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文化走出去調查報告
文化影響力的根本特性在于“直指人心”,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在于使中國文化、中國模式、中國故事走進他國人民的內心世界,走進人類歷史的深處。回望2016年,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文學、戲曲、影視、出版、考古領域斬獲頗豐:中國文學家屹立在世界文壇,捧得一座座國際大獎的獎杯;中國戲曲屹立于世界舞臺,在詮釋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還嘗試著用中國話語講述西方經典故事;中國影視從單個作品合拍的“借水行船”,到集結隊伍的“組團出海”,一步步拓展著中國影像傳播的世界版圖;中國新聞出版單位海外布局規模初具,用帶著紙墨香氣的圖書展現中國文化的親和力;中國考古隊的身影進入世界古代文明發源的核心區域,參與文明互鑒,彰顯著我國正在邁向考古強國的堅定步伐……總而言之,探索多樣的合作模式、借助豐富的內容形式、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精神,正成為當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鮮明特點。
文學以中國故事豐富世界文學的面貌
中國文化走出去,文學應當先行。2016年,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保持著持續活躍的態勢:中國作家與世界對話的自覺、自信和能力大為提高;中國當代文學也以獨特的魅力,參與和豐富著世界文學的面貌,改變甚至塑造著世界文學的格局。尤其是4月4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國際兒童書展上,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榮獲2016年度“國際安徒生獎”,成為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作家。“我的成功要歸功于中國這塊土地賦予作家的無窮靈感。”曹文軒說,中國故事是這個世界上非常難得的故事。當中國作家在講中國故事的時候,也必須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去思考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一個中國故事,一個全人類的主題,兩者的結合,將引領中國文學走向世界。
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壇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亦不能忽略文學先天的不足,即語言文字造成的翻譯之難。所以,中國當代文學的對外譯介工作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飾演著重要角色。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當代文學精品譯介工程和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作品翻譯工程,向優秀作品的譯介提供資助;主辦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文學翻譯家工作坊和國際寫作營,參與主辦中外文學翻譯研修班,進一步加強與各國翻譯家、漢學家的聯系與合作;《人民文學》雜志相繼推出英、德、意、法、俄、日等外文版,成為向世界各國推介中國文學的重要窗口……通過對外譯介,中國文學與外面的世界產生了越來越深的關聯。
出版以書為媒,讓世界了解中國
國家京劇院的實驗京劇《浮士德》前不久在意大利巡演時大受歡迎,他們的經典大戲《楊門女將》又到澳大利亞以國粹之美征服了當地觀眾……2016年,中國戲曲頻頻走出國門,唱響國際舞臺。
諸如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豫劇《程嬰救孤》、越劇《寇流蘭與杜麗娘》等,在美、英等國劇院演出,在將中國戲曲的曼妙與華美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同時,也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誠、守信等理念傳播開去。為了適應國外觀眾的審美需求,主創對傳統經典進行了適度的調整。比如,國家京劇院在赴澳大利亞演出時,對《楊門女將》刪繁就簡,將演出控制在兩個小時內。這種因地制宜的舉措拉近了國外觀眾與中國戲曲的心理距離。
用中國戲曲演繹外國名劇或名著,可謂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大亮點。國家京劇院的實驗京劇《浮士德》,對歌德的名著做了中國化的演繹。去年在意大利演出大獲好評。今年11月,該劇又赴意巡演,仍反響熱烈。湖南省湘昆劇院的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8月赴英參加愛丁堡邊緣藝術節,用中國傳統戲曲的形式演繹西方人耳熟能詳的戲劇故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英國觀眾對該劇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演出上座率有八成以上。這種運用傳統藝術手法呈現西方經典的做法,可謂“以中國話語講述世界故事”的有益嘗試,有效提升了外國觀眾對中國戲曲的欣賞層次。
影視“組團出海”開創走出去新模式
2006年,一支中國考古隊出現在越南的遺址上,落下了中國考古學界“走出國門第一鏟”。自那以后,中國考古學界注重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溝通,關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學術研究動態,跨越國界來思考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十年后的2016年,中國考古學界有約70個國際合作項目,包括調查、研究、合作發掘等各種形式,走出國門的境外考古已不再罕見。
2016年5月,在鄭州召開的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吸引了十余個國家的幾十位學者參與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考古大國”。對其他古代文明的考古探索,是檢驗現代中國考古理念和技術的試金石,是展示中國考古實力的大舞臺。如今,從非洲肯尼亞海濱,到蒙古高原的草原;從古絲綢之路上的中亞古城,到中美洲叢林中失落的瑪雅文明古城;還有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國的'宗教寺廟和遺址,都留下了中國考古人堅實的足跡和勤奮的汗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指出,通過開展境外考古項目,不僅能夠推動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學術科研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為“一帶一路”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文化在自信與開放中走向國際
一個國家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這是因為文化帶來的認同感,是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所需凝聚力的重要來源。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能力的提升,應該和中國經濟的崛起同步。因為,若文化傳播能力不能跟進,那么,世界對崛起中的中國便很難實現了解和信任。所以,為了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發出聲音,無數文化工作者、對外傳播工作者夜以繼日、殫精竭慮。
2016年,當華美的中國文化畫卷在其他國家的銀幕、熒屏上綻放異彩,當各種國際影視節展的大銀幕上投影映出具有質感的中國自然與社會風貌,當來自不同國家的粉絲用各種語言在中國古裝劇、都市劇的視頻下留言點贊……我們知道,這一年,文化工作者在開放的國際交流合作環境之中,又走出了堅定的一步,讓更多來自不同國家的觀眾見識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光華。
浪漫中國的情感與道義
轉型中國的思考與選擇
21世紀伊始,當中國在經濟領域以更為積極的身影活躍于世界舞臺上時,有關政府部門啟動了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為世界各國觀眾了解真實的中國貢獻力量。一方面,我們希望通過新聞媒體,讓其了解中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態度和觀點;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多種題材類型的影視作品,展現當代中國的精神氣質、生活圖景。在這樣的傳播訴求下,當代題材作品越來越吃香,《媳婦的美好時代》《超級工程》等一批體現現代中國都市生活、建設成就的作品,漸漸在對外傳播中嶄露頭角。
2016年中國當代題材的文化作品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亮點頻出。紀錄片《喜馬拉雅天梯》、故事片《清水里的刀子》,在多個國家放映,收獲專業獎項與觀眾口碑。而以《親愛的翻譯官》《如果蝸牛有愛情》等為代表的都市劇,融職場生活與情感糾葛于一體,在海外青年觀眾中引起一陣網絡熱議。
這些當代題材的文化作品,對中國人的生存狀態、所思所想進行集中體現。其中,有的作品展現了轉型中國的普通人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選擇,F代性給當代中國人帶來的問題,也是現代性給全人類帶來的共同問題,這使得作品擁有了跨越民族差異、走向世界市場、觸動人類心靈的內在文化內涵。也有的作品展示年輕人在都市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這和居于城市化發展程度較高地區的國際受眾之間也有著極大的通約性。于是,當代中國就通過這些文化作品,與時下的國際受眾進行著對話、互動。
現代中國的崛起與風范
2016年,無論是傳統題材,還是當代題材,成功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訴求的這些作品在制作技術、鏡頭語言、特效包裝等方面,還傳達出一個重要的信息——中國文化已經具備了現代感與大國氣質。比如,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環節,將詩情畫意融入了聲光電的魔術手中;國產古裝劇的拍攝在后期制作時加入各種特效,給觀眾帶來視聽震撼;時裝劇里無論是美術、布景、運鏡,還是服裝、化妝、道具,都時尚新穎,使中國的現代氣息得以有效傳達。這些附著于內容外圍的技術手段,讓觀眾切身感受到大國崛起的風范。
回顧2016年中國文化走出去中這些突出的亮點,很多是通過中外合作途徑實現的。像《我們誕生在中國》《長城》這樣的多國合拍電影“借水行船”,用外國的資本、技術和班底呈現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在國際主流市場傳播。還有展現近代華人在美國發展史上作出重要貢獻的紀錄片《金山》,同樣得益于中外合作,以真實的影像力量,向西方國家傳遞真實的中國形象。盡管這些合作還未形成成熟的經驗、穩固的模式,盡管我們的成功更多地集中在個案而未形成規模,但我們在交流互動中將文化延伸到世界更廣闊的國家和地區,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不過無論方法如何創新,形式怎樣突破,中國文化行走國際時仍需堅守文化自覺、保持文化自信。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更加有力、有效,從而實現文化自強。
【2016年文化走出去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調查報告01-01
社區文化活動簡報06-12
企業文化述職報告01-14
文化館新年祝詞01-21
文化產品征集啟事范文08-06
快遞調查報告01-19
出行調查報告01-25
安裝調查報告01-24
概況調查報告01-28
特產調查報告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