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研究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漢字的研究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漢字的研究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史。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曾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么,漢字是誰發明的?漢字開始是什么樣子的呢?漢字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呢?古代有哪些造字方法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對漢字的歷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有關漢字歷史的書籍。
2、上網查找有關漢字歷史的資料。
3、詢問老師、家長和他人有關情況。
三、資料整理
1、漢字是誰發明的
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人們是靠結繩、符號等記事的。相傳在上古的黃帝時期,距今大約四千多年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黃帝命令史官倉頡整理共享文字。傳說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倉頡被尊為“造字圣人”。現代學者認為,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漢字的整理者或頒布者。
2、四千年前漢字的樣貌
四千年前的漢字,與今天的漢字是不一樣的。最早的漢字,是在商朝的時候被發現的,名叫甲骨文,是用比較尖利的刀契刻于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其特點是筆畫以直沖的橫直斜線為主,間有曲弧線。筆畫瘦直,刀鋒畢露。具有對稱的特征,如中、羊等。同時,其形體不夠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也有正有反。雖然結字較方正整齊,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時依刻紋路而變,而且筆畫直硬,方筆居多。最早的漢字上承刻繪符號,下啟青銅上的文字。
3、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主要起源于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后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歷程,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多刻在獸骨或龜甲上因此得名。其次是金文。因為在周朝青銅器出現所以刻在上面的文字叫金文。再次是篆書,秦朝時,李斯改進了漢字,屬于長方形漢字。然后是隸書,形成于戰國時期,是漢字發展中的分水嶺。后來是楷書,在南北朝后盛行,并一直通用至今。
4、古代的造字方法
古代共有六種造字方法,分別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指的是文字形體結構,轉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從傳說的倉頡造字,至今的四千多年中,從未停止過使用。
2、漢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漢字具有悠久的歷史,為漢字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漢字是先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漢字的研究報告2
一、提出問題:
(1)漢字的字體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2)漢字的字義也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3)漢字發展的基本過程是怎樣的?
(4)漢字的優點和缺點。
二、研究和調查的渠道:
我利用書籍、報刊、網絡、電視上的專家點評節目等渠道研究漢字的發展以及演變。
三、具體的研究報告:
漢字從商朝開始發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草書、楷書、行書到我們此刻使用的簡體,一共經過了3000多年的演變。
最早的漢字就是象形字,然后就到了指事、會意、假借、轉注還有形聲,每一個造字法的意義都十分不一樣。
漢字的特點
1.漢字跟音節、語素是相對應的。2.漢語是沒有形態變化的語言,語法意義、語法關系主要經過詞序和虛詞表示。3.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4.漢字還有較強的超時空性。
漢字的優缺點
漢字跟漢語相通,但由于漢語無法將同音字區分開,所以漢字的記錄就能夠做到這一點。不一樣的地區方言無法相互溝通,漢字還能夠給人們相互溝通的機會。但漢字數量太多,沒有統一的表音,難免會給人們帶來一些不便。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字體的演變不僅僅體現出漢字的悠遠歷史,還令世人發現各個朝代的變遷和鼎盛。例如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的一種通用字體。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國出現了文字異體的局面。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便他的統治,下令丞相李斯把不一樣的文字整理統一為小篆。
2.漢字字義的變化就更加大了,從一開始的象形字(即用線條來描繪事物的`形狀)到如今的形聲(即字義用偏旁表示,讀音用同音字代替,再與偏旁合成字),處處體現出人類思維的提高。比起以前的象形字,形聲字更加好的把這個字的字義解釋出來,這何不是人類的一種巨大的提高?
3.如今的漢字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此刻還有很多異體字出此刻大街上,可是字典又沒有明確地標注這屬不屬于漢字。可是中國此刻的提高越來越快,我相信在將來的一天,漢字的不足之處都會被修訂好!
漢字的研究報告3
從牙牙學語到能書會寫,我們與漢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漢字結識到熟悉就像一場浪漫的旅程。今天,我帶大家來了解漢字的獨特魅力。
傳說漢字是一個名叫倉頡的人發明的,但我覺得漢字的產生其實是因廣大勞動人民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而來的。
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起初漢字被刻在獸骨之上,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甲骨文筆畫纖細,寫法也不固定。緊接著是金文,金文是刻在銅器上的文字,字的線條粗壯,早期部分字形的象形性還明顯,晚期之后,字形逐規整、美觀。篆書是我國最早統一的文字,小篆字形結構穩定,線條圓轉,粗細基本一致,象形意味不明顯。而后形成的隸書成為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它將篆書圓轉的線條改為直筆或方筆,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筆畫簡化,書寫方便。接著發展起來的楷書,字形方正,筆畫規整平直,比隸書更加便于書寫和認識,而且一直通行至今。草書則是龍飛鳳舞,但書寫速度快。最后是行書,則是總結了草書和楷書的特點,行書書寫速度也較快,字形比草書更工整,是現如今最常用的一種。
漢字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結構多種多樣,如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等,變化多端。同時含義還和偏旁有關。如三點水都和水有關;木字旁和木有關;蟲子旁和昆蟲有關……
漢字的含義十分豐富。你知道企業的“企”嗎?它的意思是說如果這個企業沒有人,那這個企業也就終止了。“債”這個字的含義則是說人有責任把借來的東西還給別人。一個女性朋友離開自己家去到另一個家就是出“嫁”!“騙”這個字大家都非常熟悉,它的意思是說你騙人了會被別人看扁的。“信”是“人”和“言”組成,是說人要說到做到,不能言而無信。
漢字的讀音也十分有趣,你知道嗎?一個字有多種讀音。比如:“數”既可以讀“數學”的“shù”,又可以讀“數東西”的“shǔ”。當然還有一音多字的,如:“yī”有身上的“衣”、依依不舍的“依”、排名第一的“一”。“shí”有十全十美的`“十”、小心腳下的“石”、對于吃貨來說,“食”是最香的。
只要有足夠的創造力,漢字也可以是有聲音的。“沙沙沙”是風吹過樹葉的聲音,猶如一場音樂會,多么美妙啊!“滴答滴答”是屋檐上的雨水在準備跳傘,它縱身一躍精準地落了地。“嘰嘰喳喳”是小鳥在唱歌了,這歌聲十分美妙如遠處高樓上傳來的笛聲一般悠揚。
漢字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我愛你,漢字。
漢字的研究報告4
一、問題的提出
我姓黃,讓我來看看我排第幾名“趙、錢、孫、李……”黃這個姓氏怎樣排在那么后面,哼!我倒要看一看,按什么在排,于是我對姓氏的排行做了一份研究報告。
二、研究方法
1.翻書查看
2.上網尋找
3.詢問身邊人
三、資料整理
最開始記錄,我國漢族姓氏的一本書是《百家姓》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該書每次四字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學習和記憶。
據說百家姓這本書成于北宋初年,是一位姓錢的書生編著的,里面收錄的姓氏有中國大部分的姓氏。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列順序并不是依據,當時的人口數量排列的,而是依據當時的政治地位,因為當時的作者生活的地區還是五代十國之一的吳越管轄,而當時的皇帝姓“趙”,“錢”是吳越國國王姓氏,“孫”是吳越國國王正妃的姓氏,而接下來的”周吳正王”四個姓都是開國國王的妻子姓氏。
而此刻還有一種百家姓叫新百家姓,新百家姓是按姓氏人口數量,從大到小進行排行,20xx年統計,王姓位居第一人口超過一個億。
四、研究結論
1.百家姓是按當時的'政治地位去排行的地位越高就在越前面。
2.新百家姓就是按姓氏人口去排行的,20xx年姓王的最多。
漢字的研究報告5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這四千多年。漢字也經過許多次的演變與發展才變為我們如今書寫的簡體字,針對這個話題,我開展了一次研究。
一、提出問題
1、漢字的起源是什么?
2、漢字演變的基本過程是什么?
3、漢字有多大的影響力?
二、研究和調查的渠道
我通過網絡、書籍以及電視上的專欄知道的。
三、具體滿分
1、漢字的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最早是口頭傳播,后演變成符號書寫和象形文字,漢字起源有多種學說,包括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河圖洛書說和倉頡造字說。其中通行的是倉頡造字說,認為是由勞動人民在生活中慢慢創造出來的。經過“巫”和“史”兩人整理后發展而來。
2、漢字演變的基本過程:商朝時期出現了甲骨文,當時人們把文字刻在獸骨或烏龜殼上,方便記錄。漸漸地商朝滅亡,周朝又出現了金文,把文字刻在青銅鼎內。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為了讓人們便于交流,贏政讓丞相李斯將所有的.文字編為小篆,一種新的字體應運而生。到了漢朝,漢字又演變為楷書,魏晉時,又出現了行書,經過漫長的演變,才變為如今的簡體字。
3、漢字對后世的影響:漢字對后世的影響力巨大,它作為一種成體系的語言,具有很強的表現感,為我們民族的文明發展、思想成就、技術文明提供了很大的助推力。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字體的演變不僅體現了漢字悠久的歷史,還令世人發現各個朝代的變遷。
2、漢字對后世影響力包括考古學、歷史學、經學、語言學的文化意義,是一種有感染力的語言。
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是華夏人民智慧的結晶、藝術的瑰寶,文化的精髓。我為中國漢字感到驕傲!
漢字的研究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創制和應用不僅僅推進了中國的文化發展,還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所以我們應當研究一下漢字的來龍去脈。
二、主要研究的問題
1,漢字的來源
2,漢字的發展
三、研究方式:網絡。
四、研究結果
上古時期,黃帝部落,沒有文字,只能結繩記事。有位大臣名叫倉頡,雖然他很能干,也所以很苦惱,無法解決結繩記事不能記錄的事情,只能在門外飲酒解悶。他看見天上飛的鳥和水里游的魚頓時有了靈感創造出了一種和動物相似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金文是商朝晚期出現的`,主要體此刻龜殼上。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更“復雜”了一步,一向到了戰國時期才結束。
西周晚期出現籀篆,即大篆。石鼓文是大篆與小篆之間的過渡字體。之后,秦國將大篆轉化為小篆,并且在竹簡上刻小篆。
隸書之前是戰國字體,有金文,篆書,還是簡牘帛書,也稱為古隸。秦隸是在秦簡基礎上改善而來,到東漢時隸書完備。三國戰亂隸書埋沒在了烽煙之中,被大家遺忘了。
楷書在三國時期開始出現,以鐘繇為代表。東晉“二王”將其發揚光大,成為“書圣”,唐楷最為繁榮。楷書一向繁盛到了21世紀,才慢慢的演變成了現代的簡體楷書。
漢字的研究報告7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漢字,從古至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那么漢字的.演變過程是什么呢?他們都出生在那個炒蛋,在那個時候是使用的高峰期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搜尋資料。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篆書(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以上的七種字體被稱為“漢子七體。”
1、甲骨文商朝時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高峰期在商朝后期。
2、經書是商朝時刻,住客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鐘鼎文。高峰期在周朝。經文有粗有細,點畫圓渾,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經文形體軸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均稱。高峰時期在西周晚期。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文字標準,制定的文字,高峰期在秦朝。
5、隸書:隸書構成與戰國晚期,通行于兩漢。他的筆畫簡化,書寫方便。高峰期在東漢。隸書,構成了漢字發展史上的分水嶺。
6、新書,古代行書四大高峰期是魏初,魏晉,唐代、宋代。行書最早是出此刻東漢末年。
7、楷書:魏晉時期,有了看書。楷規矩的意思,所以楷書字行方陣,筆畫規整品質,比例書更便于書寫和認讀。高峰在南北朝。
四、研究結論
1、漢字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楷書。
2、他們分別出生在商代、周朝,西周、秦朝、戰國、魏晉、東漢。
3、高峰時期,分別在商朝、周朝、西周、東漢、魏晉。
漢字的研究報告8
一、問題的提出
自從上個學期我們學了綜合性學習:遨游漢字王國后,我的心就在不停地提問:漢字是怎么演變的.?有什么演變的?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個漢字?帶著這些問題,我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對漢字進行一次大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等相關書籍,了解漢字起源,漢字趨勢。
2.上網搜集漢字數量演變過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二零零一年九月,新華社公布了最新的統計信息:目前漢字的總數已經超過了八萬字。
2.漢字的趨勢可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
3.倉頡根據鳥、獸蟲的腳印所改編,發明了漢字。
4.漢字的演變過程是:甲骨文(殷商)、金文(周)、小篆、大篆(秦)、隸書(漢)以及楷草行書(魏晉)。
四、結論
自從倉頡造字后,漢字開始演變:從殷商時期甲骨文到現代楷草行書,歷時六千年,變化趨勢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迄今為止,漢字已有近九萬字了,漢字真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啊!
漢字的研究報告9
調查原因:我們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接觸到漢字,可是,許多人都會不注意、不在乎漢字的一些運用,導致了寫錯別字的后果。
調查目的:為了防止漢字被其他的'人亂用,使其他人明白寫錯別字的危害,對漢字造成了一些什么樣的不良影響,讓小學生不要在日記本上寫錯別字。
調查人員:十全十美小組。
調查方法:去大街小巷各個街口,尋找一些錯別字,在自我的日記本中、寫的文章中找一些容易寫錯的錯字,發現之后立刻改正。
調查結果:1、此刻有許多廠家為了賺更多的錢,便亂改成語。如:衣服店廣告:“衣衣不舍”、“衣”見鐘情;摩托車廣告:“騎”樂無窮等。2、還有的人為了寫字方便,不費時間,便把“雪糕”寫成“雪羔”;把“豆腐”寫成“豆付”;3、有的課外書中能夠稱得上是錯字連篇,錯字一個又一個的出此刻我們的眼前,使我們讀的時候也很費勁;4、在我們的日記本中也找到了錯字,把“阻”寫成“擔”、“寶”字下頭寫成“王”字底;“太”字寫成“大”或“頭”等。這一個小小的細節都能夠破壞我們的好文章。
經過這次調查,我想說:“漢字是自我的祖國創造的,我們應當好好讀寫和記憶,如果我們不注意和認真,等將來會出現許多笑話的。假如我們連字都能寫錯,那我們將來還能干什么呢?”所以,我呼吁大家必須要用好漢字!
漢字的研究報告10
關于漢字演變的研究報告
時間:20xx-04-17 14:54:18 | 投稿作者:用戶整理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種,從古至今已經有6000多年的歷史了,漢字是怎么演變的,它們的高峰期是多會兒呢,它們創造于什么朝代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詢問身邊的人
3、其他方法
三、整理資料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在商朝時開始使用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骨文是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的結合,主要用于占卜和記事。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這一階段。
2、金文
金文是在商周時期,特別是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出現的一種文字。金文相比甲骨文更規范,象征程度更高,并展現了更古老的文字面貌。
3、小篆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字體被制定出來,取代了大篆。小篆規范化程度更高,成為整齊和諧的基本字體。
4、隸書
隸書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字體,主要有秦隸和漢隸兩種。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具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
5、楷書
楷書是在漢朝末期開始盛行的字體較小篆更為簡化,橫平豎直,被視為標準家體,端莊工整,是漢字的正體字,也就是所謂的正書。
甲骨文的高峰期是商朝。
小篆的高峰期是西周。
隸書的高峰期是東漢。
楷書的高峰期是唐朝。
四、研究結論
1、漢字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
2、它們的高峰期在商朝、秦朝、東漢,唐朝。
3、楷書造于漢朝,小篆造于秦朝,隸書造于漢朝,金文造于商周,甲骨文造于成商朝。
漢字的研究報告11
一、問題的提出
老師給我們說過,我們中國的漢字剛開始并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是一步步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我和我的同學都對漢字的演變歷史很感興趣。于是我們對漢字的.演變及相似度做了一次調查與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關于漢字演變的書籍,上網瀏覽相關信息,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及與漢字有關的有趣的小故事。
2、閱讀報刊,上網查找,了解漢字相似的主要內容。
3、其他方法。
三、調查研究情況和資料整理
1、通過網絡及相關人員的講解,我們得知了文字是由倉頡創造的,倉頡原姓候風,名頡,俗稱“倉頡先師”。《說文解字》、《世文》和《淮南子》中皆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他因看到鳥獸的足跡,受到啟發,分類別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稱為“造字圣人”。
2、漢字的演變過程十分長遠,它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
3、有些漢字十分相似,如乒和乓,土和士,甲和由,末和未等。
四、研究結論
1、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漢字的創造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還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因為很多漢字字形很相近,所以我們在寫的時候更應該根據意思加深記憶,寫好漢字。
漢字的研究報告12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從古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我們現在每天都在學習和使用漢字,但漢字是怎么來的?漢字的演變過程又是怎樣的.?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一次調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詢網絡
2、查閱書籍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四、研究結論
1、漢字是世界上沒有中斷過的表義文字,一直通用至今。
2、漢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發展的,漢字的魅力歷久彌新。
3、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是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需要我們傳承和發揚下去。
漢字的研究報告13
現在,人們的生活都好起來了,大部分家庭都購置了小轎車。由于大街上汽車的`普及,所以許多人現在都“不會”走路了。
對此,我特地在車流量高峰期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調查,并制作了一份調查報告表。時間:20xx年3月5日下午5時整至5時15分地點:曙光西路電器城旁邊的十字紅綠燈處情況:
一、會走斑馬線的人數表人員類別:
學生、中年人、老年人人數:共30人學生:17人,中年人:5人,老年人:8人百分比:學生:56%中年人:16%老年人:28%
二、不走斑馬線的人數表人員類別:
學生、中年人、老年人人數:共16人學生:2人,中年人8人,老年人:5人百分比:學生:12。5%中年人:50%老年人:37。5%從上表我們得知,不走斑馬線的大多是中年人。
或許他們認為自己年輕力壯,跑得快,不用走斑馬線。可是,他們不知道,許多悲劇就是在這種念頭的庇護下發生的。在這里我向各位叔叔阿姨提倡:走斑馬線,就等于給自己生命一個保障。讓交通悲劇遠離我們,讓我們與交通悲劇說一聲永別!
漢字的研究報告14
一、問題的題出
漢字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漢字字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學習,我對漢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漢字的起源是什么?漢字是如何演變的?帶著這些問題,我進行了一次關于漢字演變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網絡查詢
3.請教老師家長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1.甲骨文主要使用時期在商周,字形圖畫性較強,字體不固定,字形線條比較纖細。
2.金文主要使用時期在商周,又叫銅器銘文,字形線條粗壯,早期部分字形象性還很明顯,西周晚期之后,字刪逐漸規整和美觀。
3.小篆主要使用時期在秦統一六國后,字形結構穩定,線條圓轉,粗細一致,象形意味不明顯。
4.隸書主要使用時期在兩漢,線條多為直筆或方筆,象形意味已基本消失,筆畫簡化,書寫方便,漢字的點、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已經形成,成為漢字發展史上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5.楷書主要使用時期在魏晉至今,字形方正,筆畫規整平直,便于書寫和認讀。
四、研究結論
1.漢字字體演變的歷史,也是漢字書寫由“圖畫”型向“規范”型轉變的歷史。“甲骨文”時期,由于是文字形成的初期,其功能主要還是在于記錄占卜情況。隨著發展,今天的漢字已經成熟,達到形神兼備、書寫便捷的程度,我們識記,使用起來也十分方便的。
2.隸書的作用非常大,它承前啟后,既承載著漢字造字,構字的特點,同時也讓漢字的男趨向規范化。作為書法的一種,隸書直到今日也廣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3.甲骨文、金文的“圖畫”性很強,看起來比小篆、隸書、楷書都要“直觀”許多。比如“魚”字,甲骨文、金文的“魚”字,人們一看就知道“代表”著什么,而楷書等就不太容易看出來,尤其是小篆,更加復雜。盡管如此,漢字演變的歷史還是走到了今日,甲骨文、金文早已被淘汰,這說明它們其實還是不夠成熟與統一,只有統一的、規范的文字,才能普及。
漢字的研究報告15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是漢語的記錄錄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我們身邊處處是漢字,那漢字的來來源是什么?它是直接寫成簡體字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對漢字的歷史進行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
2.上網查詢
3.詢問身邊對漢字歷史有深入了解的人
4.其它方法
三.資料整理:
來源
倉頡造字:在上古時期,人們以繩結記事,而隨著文化的發展,就更需要文字。而大臣倉頡決心創造一種文字。倉頡日夜思考,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山川脈絡、魚蟲鳥獸、草木器具,用來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一樣的符號,并定義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但這不足以為證。
經過考古學家的探究,漢字有可能發明于太極文化,創造于刻契,繪畫,結繩,編貝......
漢字的演變史
甲骨文:創于殷商時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鳥龜甲殼和牛的肩胖骨上,故稱“甲骨文“。先后出土甲骨文約十四萬片。
金文:又名鐘鼎文,刻于青銅上的銘文,時期為商朝一秦朝。可分為4種: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一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一前71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一前222年7,秦漢金文前221年一前219年。
篆書:秦始皇繼位后,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將文字統一為篆書。可分為大篆與小篆!(小篆在后期)現保存小篆居多,篆書通常刻于石板上。
隸書:是小蒙的簡便寫法,在漢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了將意定無規則的線條變為了有規則的筆畫。
楷書:東漢末年,一種新的字體出現――楷書。它由鐘繇所創,
唐朝楷書為高峰期,楷書以顏真卿、柳修正欄正欄公權、歐陽詢、趙孟為代表。
行書、草書:古代人創造了兩中可快速書寫的字體――行書與草書。草書由張芝發明,可分為章草、今草與狂草。行書由王羲之發揚光大,其《蘭亭集序》被喻為天下第一行書。
以下是漢字演變史:
甲骨文→金文→篆書→求書→草書→楷書→行書。
四.研究結論:
1、對于漢字的來源,有人認為是倉頜造字,也有可能是太極文化、刻契、繪畫......都沒有準確的證明。
2、漢字是從甲骨文,逐漸演化成了此刻的楷書。
【漢字的研究報告】相關文章:
漢字的研究報告08-02
漢字研究報告02-18
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03-25
(熱門)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07-03
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模板09-20
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15篇07-22
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15篇)07-23
關于漢字的研究報告精選15篇07-25
漢字的研究報告(通用15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