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方案集錦5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技術方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技術方案 篇1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論文發表,發表農業經濟論文,農業方面的論文投稿
近年來,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新疆阿克蘇市根據本地的有利自然條件,加大推廣棉花栽培種植,取得較高的單產量和總產量,因此就棉花高產栽培技術及生長發育規律作如下總結。
1 陸地棉高產術策略
阿克蘇市屬溫帶沙漠邊緣氣候,是棉花的適宜栽培種植區,堅持“矮密早”、膜下滴灌、配方施肥技術集成的策略,以選抗病、抗逆性強、豐產潛力大的陸地棉品種為基礎,以精準合理地穩定水肥供給管理為保證,減少蕾鈴脫落,增蕾保鈴,顯著提高單株成鈴率和單鈴重,最終形成單位面積超高水平產量,在集成技術應用的基礎上提出以下技術措施。
1.1 “三項”植棉技術集成應用 堅持“矮密早栽”的栽培模式,大力應用膜下滴灌技術,深入落實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并把這3項技術集成應用于棉花生產中。
1.2 嚴把播種質量關 1)品種選擇:所選的適宜種植戶生態條件的優質、高產品種,是經新疆審定的棉花品種。
2)適播種:正常情況下,5 cm地溫穩定在12 ℃開始播種,正常年份的適播期在4月5―20日,全部采用精量播種方式,667 m2播種量1.5~1.8 kg。
1.3 科學管理 1)密度確定:根據“矮密早”模式,針對不同品種、不同土壤肥力及不同采摘方式,選擇不同的種植密度、理論密度,667 m2高密度18 000株,正常密度14 500株,單株發育比較強的品種密度在12 000株。
2)適時打頂:選用常規栽培的地塊,7月5開始打頂,7月15日結束,同時應注意在7月底打去群尖。
1.4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應用 為切實提高棉農科學合理的平衡施肥技術,在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依產量定施肥量,按照合理氮、磷肥需求量補鉀、補微肥的原則,接合滴灌技術的應用,在全生育期內精準供肥。同時,補滴硼、鋅等微肥,促進果枝發育,提高座桃率。
1)底肥:接合整地施底肥,每667 m2尿素15.0 kg、二銨25.0 kg,鉀肥5.0~10.0 kg,農家肥2立方。
2)追施花鈴肥:溝灌地在頭水追施尿素每667 m210.0 kg,二銨15.0 kg,使用滴灌模式的以滴入方式進行追肥,以沖施肥為主。
3)葉面噴肥:在棉田的.中后期管理中,以磷酸二氫鉀每667 m2200 g,少量硼、鋅肥進行葉面噴施,共2次。
2 栽培模式和技術要點
2.1 栽培模式及密度 選用幅寬140 cm、0.008 mm獨山子牌地膜,1膜4行,高密度理論株數18 000株。
2.2 技術要點 1)促早技術:適期播種,實現一播全苗,早中耕、早調控,抓苗均、苗壯,促穩健生長。
2)滴灌技術應用:量化滴水量、量化滴肥量,根據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精確每次每667 m2的滴水、肥量和滴水次數,一般1次7.0~8.0 kg/667 m2沖施肥。根據棉花生理進程,統籌肥、水,來滿足棉花在不同生理進程中的水、肥需求,實現高產的目標。
3)調控技術應用:以水調為基礎,接合水肥運籌,全程輔助化調,達到單株個體發育和群體結構協調統一,實現高產穩產。
4)病蟲防治:提早做好病蟲測報,提早發現,提早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有效降低蟲口密度,以益控害,減輕人工防治壓力,保證目標產量的實現。
3 生育期田間管理
1)播前準備:在當地要利用冬季及時進行冬灌,適時整地,作業要及時、緊湊,犁到邊整到頭,達到精量播種的要求,同時結合整地進行化除封閉處理。
2)播種:定人跟機,確保播種質量,播種深度2~3 cm,采用精播技術,667 m2播量1.5~1.8 kg,要求播行筆直,播深一致,行距一致,播到頭,播到邊,壓膜到位,每隔20 m用土起一條防風帶,防止地膜被風吹起。
3)苗期管理:及時查苗,解放苗,防止捂苗、傷苗。
4)中期管理:根據棉花長勢,做好滴水追肥工作,確保滴水量,在此期間做好滴灌帶的檢查,查有無跑、漏、松、斷頭及水壓,保證滴水質量。
5)鈴期管理:做好肥水運籌,同時勤查病蟲的發生情況,及時對田間雜草進行清除,高產棉田在9月上旬停止滴水。
4 病蟲害綜合防治
1)精選種子:選擇發芽率在90%以上、破籽率在5%以下的包衣棉種。
2)生物防治:在棉田四周種植玉米誘集帶,誘集棉鈴蟲、玉米螟,然后銷毀玉米誘集帶。保護天敵,充分發揮天敵的作用。
3)物理防治:設置誘集燈,擺放黃板,誘殺棉鈴蟲、蚜蟲。
4)輪作倒茬:最好是水旱輪作,糧棉輪作,降低枯、黃萎病的發病率。
5)化學防治:重點是及時發現病蟲發生情況,充分發揮生物、物理防治的作用,切實在達到防治標準時用藥,切忌盲目用藥。
技術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堅持“培養師資、重在應用”為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于教學”為宗旨,把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應用與教師專業發展、校園建設、學生素質提高、學校持續發展緊密結合,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目標任務
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創營山縣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工程示范學校,實現“光盤播放班班通、衛星收視人人會、網絡教室科科用”,建立自己的校園網站,力爭90%的教師“能用”,85%的教師“會用”,60%的教師“愛用”。培養10到15名現代教育技術應用能手。
三、組織機構
(一)領導小組
組 長:李興民
副組長:侯 杰、鄧廣平
成 員:李 海、肖 翔、肖馬郎、陳春來、張全璋、龔昌盛、周后全
職 責:李興民全面統籌,侯杰具體領導此專項工程,鄧廣平負責考勤考核及獎懲,李海和肖翔負責教育資源在教學上的應用,龔昌盛、周后全負責后勤財務保障,肖馬郎負責計算機網絡教室的管理和使用,陳春來負責多媒體教室的管理和使用,張全璋負責光盤教室的管理和使用。
(二)指導及服務小組
組 長:肖馬郎
成 員:鄧廣平、侯 杰、李 海、肖 翔、陳春來、張全璋、蔣冬琴、鮮奇成
職 責:①肖馬郎負責應用工程的各項具體工作的組織實施,教師培訓,ip資源的接收,資源下載、整理及傳輸,服務三農和科技咨詢;肖翔負責學校網站建設,網絡維護;鄧廣平負責制訂各種制度及考核獎懲方案;侯杰負責服務黨員遠程教育及考勤工作;李海和肖翔負責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安排、記錄、總結;陳春來負責各種培訓、會議的記錄;張全璋負責各班電視機、dvd機等硬件的發放、維護及記錄;蔣冬琴負責資源光盤的.刻錄,鮮奇成負責光盤的發放及記錄。
②所有成員分批承擔校本培訓的主講和輔導任務。
③鮮明負責計算機網絡教室的潔護,黃福祺負責多媒體教室的潔護。
(三)教研小組
組 長:鄧廣平
成 員:鄧廣平、侯 杰、李 海、肖 翔、肖馬郎、陳春來、張全璋、蔣冬琴、鮮奇成
職 責:①負責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在各類教研活動的應用、探索、指導、反思和總結
②立項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應用方面的課題研究,撰寫相關論文。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宣傳動員,制定方案(20xx。1—20xx。2)
組織班子成員、全體教職工學習《營山縣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工程實施方案》,充分認識實施此項工程的重要意義,明確基本要求,制定可行性工作方案。
第二階段:全員參與,以培訓促應用(20xx。3—20xx。2)
有效的培訓是此項工程全面落實的重要保證,根據教育局[20xx]9號文件關于“應用工程”的通知精神,學校堅持先培訓后考試,不合格者通過幫扶和自學再重考,并將培訓課時及考試納入綜合考評。達標要求詳見附件“明德小學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培訓目標分解表”
第三階段:加強教研,以研究促應用(20xx。3—20xx。7)
1、開展網上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每周網上學習一次以上,感知前沿教育理論,學習名師教學視頻,篩選優秀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益,提升專業素養。
2、開展集體備課。教研組長組織組內教師于開學前研究確定本期重點教學內容及目標分解,教師輪流當主備人。主備人系統學習遠程教育資源中的“教案示例”、備課中心及其他資源后,分析教材、學生,撰寫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提交組員討論、修改,形成教案,作為校本教研有形成果,入檔保存,循環使用,提高備課實效。
3、開展課例研討。每周由教研組長安排一名教師負責精選遠程教育資源或互聯網上的名師教學視頻,開展“觀課——仿課——議課——寫反思”活動,使現代教育資源最大限度的服務于教學實踐,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4、開展專題研究。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課題,利用現代教育資源,開展專題學習、網絡論壇或與專家、名師網絡交流,提高教育科研實效。
第四階段:開展競賽,以活動促應用(20xx。9—20xx。8)
一是開展優質課件校內評選活動;二是開展教師教學課件校內現場制作比賽;三是開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學科組——校——片區”教學選拔賽;四是積極參與縣級“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管’”為主題的優質論文、案例、教學設計評選活動;五是參加校園網建設與評比活動。
第五階段:總結驗收,以評價促應用(20xx。9—20xx。12)
1、接受評估。對照《營山縣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示范(合格)學校驗收標準》, 20xx年9月30日 前,學校自評自查。 20xx年10月30日 前,接受以片區為單位的開展應用工程評價普查,確保“片區示范學校”。 20xx年11月30日 前,接受教育局組織有關單位、股室“營山縣現代教育技術示范學校”評估驗收。
2、總結表彰。學校表彰應用工作先進個人,推薦工作出色的教師參與縣級應用工程先進個人的評選。
校內表彰:(將出勤、達標考試、教學應用、網絡及紙質資料等綜合評價)
技術方案 篇3
信息技術發展很快,為了適應現代信息社會對基礎教育的要求,我校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素質教育為中心,力爭創辦教育信息技術示范學校。結合我校校情,我們擬定了20xx年度信息技術培訓方案。
一、培訓目的
1.使廣大教師能夠了解和掌握計算機實用基本操作知識與技能。
2.使廣大教師能夠運用計算機進行簡單的教育教學信息處理。
3.使廣大教師能夠比較熟練的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教育教學及教學管理服務。
二、培訓對象
1.在校的.所有教職員工。
2.學校不設定參加考試教師的年齡,對自己不參加考試的教師將來產生的后果自己負責。
3.對已經取得國家或省級計算機過關證件的教師,也必須參加學校組織的計算機實用技術考核。
4、計算機教師也應參加學校組織的考試。
三、培訓的內容與要求
1.基本操作部分
①文件及文件夾的建立、命名、保存
②文件及文件夾的刪除、移動、重命名。
③文件內容的復制、剪切、修改和刪除、④查找。
2.了解word的最基本操作,會建立新文檔,并能在硬盤和u盤上存儲、打開。文字處理部分
①文字輸入(速度、準確率)
②排版
③本學科試卷排版打櫻
3.表格的制作部分
①繪制表格(規整表格、不規整表格)、
②設計表格、
③教案設計。
4.會使用cai軟件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幻燈片)的制作。
5.網絡知識部分:
(1)怎樣申請電子信箱及收發郵件
(2)創建自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上傳電子教案,參加與校內外教師的集體備課活動。
四、培訓方式:
以自學為主,指導為輔。
五、考核的方法和形式
1.考試的內容為計算機實用操作技術,不考理論知識和死記硬背的內容。具體考核的內容及要求細則,由學校組織相關專業人員統一制定。
2.本次計算機實用技術考核不再進行統一集中培訓,一律靠個人自學。
3.本次計算機實用技術考核共分三個檔次記錄成績,即:優秀、合格(過關)、不合格(不過關)。
4.對取得《教師計算機實用技術考核》證書的教師在聘用、晉職、評優、等過程中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
技術方案 篇4
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高職畢業生不但要懂得某一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更應具有崗位群所需要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并能在生產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組織管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高職教育的自身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應培養實用型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基礎知識,具備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實千、創新、創業精神,因此,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基本素質這條主線,以職業崗位群的需要為依據,在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思路
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制訂是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基礎和保障,只有建立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確保各種培養措施的正確實施,培養目標的真正實現。人才培養方案就要確定“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兩個問題,主要包括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和課程配置等要素。根據高職教育的目標和特點,我們按照以下思路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
1.圍繞企業需求和職業面向確定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應通過廣泛、深入的市場調查和企業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根據專業的職業面向和就業崗位群確定專業培養目標,使高職人才培養具有明顯的職業方向性和崗位針對性。同時在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時還要考慮崗位適應性,既要確定直接就業目標還要確定崗位發展目標,體現高職教育的基本崗位操作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統一。
2.圍繞職業能力要求確定能力體系。在明確了就業崗位和專業培養目標后,要進行職業崗位分析,通過對各崗位的具體工作范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的分析,總結典型工作任務,明確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和素質要求,形成定位準確、內容具體、具有可操作性的職業能力體系。
3.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設計課程體系,進行課程配置。在能力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能力分解,明確完成工作任務所需的知識點、能力點和職業素質,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以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為出發點,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并進行課程配置。
二、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1.職業崗位與職業能力分析,確定培養目標。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問卷調查、電話訪談、網上調研等多種方式,針對專業的就業需求、職業面向、就業崗位任職條件等問題進行調研,明確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職業技術能力與素質要求,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能力體系。
根據以上的分析,最終確定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可在裝備制造業、電子裝備制造業配套的電子企業及電子產品制造類企業中的電子產品生產、檢修和研發領域,從事電子產品裝配、檢測、調試、工藝管理、產品維修、產品輔助設計等工作,可從事的工作崗位有生產線裝配工、產品在線質檢員、生產線工藝員、電子產品維修員、PCB板設計助理工程師、電路設計助理工程師等。簡而言之,即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意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與適應能力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能力分解,設計課程體系。實際工作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對本專業的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層次要求。一般高職學生在企業的首崗主要是生產線操作工,經過1?3年后約50%的人員會轉崗到管理崗位,如設備維護、售后服務、運行管理、質量檢測與監督、工藝管理、線段負責人等,在小型電子企業還有10%左右的.人員會轉崗從事電子產品開發與設計工作。
因此,我們確定本專業的首崗為生產一線裝配工。目標崗位—是生產線工藝員、質檢員、現場管理者、產品售后服務人員,能從事相應技術應用與服務工作;二是中小型電子企業的產品設計、開發人員,能自主完成一般小型電子產品、協助完成中型電子產品設計、開發和技術推廣,經過3?5年的工作實踐后,可以成為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我們對能力體系進行了層次上和內容上的分解,確定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
在此基礎上,我們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以職業素質課程和專業基礎能力課程為基礎,專業核心能力課程為重點,提高專業拓展能力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行三階段能力遞進式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融合,在人才培養的初期、中期和后期設置了電工技能實訓、電子產品制作實訓、電子電路設計實訓、電子產品維修實訓課程,分別側重培養學生的電子產品裝配、設計和維修等專業核心能力。在實踐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真實電子產品為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裝配、調試維修全過程,使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工作過程相結合,通過選取的產品載體逐級增加難度和復雜程度,實現學生能力的遞進培養。
三、關于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思考
1.注重課程的優化和整合。高職教育的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課程設置瞄準職業崗位群的實際需要,當職業崗位群的職業技能要求由于經濟和科技發展變化而發生變化時,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也要隨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要以職業崗位要求的素質、知識、能力為構架,對原學科體系課程進行改造、整合和優化,不斷調整、充實新的教學內容。
2.注重發揮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的作用。高職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因此,各專業要與企業、行業保持密切聯系,聘請企業、行業專家為專業教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將企業、行業專家請進校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并不斷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滾動式修改完善,這樣,開放性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過程,緊密跟蹤市場需求變化,吸取了生產第一線技術人員的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能確保教學內容緊緊跟隨技術發展,培養目標更加符合企業實際需要。
技術方案 篇5
一、全面試驗,做好試驗記錄。
1、由于管路改造后水力損失增大,改造后的技術供水泵出水壓力比其它技術供水泵出水壓力有所降低,機組技術供水總流量有所減小,為了使機組技術供水流量滿足設計要求,必須對機組技術供水流量進行重新分配試驗。所以試驗記錄內容(不限于)如下:
(1)用3#技術供水泵供分別供4、5、6號機組運行,運行72小時,記錄每臺機組上導、下導、水導和空冷器及供排水壓力及流量情況,SFC冷卻器供排水壓力及流量情況。
(2)技改后的技術供水泵和其它技術供水泵排污前、后(上排污時、下排污時分別進行測試)的出水壓力,機組供水總流量,上導、下導、水導和空冷器及供排水壓力及流量情況,SFC冷卻器供排水壓力及流量情況。
(3)機組冷卻水流量分配前后的上導、下導、水導和空冷器供排水管路閥門調整記錄;機組冷卻水流量分配后,技改后的`技術供水泵和其它技術供水泵排污前、后的出水壓力,機組供水總流量,上導、下導、水導和空冷器供排水壓力及流量,SFC冷卻器供排水壓力、流量。
(4)濾水器的排污情況,排污時間,濾水器排污時對機組的影響。
(5)技術供水泵電機啟動、運行時的電壓、電流。
2、在不影響第一階段的運行送水任務的情況下,建議試驗安排在xx月xx日至xx日進行。
二、技術供水系統改造效果的分析評價。
實驗完成后,將實驗記錄和實驗報告整理后交引黃工程總公司機電處,由機電處組織有關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對實驗成果進行分析評價及驗收。
xx管理處
【技術方案】相關文章:
技術的方案09-30
技術方案07-03
(合集)技術方案02-03
[薦]技術方案04-17
有關技術方案09-20
技術方案模板09-28
教學技術方案06-07
關于技術方案03-25
技術方案[精]02-10
技術培訓方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