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時間:2024-11-18 23:48:44 小花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通用11篇)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通用11篇)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1

  探究課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3.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一.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二.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三.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四.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5.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6.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2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表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并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后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00.511.522.53…

  溫度(℃)

  4、觀察撤火后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坐標,溫度為縱坐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并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么?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3

  用驗電器演示導體和絕緣體

  【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并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干燥,以免表面漏電。

  實驗目的: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里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后把溫度計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燈點著,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后,把器材整理好。

  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60℃以下時,隨著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4

  1.在易拉罐中分別裝入不同體積的水,依次用金屬棒敲擊聽聲,可用來研究音調的高低與空氣柱長短有沒有關系。

  2.將兩個易拉罐用棉線相連做成一個“土電話”,用來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3.將三個易拉罐裝入質量不同的沙,用天平分別測出其質量,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罐和沙所受的重力,用來研究物體的質量與所受重力的關系。

  4.將易拉罐放在傾斜的木板表面,使其從同一位置由靜止分別滑下和滾下,觀察兩種情況下運動的快慢。比較相同情況下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的大小。

  5.用鐵釘在易拉罐不同的高度上扎眼,裝水后比較其噴射的距離。研究液體內部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6.將空易拉罐口向下在酒精燈火焰上方烤一烤,罐冷卻后能聽到聲音且看到罐變癟了。用來說明大氣壓強的存在。

  7.將空易拉罐放在盛有水的盆中浮在水面,而將其卷成一團下沉。說明將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物體可以浮在水面上。

  8.用白紙和黑紙包住兩個裝滿水的易拉罐,在太陽下曬相同時間,看誰的溫度升高得多。研究相同條件下的白色物體和黑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

  9.用導線及導線夾將電源、開關、燈泡和易拉罐組成串聯電路,閉合開關,看燈泡是否發光。研究易拉罐的材料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氣球在物理演示實驗中的妙用

  (1)聲音在液體中傳播

  材料:手機、氣球、細線、水槽、水。

  方法:先將手機裝入氣球內,用一根長線密封好。然后把它慢慢浸沒于水槽中,并讓手機的屏幕正對著學生。用另外一個手機對其進行撥號,手機開始振鈴。這樣,學生既可以看到手機屏幕的亮光,又可以聽到從手機發出的聲音。如圖1所示。這就證明了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2)水凸透鏡

  材料:氣球、細線、水。

  方法:用一個透明的氣球,在里面充入一部分水,用細線扎緊,讓太陽光照射氣球,可以觀察到在氣球后面出現了一個很亮的光斑。如果在氣球后面較近的位置放一個物體,氣球就變成了一個放大鏡,通過氣球觀察,就可以看到物體正立、放大的虛像。

  (3)氣體的'性質實驗

  材料:氣球、廣口瓶、雙孔橡膠塞、兩根玻璃管(一彎管,一直管)、兩用氣筒。

  ①驗證玻意耳定律,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裝置如圖2所示,在直玻璃管的下端拴一個氣球,把氣球放入瓶中,并用塞子塞住廣口瓶口。先在氣球內充入一定質量的氣體,封閉直管,通過彎管向瓶外抽氣,發現氣球變大;向里打氣時,氣球又會變小。表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過程中,體積增大,壓強減小,體積減小,壓強增大。即定性地驗證了玻意耳定律。

  ②驗證蓋·呂薩克定律,證明氣體的熱膨脹。

  在氣球內稍充氣,并把直管封閉,然后把廣口瓶放入熱水中,使瓶內受熱,就會發現氣球變大,從熱水中取出后稍冷卻,就發現氣球又逐漸地變小。說明一定質量的氣體,在壓強不變的情況下,溫度升高,體積增大,溫度降低,體積減小。

  說明:玻璃管的封閉可外接一橡皮管,用止水夾封閉橡皮管就可以了。

  (4)物體的沉浮條件

  材料:薄氣球、水、酒精、鹽水。

  方法:用一個薄氣球,裝入水,密封好,緩緩放入水中,就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懸浮現象。然后在氣球中裝入酒精,則可以看到物體在水中的漂浮現象。最后在氣球中裝入鹽水,則會看到物體在水中的下沉現象。這有效證明了液體中物體的沉浮與密度的關系。

  (5)動量定理

  材料:大氣球、磚塊、錘子。

  方法:將充好氣的氣球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氣球上面放置一磚塊,這時用鐵錘迅速打擊磚塊,會發現磚塊被擊碎,而氣球完好無損。本實驗省去了海綿這一系統,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動量定理,也減去不少因海綿引起的疑惑。

  注意事項:氣球充氣要適量,要保持氣球具有一定的彈性,同時演示時要注意讓學生遠離,防止碎磚塊擊傷學生。

  (6)反沖現象

  材料:氣球、吸管、氣筒、細線。

  方法:如圖3,將吸管插入氣球口,用細線把其扎緊,用氣筒給氣球打足氣,用手堵住吸管,讓吸管口朝下,然后放手,會發現氣球沿直線豎直上升。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反沖運動。在這里要注意選用吸管要稍長一些,有利于氣球沿直線上升。

  (7)電荷的相互作用

  材料:鐵架臺、絲線、氣球。

  方法:如圖4所示,氣球充好氣后,用干燥的絲線將氣球懸掛起來。用干燥的手擦氣球的表面,使球帶電(手最好先在火上烘干)。用摩擦過氣球的手去靠近氣球,手會吸引氣球,讓用手摩擦過的另一個氣球靠近它,兩球會相互推斥。這個實驗說明了電荷的相互作用。

  其實對于氣球的應用遠不止這些,比如在瓶吞雞蛋這個證明大氣壓的實驗中,如果把雞蛋換成氣球,將既經濟,又可以循環使用,學生也能夠親身實踐,增加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說只有不斷地去思考,去摸索,才能挖掘出更好的實驗,提高物理實驗課堂的效率。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5

  一、將一飲料瓶底部扎幾個細孔,再往飲料瓶中到入適量的水,此時會發現瓶底處有水流出,可以印證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繼續迅速把飲料瓶中灌滿水,然后擰緊瓶蓋,這時可觀察到飲料瓶底部并沒有水流出。如果再擰松瓶蓋,又發現水流了出來。這說明是大氣壓作用形成的這一現象。

  二、另取一空飲料瓶灌滿水后擰緊平蓋,然后用酒精燈加熱一鋼針。輕輕的在飲料瓶下部側壁燙一細孔(注意燙孔時不要用力擠按飲料瓶)。當扎完小孔后會發現并沒有水流出,在第一個孔的相同高度處,任意位置再燙一個細孔后發現依然沒有水流出來。這是由于大氣壓的作用的結果,并且證明了大氣壓是各個方向都存在的,與液體壓強特點形成對比。之后在前兩個細孔的上方再燙一細孔后,發現下面的細孔向外流水,而上面的細孔不向外流水,并且有空氣從此處進入飲料瓶內上方。如果擰開飲料瓶的瓶蓋會發現三孔都會流水。且小孔位置越靠近瓶底,水柱噴的越遠。

  三、再取一飲料瓶灌滿水并擰緊瓶蓋后,把它倒置在盛有足夠多水的玻璃水槽中,在水中把瓶蓋擰下來,抓住瓶子向上提,但不露出水面發現瓶里的水并不落回水槽中。(可以換更高的`飲料瓶做“對比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的引入打好基礎。)還可以在此實驗的基礎上,在瓶底打孔,立刻發現瓶里的水流回水槽中。原因是瓶子內、外均有大氣壓相互抵消,水柱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回水槽。

  四、還可以選用易拉罐,拉蓋不要全部拉開,開口盡量小一些。倒凈飲料后用電吹風對罐體高溫加熱一段時間后,把拉口處用橡皮泥封好,確保不漏氣。再用冷水澆在易拉罐上,一會聽到易拉罐被壓變形的聲音,同時看到易拉罐上有的地方被壓癟。說明氣體熱脹冷縮、也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6

  一、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

  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

  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

  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

  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7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表。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后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為橫坐標,時間t為縱坐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制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系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8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9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

  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步驟:

  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著紙板沿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10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

  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

  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里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 篇11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準備

  技能準備:

  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鉤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表。

  知識準備: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探究指導: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

  2.接觸面要粗糙;

  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探究方案: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探究過程: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探究結論: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初中物理實驗個人報告】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6-04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的范文07-20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精選16篇)07-28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精選15篇)10-10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集合15篇)05-09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通用16篇)11-10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匯編15篇)06-06

物理實驗報告格式10-02

初中物理實驗工作總結10-15

物理實驗報告(精選11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