝,林地面積16000畝。境內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宜種植烤煙等農作物。目前,村主要以種植果樹、蔬菜為主,其他以養豬、養魚、苗木培植、外出務工、個體運輸、個體工商服務業等為輔。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185元,比2012年增加了1685元。村黨支部設兩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1人。村先后榮獲全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恩施州“十佳”平安村,利川市黨建示范長廊示范村及“五務合一”示范村等榮譽稱號,現被利川市列為特色民居建設重點村。

  二、發展現狀

  (一)產業發展

  根據塘坊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了塘坊村現有產業發展格局,主要以發展林果業、有機蔬菜為主導產業。近年來,全村共流轉土地1400畝,荒山500畝,用于產業結構調整。

  一是林果業發展。通過土地流轉,種植汶川李子1000畝、紅心獼猴桃50畝、葡萄50畝,以公司加農戶的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良好產業結構,發展綠色水果;二是種植有機蔬菜。利用山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種植純天然、無污染、品種繁多的有機蔬菜,發展綠色農產品。

  (二)生活設施建設

  為解決全村人的飲用水問題,利用磨天嶺山的地理優勢和山中長年流出的山水,在山腳下修建了4000立方米的水池和過濾水廠各一個,將山水引進池中,進行消毒過濾處理;鋪設自來水管網2萬米,達到戶戶通自來水,解決了安全飲用水問題。

  (三)村莊道路建設

  為實施村莊整體規劃建設,拓展村莊發展致富空間,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首先將村莊道路建設作為“切入點”,采取爭取上級補助和自籌的形式,投資253萬元,在全村內硬化水泥路面14.7公里,實現了村通組、組通戶的村級水泥路。

  (四)村莊環境整治

  一是開展村“四旁”(村旁、塘旁、路旁、宅旁) “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活動,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二是增加垃圾儲運設施。2014年新建垃圾池20口,添置垃圾桶20只,配備垃圾清運手推車20臺。對于每戶產生的生活垃圾,由每戶自行將垃圾分類送到村垃圾池或垃圾桶內,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三是畜禽實行圈養。對養殖的畜禽進行圈養,牲畜群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四是進行庭院綠化。免費給村民發放紅楓、櫻花、紫荊花、桂花、紫薇、梅花進行庭院綠化,庭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潔,無三堆(土堆、糞堆、柴堆)存放。五是美化村精品線路。種植行道樹2400棵,建綠化帶2800多平方米,安裝路燈8盞,實現了村莊亮化、美化、潔化的目標。六是建立保潔長效機制。村環境保潔,實行專人清潔保障,負責村里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保持潔凈的生活環境。

  (五)村莊公益事業

  為服務群眾,方便群眾辦事,豐富鄉村文化娛樂生活,在建筑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塘坊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器材、綜合信息服務、圖書閱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喜悅和成果,有力提高了村民生活質量。

  三、存在的問題

  在入戶走訪、問卷調查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是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與優越性,中央、省級等報紙、廣播、電視都進行了大力宣傳,但由于受村財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響,對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宣傳解釋力度不夠,部分黨員群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于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針對性不夠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是新農村建設存在的模糊認識和誤區。現實中村存在著 “等、靠、要”的思想。調研發現,村干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布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個別村干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什么區別,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是村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村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能滿足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產業發展單一,村經濟發展特色不明顯,經濟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村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迫切。農民增收既面臨著村資源約束,又面臨著就業競爭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技能、轉移剩余農民就業、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巨繁重。

  四是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村集體收入有限,依靠村級經濟狀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十分困難,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五是村維穩工作亟待加強。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有發生群體性事件的趨勢,打牌賭博的現象仍然存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任重道遠。

  六是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完善。村“兩委”班子成員較少,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村基層黨員、干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其一,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質較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其二,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其三,村民的法治意識淡薄。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后,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對策及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認為塘坊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健康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政策。利用村廣播、標語橫幅、群眾會議等形式,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惠民政策、環保政策、新農村建設的意義、目標、進行全面宣傳,在全村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圍繞強農、富民、村美的目標,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加強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成立以鄉黨委政府為中心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加大對轄區新農村建設工作的統籌與指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形式主義。完善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建立“鄉黨委統一領導、有關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干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有計劃地推進,使新農村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三)凸現新農村建設新特點。以“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文明示范村”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示范村建設的規范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高起點建設。對于村新農村建設要堅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范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三是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綠色發展。

  (四)拓展農民增收新渠道。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與環境保護,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始終把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作為重要任務來抓,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村原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成立中蜂養殖、土雞養殖等新型專業合作社,建特種養殖場、建農產品加工廠,以產業化為牽引加快推進村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第三產業,推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有效開辟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著力解決好村貧困人口、五保戶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采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根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并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發展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圍繞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光觀農業和生態農業。發揮村特有生態優勢,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型農業為重點,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發展新路。

  (六)健全農民新保障。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新農合、新農保、糧食直補等政策,增加村低保覆蓋面。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結對幫扶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培養造就新農民。以全面提高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平臺,開辟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弘揚農村新風尚。突出抓好村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綠色、低碳、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和“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為主要活動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健康發展。二是加強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駐村干部新農村建設工作簡報】相關文章:

駐村干部述職報告10-15

看望駐村干部簡報08-24

駐村干部工作述職報告06-03

駐村干部個人述職報告07-29

駐村干部辭職報告10-29

駐村工作簡報07-31

寫給駐村干部的感謝信07-22

駐村工作簡報范文精選06-10

駐村幫扶工作簡報07-22

駐村幫扶工作簡報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