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調查報告
對大學生的網絡交往行為開展相關的調查,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大學生網絡交往行為調查報告,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摘 要:
大學生網絡交往是大學生一種重要交往方式,已經有研究者對其進行了許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對網絡交主、大學生網絡交往的目的和特點、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發展影響的研究作一簡要的總結,以揭示其對大學生教育的意義。
關鍵詞:
網絡交往;大學生
互聯網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即網絡交往。網絡交往由于其快速、便捷、廉價等優點,迅速成為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根據2001年4月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長沙五城市青少年互聯網使用狀況及其影響的調查報告,約50%的青少年用戶有保持電子郵件聯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在聊天室或BBS上經常發言:約有37.6%的青少年用戶使用ICQ與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聯系。而大學生占了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
信息時代要求大學生具備辨別分析有價值的信息同時,要具備收集信息、發布信息的網絡能力。適當的、合理的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的發展是很有益處的:但是由于不當的網絡交往,許多大學生因此而引起了人際交往問題、網絡成癮,嚴重影響了其自身健康的成長和發展。大學生網絡交往的現象已經引起了心理學家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研究。本文試圖對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做一綜述的介紹,并對今后的研究與教育實踐提出一些建議。
一、網絡交往及其特點
網絡交往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其所提供的社會互動服務功能而產生的。對其,不同研究者有著不同的界定。一般認為網絡交往就是人們基于網絡通信技術條件下,通過數字化信息進行各種信息交流,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信息、情感、物質的交流活動。當前網絡技術發展的水平看,網絡交往主要有E-mail、BBS、聊天室、虛擬社區、網絡游戲等形式,可以滿足人們信息溝通、情感滿足、電子商務和休閑娛樂等需要。
網絡人際交往的特點:網絡人際交往CMC(eommunicationmediated computCr)是通過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同傳統的人際交往F2F(face to face)相比較,網絡人際交往有著不同于現實人際交往的獨特特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網絡人際交往的匿名性。
(2)網絡人際交往的平等性。
(3)網絡人際交往的自由性。
(4)網絡人際交往方式的間接性。
(5)網絡人際交往對象的無限性。
網絡交往的心理特點:交往主體角色的虛擬性,交往形式與心理的間接性,交往心態的平等性,思想情感表達的高度直接性。
借由電腦中介傳播,網絡的友誼改變過去的人際交友模式,透過文字符號交流情感,創造出了一個新的人際互動空間(Wahher,1992)。而McKerma與Bargh(2000)剛指出虛擬生活來臨對人們自我認同,社會互動,以及關系建立形態改變最大的影響為:
(1)個人匿名度提升。
(2)個人外表在人際關系建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減低。
(3)空間隔核對于社會互動的影響力減低。
(4)個人對于跨越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人際互動有更強的主導權。
Walther的“社會信息加工理論(soe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認為,人們可以在“電腦中介傳播”中發展近距離的情感關系,但需要花時間,尤其是在非同步的環境中,如BBS、電子郵件、虛擬社區等,人們對于互動的對象會有預期的盼望,并且傾向于持續的交換訊息,當人們持續地互動,社會結果就會產生,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就會累積對方的訊息與認識。于是情感、信任、同質性等會被加強。
計算機媒介的交流和在線交流提供的社會支持對于缺乏社會交往,或從社會地理上被隔離的人來說非常重要(Cum-mings,Sproull,andKiesler2001;Sproull,and Kieierl986;Cot-toll,2001)。研究發現網絡的使用還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積極投身于社會公益活動fwenman etal,2001)。同時,網絡途徑也為遷入新環境的人們提供了與朋友和親人聯系的方式(Hamptonand Wellman,2001)。因此,與其說計算機媒介的交流有損于傳統的交流模式,倒不如說是對它的有效補充。
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羅伯特,克勞特(Robert Kraut)和他的同事對一些實驗對象在開始使用互聯網及之后的一兩年進行了人格評估。專門的軟件跟蹤產上網次數的多少以及使用的工具。研究人員發現: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越多,與家人的溝通越少,實際生活中的朋友就越少,同時越感到孤獨和沮喪。矛盾的癥結在于,首先互聯網是一種交往技術,它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使他們具有溶入社會的感覺。但這些初步的結果表明還會有其他的不利方面產生。羅伯特,克勞特和他的同事假設上網時間很多的人的實際生活中的社會關系的質量有所下降,結果發現:孤獨與沮喪情緒也在增加。
網絡交往是一把雙刃劍,不僅具有其獨特的作用,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網絡交往的虛擬性也為虛擬的甚至是帶有欺騙的人際關系提供了方便,容易產生信任危機。其次,網絡交往過程中,交往主體經常面臨網上網下判若兩人的角色差異和角色沖突,很容易出現心理危機,以至產生雙重人格。第三,國際互聯網所提供的跨時空、跨地域的多人多向的交流技術,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很容易使人沉溺其中。
二、大學生網絡交往目的及特點的相關研究
在大學校園,網絡緊扣著大學生們的心靈和情感。正如一位大學生所言:“現代化互聯網的出現,人們找到了自我表達的無限空間,校園BBS,OICQ,等網絡工具比起課桌文學有著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上網對于大學生而言,已經成為了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網絡交往的心理特點有:認知型;游戲型的娛樂心理;表現型;情感型m。關于重慶市大學生網絡交往的動機,經過統計得出主要有獲取知識信息、情感交往、娛樂、商務、網絡管理等。在臺灣,張老師月刊與網站進行“2000網絡愛情調查”也發現大學生網絡交往的四大主要目的是:打發時間、拓展生活領域、分享秘密心事與尋找愛情。
香港青年協會(2000)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該研究以香港的中學生、預科生、大專生、大學生、研究生為被試,探討表少年沉重的網上價值取向、網上實際行為與平日非上網行為的關系。研究發現,青少年在網上行為中,看網上報紙、收集材料的有60.7%,玩ICO/ehat room的有45.8%,看娛樂信息的有19.8%,用email發賀卡的有16.1%。同時對實際生活中相應的一些行為進行調查,通過比較發現,網上交往行為和平日行為有一定的相似性。
網絡交際,不同于單一的閱讀和了解,它的含義是“有來有往”,既包括閱讀,也包括發表。大學生在網上交往除了收發 電子郵件、登錄同學錄外,還有幾種網上交際方式是大學生廣為喜愛的,那就是:(留言板上的)“跟帖”、聊天、網戀。他們通過這些途徑跟許許多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交談、交流、交際。除此外大學生主要利用的網絡功能還有網絡游戲、網上尋呼機、BBS、短信服務、網絡電話、視頻會議等。蔡砥(1995)舉出大學生BBS六大使用動機:社交因素,自我肯定因素、消遣因素、監督因素、工具使用因素。蘇芬媛(1998)研究MUD使用者,發現共有MUD場域中自我肯定、匿名陪伴、社會學習、虛擬社群等動機吸引玩家。
就目的性、真實性、影響性等眾多指標來看,當代大學生網絡交往主要表現出以下具體問題:因缺乏正確的目的表現出重娛樂輕學習的傾向:因為迷戀網絡而過度投入,形成重虛擬輕現實的現象:因沉迷于網絡、迷信網絡功能而忽視現實交往,存在重人機輕人際交往的現象:因忽視網絡倫理而存在虛假和欺騙現象等。
李正良在《論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中指出,大學生的網絡交往存在如下特點:一是約束力減弱,自由度增強;二是道德責任感減弱,游戲心態增強;三是目的性減弱,盲目性增強;是群體性減弱,個性化增強;五是依賴性減弱,獨立性增強;六是保守性減弱,創新性增強。顯然,這些大學生網絡交往是利敝參半。
三、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的發展是利敝并存的。由于網絡自身的技術特征:第一,自由、無拘束、開放為大學生提供了沒有約束和限制的自由環境。第二,網絡增強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手段,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三,網絡內容的無限豐富性和選擇的自主性。最后,虛擬社區和網絡游戲為大學生提供了角色扮演和極大的生活體驗。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如促進了大學生思想觀念的開放:網絡交往增強了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的發展:網絡交往拓寬了知識來源,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網絡交往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主、平等意識:網絡交往使大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
而網絡交往的時空無限延伸及匿名性的特點,使得個別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人際交往的需求動機及群體歸屬需要在此能夠得以實現,現實人際交往的受挫與網絡匿名交往、虛擬群體中歸屬感的滿足,使得個體對網絡交往和網絡社群的依賴心理加大,并導致惡性循環,網絡成癮癥狀不斷加重。同時,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時,也極易使他們沉溺于網絡虛擬的優越感與成就感中,產生心理上的依賴。陳露、劉莉在《Inter網:青年大學生“溫柔的陷阱”》一文指出Inter網對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人際交往的簡單化和片面化、誘發破壞欲望四個方面網絡會給青年大學生成長和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互聯網改變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網絡交往對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際關系會產生嚴重的影響。一方面,交往不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實實在在的,大學生如果長時間與電腦相處,會使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容易使人產生孤獨、苦悶、壓抑等情緒;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傳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不易控制,網上經常出現虛假信息和不道德行為,往往難以形成真誠可信和安全的人際關系,因而容易產生多疑、恐懼、防范等心理,甚至產生心理疾病,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會產生如下不良心理:自我封閉,人際交往受阻;網絡孤獨,交往心理變異;人際情感的疏遠和缺損;網上生活偏差一“網戀”現象。
網絡吸引之處,在于這種計算機媒介交流中所隱含的不同的交流模式,而使用網絡社會功能的大學生比其他大學生表現出更多的網絡使用問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成癮的大學生更多地將網絡用于尋找感情支持,與其他人交談,高度社會性的互動游戲。不少研究者發現,網絡獨特的人際功能與網絡成癮相關。出于交友動機的網絡交往的大學生表現出較強的網絡成癮特征,尤為突出的是容易出現時間管理問題。游森期認為大學生網絡成癮高危險群上網時間較長,在聊天室、BBS、網絡游戲上的使用時間顯著高于一般網絡使用者。朱美慧認為虛擬社交,即利用網絡來逃避現實生活的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及不適應是影響網絡成癮傾向的最大因素。韓佩凌的研究發現,大學生網絡沉迷者較常使用電子郵件、聊天等網絡交往功能。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研究協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每周上網超過5小時的人中,有1/4的人表示他們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減少了。該大學的學者諾曼尼認為人們花在網上的時間和他們的網下人際交往時間成反比,這就引起了朋友的埋怨,給朋友關系帶來影響。
四、對我們的啟示
目前對大學生網絡交往的研究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心理學家正從越來越廣泛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問題,研究逐漸走向深入與細致,而不僅僅把目光放到網絡交往對大學生負面影響上。如將網絡交往看成是人際交往的有益補充,有利于擴展大學生交往的范圍和內容,體現了從更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大學生的網絡交往問題。
現代信息社會,網絡的出現不應該是教育界的洪水猛獸,如何恰當的引導大學生合理的利用網絡這一強大的信息交流工具,進行適當的人際交往,促進大學生學習和人際交往技能,如何利用網絡交往的功能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更好的適應大學生活及社會發展,應該走進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