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暴雨以及雨季防澇的調查報告
篇一:暴雨研究報告
在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頻頻發生。在我們中國,也常有多種自然災害發生,威脅著我們人類的生存,引起多發傷員死亡,家園被毀的事件。
遠的不說,就說我的家鄉吧!我的家鄉是美麗富饒的東莞,這里人杰地靈,山川秀麗。但有許多自然災害光臨這可愛的地方,這里經常有臺風來襲,出現寒露風、高溫、暴雨洪澇、低溫陰雨和倒春寒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在我國也時有出現,我們東莞則是個多發地區,主要是因為我們東莞的地理位置。在東莞,最常發生的就是暴雨洪澇了。暴雨是指降水強度很大的雨。日降雨量(20-20時)大于49.9毫米定義為暴雨。暴雨是引致辭洪澇災害的直接因素。在全球范圍內,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發生,我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澇災害發生。我市是中國東南部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地勢低洼,靠近海洋,所以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多,有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與積聚,為暴雨的形成提供非常大的條件。并且地處珠江三角洲的東莞市,雖然大部分區域江河交錯,但由于城市建設等諸多因素,使得暴雨引發內澇積水而致災的個案時有發生。其原因一是本地區在雨季雨量集中,降雨強度大,出現連續性暴雨以上降水,使低洼地區水浸而成災。
二是由于受臺風襲擊風大雨猛,若恰逢大潮期使沿海堤漫頂或決堤成災。在東莞近代有許多的典型暴風致災個案。例如,20xx年4月25日一小時降雨達109毫米,破歷史記錄,使得多處房屋受淹,汽車被浸等。在20xx年8月19日受高空低槽呵南海熱帶輻合帶北抬的影響,除虎門、沙田、麻涌等少數鎮區外,我市大多數鎮區遭遇今年以來最強降水襲擊,石龍氣象自動站測得(即從19日9時到20日8時)366毫米的降水量,為我市歷史上第二最大日降水量,僅次與1981年我市錄得的日最大降水量367.8毫米的歷史記錄。這次降雨,石龍鎮主要街道綠化路呵興龍路遭受嚴重水浸,街道水深約50公分左右,沿街商鋪受到水浸,部分物品損壞,交通受阻,上午10時左右大部分街道水位逐漸回落。市委、市政府面對災害性天氣,高度重視,以充分的思想準備,有力的防御措施,有效的搶險手段,抗擊暴雨帶來的災害。
我市按時保質全面完成東莞大堤達標建設、掛影洲圍達標建設呵小型水庫達標建設的基礎上,還進行新一輪水利防災減災工程,重點是堤圍、排站建設,工程總投資概算為17.17億元。全市計劃投入資金8.75億元,計劃完成工程135宗,江河堤圍242.69公里,新建、改建或加固水閘45座,新建或改建排站27座,新增裝機容量18365千瓦,改善灌溉面積11.24萬畝,改善治洪澇面積62.35萬畝。為了東莞市民生活得更舒適更有家的感覺,在此,我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議與自己的設想: ①建筑高層臺階,防范水浸水滲入家庭住宅 ②街道旁多種樹,有個美好的綠帶 ③多開通地下渠道,教育人們思想理念,要暢通渠道,做到不堵塞不將廢物垃圾扔在渠里 ④洪泛區的土地管理; ⑤建立洪水預警系統; ⑥擬定居民的應急撤離計劃和對策;實行防洪保險等。
一、研究的動機
暴雨和洪水災害對人與城市以及經濟損失巨大。在全國每年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暴雨洪水會占很大的比重。除此之外,洪災也具有災區范圍大、傷亡人數多和經濟損失大的特點。所以,我決定研究“暴雨洪水災害對人的影響及逃生方法”這一課題。
二、研究的目的
因為暴雨對人的影響巨大,而人們卻在它到來之時束手無策,只能任憑洪水的肆意為非作歹。強大的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卻如此如此脆弱。為了讓人們了解暴雨洪水給人們帶來的災害與暴發洪水時的逃生自救的方法,我決定研究這一課題。
三、研究方法
對于這個課題的研究,我有三點研究方法:①了解各地暴雨洪水的受災情況;②查看本地區的受災歷史;③了解暴雨洪水的危害。
四、研究內容
經過研究,我得知因暴雨誘發,所造成的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暴雨洪水還會引發山洪和山體滑坡等災害。
當災難到來時,要頭腦冷靜、行動迅速,汛期河道漲洪時,千萬不要強行過河或長距離繞行過河;在發生暴雨洪水時,行人應該避雨遠離高壓線路、電器設備等地點;及時對溺水、觸電、雷擊者進行人工呼吸等緊急救護,并盡快與120聯系取得救護。
在平時,我們應盡力將暴雨洪水的危害消息傳遞出去,引起政府重視,爭取控制災害發展和救援;我們還應該停止砍伐樹木,并通過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這樣,才可以有效地預防暴雨洪水。把災情損失降到最低。
五、研究心得
通過了這次系統的研究,我了解到了暴雨災害對人的影響。也明白了因暴雨災害而誘發的泥石流形成主要原因除了暴雨,還有人為的因素——亂砍濫伐、亂墾荒田。只有我們共同努力,保護地球上的環境,善待大自然,大自然才會向我們露出快樂的笑臉。破壞大自然的環境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那么,大自然也會給予我們最嚴厲的懲罰。
保護地球吧!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善待自然也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篇二:雨季防澇調查報告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每到汛期,xxxx城區頻繁遭受暴雨襲擊,部分沿山、低洼路段積水嚴重,城市交通受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到威脅。為根治城區漬澇之患,xxxx市對受漬原因、防澇對策進行了綜合分析城區。
一、漬澇成因
(一)先天氣候條件影響,特殊地形地勢制約。xxxx市中心城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江,整體呈盆狀的特殊地形地勢,加上區域年降水量豐沛,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的先天氣候條件,形成了中心城區易遭受外洪內澇的固有格局。尤其是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效應”影響,突發性、短時性暴雨天氣愈加頻繁。這種極端的強降雨過程,往往導致大量山洪涌入路面,形成數十倍的徑流量,超過排水管網負荷,從而造成城區沿山或地勢相對低洼地帶較易發生漬水現象。
(二)排水設施標準偏低,整體防御能力不足。老城區排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建設標準低,管徑狹小。即使新區排漬設施也是按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取設計重現期P=1年標準進行建設的,不足以抵御極端氣候下的強降雨襲擊。加之,大部分老城區仍沿用直流式或截流式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統,隨著城區人口密集度越來越高,大量生產、生活污水擠占了原本設計偏低的排水管徑流量,每遇暴雨,受排水管網內高水位頂托,路面雨水排放不及,導致交通路、消防路等路段易產生短時漬水現象。
(三)城市路面過度硬化,湖泊調蓄能力削減。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面積出現硬化道路、廣場的同時,生態綠地建設和內湖水系的保護力度卻相對滯后與薄弱,大量天然湖泊、塘堰、濕地被填埋、侵占,原有城市生態中的水系退化甚至消失,從而導致城市雨洪調蓄功能減弱,雨水下滲面積越來越小,以致地表徑流增加,產流增大,匯流加快,城區低洼地帶較易發生漬水現象。
二、防澇對策
(一)合理確定建設標準,提升排漬防澇能力。一是修訂暴雨強度公式。結合xxxx地區降雨規律、地形地勢特點和暴雨內澇風險情況,視鄂東特大城市建設發展需求,將現有暴雨強度公式由取設計重現期P=1年修訂為P=2~3年,并以此確定排漬設施建設標準。二是啟動排漬泵站改造建設。積極爭取與利用國家防洪或水利設施建設經費,啟動泵站改擴建和片區排漬工程建設,將抽排能力由13.2m3/s提升至38m3/s;新建泵站,配套建設泵站進水主干渠,新增排漬能力68m3/s。三是改造完善排水管網。按照“優先建設下游沒有出路的排水通道”、“優先改造局部積水嚴重路段排水管網”、“優先改造排水容量不足管網”的原則,結合舊城改造或城市道路建設改造,同步改造完善城區排水管網,抓緊完成黃荊山南麓、北麓和西塞、下陸、鐵山等城區排洪港維修改造工程,切實提升城區泄洪排澇能力。四是推進雨污分流改造。結合舊城改造和中央公共投資項目,加快推進城區雨污分流改造,逐步將現行的雨污分流制、直流式合流制與截流式合流制相結合的排水體制,轉變為雨污完全分流制,在提高污水處理效益的同時,有效減輕雨水管網被擠占、頂托的壓力,確保排洪、泄洪暢通。五是建設地下管線綜合走廊。在具備條件的新區開發建設中,積極推行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走廊建設,徹底解決城市未來發展對排水、排污、供水、供氣等各種管網系統的需求問題,避免日后重復建設、反復開挖。
(二)樹立生態開發理念,提倡科技防澇避災。根治城市漬水之患,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開發理念,走科技防漬避災的道路。一是“調”。合理調整規劃布局,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即:讓農田、綠地楔入新區,使新區地表雨水就近分流;對新區生命線工程及重要工業與民用建筑,規劃布局在無漬澇風險或風險小的地方;對于漬澇風險大的低洼地方,盡可能規劃布局為公園綠地、生態濕地。二是“蓄”。一方面要建章立制,依法保護現有水系不受侵占、填埋,并通過疏挖清淤等措施擴大湖容,增強自然調蓄能力。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蓄滯、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如:在合流制截流式排洪港出口處建設調蓄池,可有效減輕內湖水體污染,提升調洪蓄洪能力。三是“滲”。在市區大力推廣可滲透路面、停車場和廣場;新建城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應低于40%;多建下凹式綠地、植草溝和人工濕地等,增加雨水的滲透能力,遲滯暴雨徑流。
(三)完善內澇防范體系,構建應急預警機制。一是健全協調聯動機制。汛期,市城市排漬指揮部加強對建設、市政、園林、氣象、交通、城管、水利等相關部門的統一指揮與調度,建立健全互聯互通的內澇防范信息共享與協調聯動機制,切實提升部門協同防澇抗災能力。二是建立應急預警體系。通過組建城市排澇應急搶險隊伍,健全信息流通處理程序,落實應急裝備和物資,強化汛期值班制度,抓好城市排澇應急演練等有效措施,積極構建預警與物防、技防、人防相結合的應急處置體系,確保城市排澇應急搶險反應靈敏、行動迅速、組織有力。三是動員社會民眾防澇避險。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展板、宣傳手冊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大力提高市民群眾防澇避險意識和能力,動員社會各方面積極支持并參與防澇減災工作,努力為城市防澇排漬工作開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