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都市人居家生活調查報告
舌尖上的中國,讓很多人讀懂了自己的味蕾。
那么廚房和餐桌上的中國呢,是否也帶著那么多的中國特色?
昨天,宜家一年一度的新財年發布會上,一份《中國都市人居家生活報告》讓很多人不自覺地按下了轉發鍵——宜家走訪了中國北上廣等五大城市,年齡范圍在25歲到45歲的1500個家庭,就都市人廚房內外的生活狀況和用餐習慣進行了非常有意思的調查。
據說躺槍度很高,你感受一下——
你的廚房
2個砧板3把菜刀4口鍋,你家也是這樣的標配嗎
關于吃飯速度:在平時工作日,中國家庭平均做一頓飯少于30分鐘,有3.5%的人只需要15分鐘就能做頓飯;大家平均20分鐘內會吃完晚餐,有10%的受訪者甚至在15分鐘內就能解決晚餐。
調查解讀:相較工作日,周末相對充裕的時間讓大家能更好地準備每一餐,超過半數的受訪家庭表示,他們愿意周末在家做飯。于是數字上升了——在周末,人們平均要花上45分鐘做一頓飯,用餐時間也會比平時更長。
宜家發現,有72%的家庭表示,他們對自己的烹飪技術很有自信,在有孩子的受訪家庭中這一比例更是超過了80%。
關于烹飪:中國家庭平均擁有2個砧板,3把菜刀,4口鍋,4個小家電,8個調味罐,11套餐具。
調查解讀:不少年輕家庭,還是“買碗黨”,廚房和餐廳的鍋碗瓢盆常有多到沒處放的地步。為此,宜家在發布會現場搭了一面掛著110條圍裙和150口鍋的墻,想說的道理很簡單:掛起來吧。
你的餐桌
超四成的人吃飯,都是“沒電視會死星人”
關于做飯:29%的受訪家庭表示,與別人一起做飯的過程中能收獲更多對于自我的認識;44%的受訪者則認為與家人在一起準備一餐,比獨自一人去完成更有趣。
調查解讀:從數據里可以看到,家這個概念,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里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占比的。比如45%單身居住的受訪者表示,希望能有更多與家人相聚在一起的用餐時光。
而在做飯這件事上,很多人開始注意到“不沾陽春水”的孩子們,并把廚藝看成一種加分的技能——70%的受訪家庭重視讓孩子參與和烹飪與食物相關的家庭活動,更多(69%的家庭)的是“準備”的過程,其中,45%的受訪者會讓孩子一起去購買食材。
廣州白女士想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夫妻倆去旅游了,那他吃什么?“他起碼要了解吃什么有營養,長身體的時候要吃什么,而且注意什么不可以吃,亂吃的話有什么后果。”
關于和誰吃飯:中國人用餐時擁有各種不同的“伴侶”。有42.3%的受訪者表示,習慣有電視節目陪伴的用餐時光,因此他們更喜歡在客廳用餐,因為那里更靠近電視機的位置。
調查解讀:如果一定要選其他選項,中國人還喜歡與摯親好友共享家宴。57%的家庭表示他們平均每月會在家里舉辦至少一次的家宴,其中武漢(64%)和廣州(61%)兩地的比例更高。
你的菜籃子
六成家庭出于健康在家做菜,并開始種菜
關于為什么在家吃飯:在調研中,宜家發現愿意在家烹飪的家庭,主要原因是出于對健康(60.3%)、食品安全(47.2%)等考慮。相較之下,只有31%的家庭是出于省錢而在家做飯。
調查解讀: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直被持續關注,而家是食品安全的港灣。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在家烹飪,除了食品安全因素以外,還表達了一種生活態度。
比如77%的家庭表示享受在家烹飪,其中44%的受訪者將烹飪看成是日常用于紓壓的好方法。有超過半數(52%)的受訪者認為,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是他們在家烹飪的最大源動力。
關于種菜:家里有綠植的家庭占比超過80%,除了較為普遍的花和綠植(68%)以外,不少中國家庭也開始種植一些可用于烹飪的新鮮食材,例如調味類植物(27%)、蔬菜(21%)、水果(15%)等,也就是說,有超過6成的受訪者,已經開始自己種菜自己吃了。
調查解讀:就像廣州的吳先生所說的那樣,種一些能吃的植物蔬菜讓人覺得更健康。“自己種自己吃,心情也會變得好,感覺家就像擁有了一個小農莊。”
【中國都市人居家生活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居家勞動調查報告11-28
居家養老調查報告06-10
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調查報告(精選14篇)10-23
幼兒居家方案08-27
中國霧霾調查報告06-20
生活調查報告07-22
中國移動調查報告08-28
中國青少年上網調查報告10-15
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08-09
中國農村調查報告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