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技術方案模板集合6篇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往往需要預先進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技術方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技術方案 篇1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高職畢業生不但要懂得某一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更應具有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并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應培養實用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實千、創新、創業精神,因此,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基本素質這條主線,以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路
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制訂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確保各種培養措施的正確實施,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就要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兩個問題,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和課程配置等要素。根據高職教育的目標和特點,我們按照以下思路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圍繞企業需求和職業面向確定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應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查和企業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根據專業的職業面向和就業崗位群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使高職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職業方向性和崗位針對性。同時在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時還要考慮崗位適應性,既要確定直接就業目標還要確定崗位發展目標,體現高職教育的基本崗位操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統一。
2.圍繞職業能力要求確定能力體系。在明確了就業崗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后,要進行職業崗位分析,通過對各崗位的具體工作范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分析,總結典型工作任務,明確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定位準確、內容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能力體系。
3.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課程配置。在能力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能力分解,明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為出發點,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并進行課程配置。
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1.職業崗位與職業能力分析,確定培養目標。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網上調研等多種方式,針對專業的就業需求、職業面向、就業崗位任職條件等問題進行調研,明確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職業技術能力與素質要求,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能力體系。
根據以上的分析,最終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在裝備制造業、電子裝備制造業配套的電子企業及電子產品制造類企業中的電子產品生產、檢修和研發領域,從事電子產品裝配、檢測、調試、工藝管理、產品維修、產品輔助設計等工作,可從事的工作崗位有生產線裝配工、產品在線質檢員、生產線工藝員、電子產品維修員、PCB板設計助理工程師、電路設計助理工程師等。簡而言之,即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能力分解,設計課程體系。實際工作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對本專業的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層次要求。一般高職學生在企業的首崗主要是生產線操作工,經過1?3年后約50%的人員會轉崗到管理崗位,如設備維護、售后服務、運行管理、質量檢測與監督、工藝管理、線段負責人等,在小型電子企業還有10%左右的人員會轉崗從事電子產品開發與設計工作。
因此,我們確定本專業的首崗為生產一線裝配工。目標崗位—是生產線工藝員、質檢員、現場管理者、產品售后服務人員,能從事相應技術應用與服務工作;二是中小型電子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人員,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電子產品、協助完成中型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和技術推廣,經過3?5年的工作實踐后,可以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我們對能力體系進行了層次上和內容上的分解,確定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以職業素質課程和專業基礎能力課程為基礎,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為重點,提高專業拓展能力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行三階段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融合,在人才培養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設置了電工技能實訓、電子產品制作實訓、電子電路設計實訓、電子產品維修實訓課程,分別側重培養學生的電子產品裝配、設計和維修等專業核心能力。在實踐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真實電子產品為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裝配、調試維修全過程,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工作過程相結合,通過選取的產品載體逐級增加難度和復雜程度,實現學生能力的遞進培養。
三、關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思考
1.注重課程的優化和整合。高職教育的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課程設置瞄準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當職業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要求由于經濟和科技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時,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也要隨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要以職業崗位要求的素質、知識、能力為構架,對原學科體系課程進行改造、整合和優化,不斷調整、充實新的教學內容。
2.注重發揮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的作用。高職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各專業要與企業、行業保持密切聯系,聘請企業、行業專家為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將企業、行業專家請進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并不斷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滾動式修改完善,這樣,開放性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過程,緊密跟蹤市場需求變化,吸取了生產第一線技術人員的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能確保教學內容緊緊跟隨技術發展,培養目標更加符合企業實際需要。
技術方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在幻燈片中插入視頻、聲音的方法;學會調整幻燈片的方法。
2、技能目標:能熟練地在幻燈片中插入視頻和聲音;掌握幻燈片移動、復制、刪除的操作。
3、情感目標:使學生了解山東的景觀名勝,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二、重點和難點
1、重點:向幻燈片中添加視頻和聲音的方法。
2、難點:向幻燈片中添加視頻和聲音的方法。
三、知識點
1、 向幻燈片中添加視頻。
2、 向幻燈片中添加聲音。
3、 幻燈片的移動、復制和刪除。
四、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五、教后反思:
第六課 家鄉的歷史名人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背景對美化幻燈片的重要作用,掌握各種背景的設置方法;培養學生設計為主題服務的意識。
2、技能目標:能夠設置圖片、文字的動畫效果。
3、情感目標:了解家鄉的歷史名人的思想、事跡和影響,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
二、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設置幻燈片的背景。
2、設置可選對象(圖片、文字)的動畫效果。
(二)難點:設置可選對象(圖片、文字)的動畫效果。
三、知識點
1、背景的顏色設置和填充效果設置。
2、背景設置對話框中應用和全部應用的區別。
3、對幻燈片中插入的對象的動畫效果設置。
4、幻燈片的放映。
四、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五、教后反思:
第七課 家鄉的地域特色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超級鏈接在幻燈片中的作用;感受幻燈片切換在放映中的動畫效果。
2、技能目標:學會利用設置超級鏈接來靈活組織幻燈片,增強多媒體作品的感染力。
3、情感目標:滲透地理文化教育及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演示文稿中各幻燈片之間的超級鏈接的`設置。
2、幻燈片切換效果的設置。
(二)難點:演示文稿中各幻燈片之間的超級鏈接的設置。
三、知識點
1、在文稿中各幻燈片之間建立超級鏈接。
2、幻燈片切換效果的設置及設置中應用和全部應用的區別。
四、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五、教后反思:
第八課 作品的發布與評價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對制作好的多媒體演示文稿進行成品處理;學會評價作品。
2、技能目標:使學生能從各個角度客觀、準確地評價多媒體作品,培養學生的綜合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資源共享的意識;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對制作好的多媒體演示文稿進行成品處理。
2、作品的綜合評價能力的培養。
(二)難點:如何評價作品。
三、知識點
1、作品的打包與釋放。
2、作品的評價角度。
四、課時安排:建議1課時。
五、教后反思:
技術方案 篇3
一、中小學校開學前
1.學校每日掌握教職員工及學生健康情況,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門報告。
2.學校對全體教職員工開展防控制度、個人防護與消毒等知識和技能培訓。
3.開學前對學校進行徹底清潔,對物體表面進行預防性消毒處理,教室開窗通風。
4.所有外出或外地的教職員工和學生,返回居住地后應當居家隔離14天后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劑、口罩、手套、消毒劑等防控物資的儲備。
6.設立(臨時)隔離室,位置相對獨立,以備人員出現發熱等癥狀時立即進行暫時隔離。
7.制定疫情防控應急預案,制度明確,責任到人,并進行培訓、演練,校長是本單位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
二、中小學校開學后
8.每日掌握教職員工及學生健康情況,加強對學生及教職員工的晨、午檢工作,實行“日報告”、“零報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門報告。
9.妥善保管消毒劑,標識明確,避免誤食或灼傷。實施消毒處理時,操作人員應當采取有效防護措施。
10.各類生活、學習、工作場所(如教室、宿舍、圖書館、學生實驗室、體育活動場所、餐廳、教師辦公室、洗手間等)加強通風換氣。每日通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課間盡量開窗通風,也可采用機械排風。如使用空調,應當保證空調系統供風安全,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所有排風直接排到室外。
11.加強物體表面清潔消毒。應當保持教室、宿舍、圖書館、餐廳等場所環境整潔衛生,每天定期消毒并記錄。對門把手、水龍頭、樓梯扶手、宿舍床圍欄、室內健身器材等高頻接觸表面,可用有效氯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濕巾進行擦拭。
12.加強餐(飲)具的清潔消毒,餐(飲)具應當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議學生自帶餐具。餐(飲)具去殘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鐘;或采用熱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消毒后應當將殘留消毒劑沖凈。
13.衛生潔具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鐘后,清水沖洗干凈。
14.確保學校洗手設施運行正常,中小學校每40~45人設一個洗手盆或0.6m長盥洗槽,并備有洗手液、肥皂等,配備速干手消毒劑,有條件時可配備感應式手消毒設施。
15.加強垃圾分類管理,及時收集清運,并做好垃圾盛裝容器的清潔,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劑定期對其進行消毒處理。
16.建議教師授課時佩戴醫用口罩。
17.嚴格落實教職員工及學生手衛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觸垃圾后、外出歸來、使用體育器材、學校電腦等公用物品后、接觸動物后、觸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觸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時應當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動水下按照正確洗手法徹底洗凈雙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揉搓雙手。
18.加強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請假記錄,對因病缺勤的教職員工和學生及時追訪和上報。
19.不應組織大型集體活動。
20.對教職員工、學生和家長開展個人防護與消毒等防控知識宣傳和指導。示范學生正確的`洗手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衣袖遮擋口鼻。
三、出現疑似感染癥狀應急處置
21.教職員工如出現發熱、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癥狀,應當立即上報學校負責人,并及時按規定去定點醫院就醫。盡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醫院路上和醫院內應當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級別的口罩)。
22.學生如出現發熱、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瀉等癥狀,應當及時向學校反饋并采取相應措施。
23.教職員工或學生中如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應當立即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密切接觸者的管理。
24.對共同生活、學習的一般接觸者進行風險告知,如出現發熱、干咳等疑似癥狀時及時就醫。
25.專人負責與接受隔離的教職員工或學生的家長聯系,掌握其健康狀況。
技術方案 篇4
[摘要]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物聯網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文章在油田數字化和物聯網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如何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油田數字化建設中。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油田數字化;建設
近幾年云計算、通信網絡、RFID以及傳感器等新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為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當前物聯網技術已經在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數字化醫療以及數字化油田上得到了充分應用,將人類社會和物理系統有機整合起來,通過對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掀起了第三次IT發展熱潮。現階段我國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進程,在傳統產業中應用了先進信息技術,最大限度發揮出了物聯網技術的作用。石油行業屬于技術高度密集型企業,涉及面較廣,需要各個學科與專業相互配合。在石油行業發展過程中,信息化建設始終是重點內容,其作用也是非常顯著。當前油田信息化進程中,已經進入了數字化油田的關鍵時期,標志著油田信息化已經實現了科學化、模型化、網絡化和數字化的目標。在數字化油田建設過程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是實現油田數據采集、遠程監測、物資管理和地面全面信息化的有力保障,其應用前景極為廣闊。
1數字化油田構建方案
實時性、不間斷性是物聯網技術主要特征,即在油田管理期間把開采現場、存儲倉庫以及地震區域等油田工作現場當成信息原點,同時使用自動化的儀器對數據進行采集。數據采集設備專業性極強,通過事業設定好相關程序,可以實現連續采集,并在WiFi網絡和光纖網絡等傳輸線路之下,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到信息管理中心。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為油田管理人員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便于其作出準確的決策,因為這樣不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所以判斷也比較客觀。對于采集到的數據要先合并,然后進行分析和計算,根據地址資料構建起分析模型,同時可以實時分析油田的基本情況,判斷油田是否處于正常運轉狀態,其中最重要的判斷依據是各項指標是否達標[1]。在診斷結束以后,可以第一時間為現場管理人員、施工人員反饋數據,整個階段可以發揮出分析數據的`功能,高效便捷,同時與以往油田管理相比,極大減少了實際工作量。在數字化油田建設中應用物聯網技術,關鍵是整合了油田開發專業技術、自動化技術以及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起了專業性極強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在現代油田管理中采取這些技術,可以保證油田生產的安全,提升產量,并減少人員工作量,避免設備嚴重損耗。
2物聯網在數字油田的應用
數字油田管理和傳統油田管理差別很大,對人工依賴性不強,在整個運轉工作系統中人工已經不是核心,而關鍵在于有完整的數據采集、傳輸、運算以及統計的系統,能夠收集油田的重要數據,在采集歸納以后進行分析,最終得到的結果可以指導整個油田的運轉。
2.1油水井生產遠程監控分析優化系統
該系統在網絡遠程采集油井功圖、壓力、溫度、電流、功率、扭矩等數據以后,可以實時診斷油井的生產情況,遠程實時產液量計量,用電消耗計量和能耗分析,通過功率曲線法、電能法以及扭矩法對抽油機平衡進行計算與調節。在診斷之后優化設計油井的工作參數,然后根據最終結果發布專家解決方案,最后根據油井工作情況診斷及工藝參數設計結果,遠程實時對油井“大閉環”進行智能控制,具體見圖1。該系統以網絡遠程采集注水井的流量、壓力等數據,結合注水配水的規定,對當前流量與配注量加以比對,并基于PID算法實現對閥門開度的自動調節。此外在RTU中傳輸即時流量數據、累計流量數據和其他壓力數據,在CDMA\GPRS網絡下,為油田企業內部網計算服務器傳輸數據[2]。數據被現場監控終端采集以后,由工況分析優化服務器統計數據,包括圖示、曲線、報表、注水量計算以及超限報警等。工況分析、參數優化設計等。在系統設置的管理與權限范圍內,Web發布系統可以定制查詢、統計以及展示所管理的水井,注水設備在系統支持下,可以發揮出遠程協作與自治、精確控制、網絡通信以及計算等物聯網的作用,具體見圖2。
2.2油井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傳輸系統
傳輸系統在數據管理中是重要部分,一臺一體化示功儀為其主要設備。該功圖采集單位精度較高,在抽油機的抽油桿上安裝,里面設置的傳感器具備較高的精度,可以實時采集采油井相關數據,同時加以傳輸。該信息采集模塊安裝非常簡單,使用后不需要投入太大維護成本,這種傳輸設備在油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傳輸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在石油產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數字化油田建設屬于重點內容,而物聯網技術在數字化油田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發展中,油田勘探開發將持續進行,信息采集和智能化計算機技術將得到進一步發展,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也越來越普及,會逐步凸顯出油田物聯網的應用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琬瑩.淺談物聯網技術在油田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xx,19(1):66-67.
[2]高國忠,劉敬東,孫彥輝.物聯網技術在油田生產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xx(13):270.
技術方案 篇5
摘要 :本文介紹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內容,闡述實驗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該類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改進電力電子技術實驗的教學方法,主要目標是為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掌握實驗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電子技術論文
摘要:本文介紹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教學內容,闡述實驗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該類問題出現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改進電力電子技術實驗的教學方法,主要目標是為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掌握實驗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踏實嚴謹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教學過程;問題和解決方案
一、引言
電力電子技術是一門進行電能變換的技術,在工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高壓直流輸電,變頻器,不間斷電源等。因此,在各高等院校中開設電力電子技術課程有助于工科專業學生今后在電氣實踐領域中的發展。但近年,許多學生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實現學以致用等問題。為解決這類問題,除了理論課程外,我院開設電力電子實驗課程,希望通過實驗教學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驗中,進一步提高學生在工科實踐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實驗教學的時間有限,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本文將從三個部分探究電力電子實驗教學的方案改進。第一部分分析現有實驗教學的情況。第二部分分析現有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從教材性質,學生特點等方面引出。第三部分針對所遇問題,對于如何進行教學方案改進進行探究,并依據具體實例對方案進行分析。期望通過實驗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進,提高學生在工學實踐方面的綜合能力,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基本思路
(一)實驗教學平臺我院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教學采用THPDC-1型電力電子及電氣傳動實訓裝置。通過使用該實訓裝置,可完成三相橋式整流電路、逆變電路、直流電機調速等環節的實驗,提高學生對課堂講授知識的理解程度。
(二)實驗環節電力電子技術實驗課程設置五項具體實驗內容,共18個學時,如表1所示,該五項實驗可劃分為兩個模塊。第一模塊為驗證性質實驗,主要包括生成鋸齒波電路及使用晶閘管的橋式整流電路實驗,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生成相應的電壓波形,通過將示波器測量出的實際波形與書中繪制的波形進行對比,不僅限于學習書中較為抽象的波形圖分析。第二模塊則實現電機速度方面的調控,主要包括:單閉環直流調速,雙閉環直流調速及使用變頻器對電機進行調速實驗,將電力電子技術課程與電機拖動課程相結合,實現多門課程知識交叉學習鞏固,使學生的知識面不僅限于一門課程,從而實現了培養過程中的全面發展。表1電力電子技術實驗項目及學時分配
(三)基本教學方式
1.講練結合。實驗過程中教師向學生講解實驗所需掌握的理論知識,示范實驗操作。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實驗要求,進行線路連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于課堂中所講授知識的理解程度。
2.獨立操作。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的動手能力,實驗時每位學生操作一臺電力電子實訓裝置,獨立完成教師所提出的實驗要求。獨立操作使每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鍛煉與提高,防止出現在實驗過程中過度依賴他人的情況。
3.設置提問環節。教師講解電力電子實驗項目的原理并示范接線控制操作后,對相應原理進行提問,并將學生的回答情況計入實驗評分中,使學生不僅掌握如何接線,更要求能夠理解接線的原理。
三、所存問題
電力電子實驗的基礎思路為教學的一個大致框架,在實際教學環節中,雖有基本框架支撐,但仍顯現出幾點待解決的問題,如教材準備,學生基礎等方面。(一)教材匹配度不高理論教學教材對于實驗模塊介紹不夠充分,不能較好地適應實驗教學需求。在轉速單閉環直流調速系統實驗教學過程中,用到THPDC-1型實訓裝置的三相全控整流,PI調節器,直流電動機等模塊。而使用的理論教材僅對三相全控整流部分作詳細介紹,當教師提出關于給定電壓模塊在單閉環直流調速系統中的作用等類似問題,有部分同學一知半解,不能較好地闡述原理。(二)學生基礎不同學生理論基礎參差不齊,對于實驗操作流程掌握程度不同。電力電子技術實驗開設于電氣自動化專業的第六學期,優勢是學生對于電氣專業的知識有較多了解,對基礎較好的同學無需過多地對某一原理進行詳細解釋,但三年的學習拉開了差距,造成不同學生對實驗原理理解掌握速度不同。如在進行單閉環調速系統實驗時,對于比例調節器,比例積分調節器的對比過程中,部分基礎扎實的同學能夠回答出其功能特性,但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理解實驗就存在一定難度。(三)難以提升創新能力電力電子實驗內容主要為驗證性實驗,如在三相橋式全控整流電路實驗中,學生在理解理論教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線路連接,并不存在進行創新的過程。而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更傾向于嘗試未知結果的試驗。此類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本課程興趣及創新能力的提高。
四、改進方案
(一)根據實驗要求,編寫實驗教學手冊課堂所使用教材更偏重于整流、逆變等理論知識介紹,如波形繪制,計算電壓平均值及有效值等。為將理論知識結合實踐,編寫電力電子技術實驗指導手冊,圖文結合講解實驗環節,同時手冊后附有需學生課后完成的實驗報告,鞏固課堂知識,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二)分組實驗,以強帶弱為了使每位學生動手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電力電子技術五次實驗過程中規定一人獨立使用一臺THPDC-1型實訓裝置。但由于學生在電路實踐方面的基礎不同,對于實驗操作的理解程度不一,故每8位同學為一組,每組選出一位基礎扎實,對實驗原理理解程度較好的組長,在實驗過程中當教師無法兼顧每位提出問題的學生時,小組組長對本組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以分組的方式,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幫助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最終達到提高電力電子實驗教學效率的目標。(三)提交電力電子興趣制作電力電子技術知識點綜合性強,較抽象,而實驗教學環節主要目標是驗證書中已有的結論,使得部分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僅僅照搬連線,這不利于興趣以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故為了提高學生對于課程的興趣,發現所學知識能夠學以致用,額外設置了興趣制作的提交環節。學生可根據交流調壓電路知識點,設計、制作調光燈、調速電機等產品,并書寫使用說明書。
五、總結與展望
電力電子技術是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核心課程,而實驗課程則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為了使學生能熟練掌握實驗的方式方法,必須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改進,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與效果。本文從實驗教學手冊、提問復習、分組教學等方面探討了如何改進教學方案,但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仍需不斷思考不斷探究,以期獲得更良好的教學效果。
技術方案 篇6
按照20xx年基層農技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補助項目的總體要求,結合全縣玉米生產情況確保玉米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100%,促進玉米主導產業的發展,經縣級專家組和相關技術人員編制、修改、審定,特制定玉米主推技術實施方案。
一、主推品種
重點選擇抗性強,產量高,耐密性較好的優良品種。以丹玉86、冀單28、弘玉9號、安玉13、瑞豐8號為主。
二、主推技術
1、 實施“良壤、良機、良種、良制、良法”五良配套,把握“密植栽培”核心,主推“高產玉米良種、地膜覆蓋、“313”增密種植模式、2×2玉米間作馬鈴薯或玉米間作大豆種植模式、測土配方施肥、輔助授粉、綠色化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八大技術”。
2、一增四改,即:增加種植密度,每畝種植4000株左右;改平墑直播為起壟溝播種,改常規種植為標準化間套種,改常規施肥為測土配方氮磷鉀鋅肥并重施肥,夏播玉米改麥茬套中為深耕整地播種。
3、間作套中,2×2玉米套馬鈴薯或玉米套豆,玉米套馬鈴薯播幅2米,行間距均50厘米,玉米株距30厘米,馬鈴薯穴距40厘米。玉米4400株、馬鈴薯3300棵。
4、春播玉米規范蓋膜,播種前在冬耕基礎上開挖施肥溝,溝寬7—8寸,溝深6—7寸。粗大有機肥施于施肥溝的下層,化學肥料勻撒于有機肥上,蓋土做成低度瓦背型,將壟面土塊整細整平,春季雨水較少,應把握蓋膜時機做到足墑蓋膜,等待播種。蓋膜時四周用細土壓緊,膜面光潔,采光面達70%以上。
5、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密度栽培需要相應的增施肥料和科學平衡配方施肥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依耐密品種的特性、需肥規律、土壤肥力、目標產量等制定施肥方案,確定施肥數量和施肥方法,做到因地、因時、因產施肥。
根據縣土肥站田間取樣分析,高產創建示范區施肥量應保證氮20公斤、磷5公斤、鉀8公斤。結合今年我縣玉米生產實際,在施肥上應增氮、穩磷、增施鉀肥,補充鋅肥。
基肥:畝施優質農家肥2500-3000公斤。在農家肥中加1.5公斤硫酸鋅混拌均勻一同施入。
種肥:畝施硫酸鉀型復合肥(總養分含量45%)20公斤。隨播種施入,種肥隔離。
追肥:在玉米大喇叭期追尿素35公斤。追肥深度10厘米,追肥后要復土。防止肥料損失。
采用玉米專用肥(總養分含量51~53%)畝施40公斤。此外還需補施粒肥,在玉米抽雄后開花授粉前追施速效氮肥10公斤。
6、綜防病蟲。以玉米螟,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紋枯病為防治重點,用頻振燈或生物防治玉米螟蟲,用低毒高效多菌靈和井崗霉素進行綜合防治,實現無化害生產。
7、化控防倒。當田間玉米抽雄2—3%,畝用3 0毫升玉米健壯素兌水l5公斤,均勻不重復噴施,降低植株高度,防治玉米倒伏,促大穗,增粒重。
玉米災情應變預案
1.災害應對預案:
――土壤低溫應對預案:地溫低,播后長期播出苗種子霉爛即使出苗幼苗生長遲緩,對此應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適時播種,根據玉米生理特點和氣候準確把握春玉米播種時間,我縣春播適時期在4月15日前后。夏播盡量提早播種。
(2)適當淺播淺覆土。
(3)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勢不同土壤類型科學安排播種順序。確保一次播種出全苗。
(4)加強田間管理。
一要及時查田補苗缺苗,缺苗較多的地塊要毀種早熟品種。缺苗不重的可就近留借苗或坐水移栽。
二要及時間苗定苗,當玉米長出3片葉時掉弱苗病。
4.葉時定苗。對弱苗采取偏肥偏肥水管理,促進幼苗早生快發。
――旱災應對預案:選用抗旱品種,增施有機肥,實行土壤深松,應用地膜覆蓋栽培等措施,減輕干旱的影響。在嚴重干旱或玉米生長發育關鍵時期有條件的可采取噴灌溝灌等補水灌溉措施。
――澇災應變預案:玉米生長前期怕澇,淹水時間不能超過半天,生長后期對澇漬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時間不能超過一天,遇澇應及時排水。
――雹災應變預案:拔節期前遇雹災,應及時中耕,通氣增溫,并追施少量氮肥,亦可噴施葉面肥,促其恢復減少產量損失。拔節后遇雹災,應及時進行田間診斷,視災害程度酌情采取相應措施。
――雹災風災應變預案: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風,出現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直能力恢復,不影響產量。小喇叭期后遭遇大風而出現倒伏應及時扶正,并淺培土,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恢復葉片自然分布狀態,降低產量損失。在高產田需采用化控技術適當降低株高,防止因密度過大植株過高發生倒伏或遇風倒伏。
【技術方案】相關文章:
技術的方案09-30
技術方案07-03
技術方案模板09-28
教學技術方案08-27
有關技術方案09-20
[薦]技術方案04-17
關于技術方案03-25
(合集)技術方案02-03
技術方案[精]02-10
技術指導方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