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通用7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3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1
大年初三,一家子去看了《流浪地球2》。整場電影3小時,我是扣著腳趾看完的。看1的時候漫不經心,感覺就是一般的商業大片,特效一般般,劇情也不夠緊湊,矛盾沖突比較單一,主角人物偏年輕,人物情感不夠厚重,表演也欠火候。這第二部不管是從特效制作、故事的時間跨度、歷史厚度、劇情發展的緊湊性、多主角多角度的矛盾沖突、情感與理智、小我與大我的抉擇,全方位多角度遠勝第一部。
其他的我不懂,也不多做評論,只說人物情感這部分。
愛情:
雖然有規定,要參加宇航員選拔去月球,就不能談戀愛結婚生孩子。但這也阻止不了愛情的萌芽和兩顆想要在一起的決心。面對危難之際,愛可以讓劉培強犧牲自己,也要保護所愛之人韓朵朵不受傷害。在韓朵朵患癌之后,面對存活名額的選擇之時,從理智上來說,選擇岳父作為監護人的話,可能對孩子的陪伴更長久,對小孩更有利。但劉培強卻選擇了韓朵朵而拋棄岳父,這真實地表現出了愛情的自私和偉大。
戰友情:
在面對突襲時,張鵬臨危不懼,冷靜指揮,外國同事對他深信不移,從而實現被動挨打到成功拖延至援軍抵達,反殺無人機的逆轉;他和多年未見的老伙伴,在久別重逢一瞬間,再度并肩戰斗卻依然配合默契的感人場面。在選拔去月球投放核彈的宇航員時,張鵬利用戰友情企圖在老伙伴那里走后門,但被老伙伴無情拒絕——面對挽救人類的重大任務的人才選拔,老伙伴選擇了秉公辦理,犧牲私人感情;但在月球上,為了成全張鵬對劉培強的師徒情,老伙伴還是會全力相助。
在月球上,面對核彈安置任務未完成,必須要有人留下而不能返回地球時,劉培強就像當初保護韓朵朵一樣,選擇了一人留下,讓同事返回地球。女同事有孩子,其實他也有啊,也許因為他的孩子剛剛失去了媽媽,他不想另一個孩子也失去媽媽,所以他選擇了犧牲自己成全別人。這也是一種大愛,是能奉獻自己的一種泛愛,是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一個縮影。
還有馬兆和圖恒宇之間的同事情,我把他也歸結于戰友情一類。因為他們工作的性質,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時間和配合程度,都絲毫不比戰友差。馬兆在圖恒宇遭遇家庭重大變故時,選擇替圖恒宇承擔法律責任,默認了圖恒宇為了保留女兒意識,私自開發保留數字生命的操作。這不是一般的同事情誼,這種情誼深厚到足以令人可以做到性命相托了。故事的最后,馬兆在生命的盡頭處,確實也將自己以生命守護的未完成的使命,托付給了圖恒宇。而圖恒宇也用自己的生命和信念,最終堅持完成了馬兆的囑托。
師徒情:
劉培強的師傅張鵬,對徒弟的父親有過承諾會好好照顧劉培強。因為這個承諾根植于心,在基地發生入侵突襲時,張鵬第一反應是尋找劉培強,因為擔心他的'安危;在危機過后,見到劉培強時,那種因擔心而產生的責備式地拍打,體現出他對劉培強如父般的關愛。
到月球投放核彈需要穿越密集的隕石群,所以選拔投放的宇航員需要最優秀的飛行員。張鵬作為師傅,對徒弟如父般的關愛此時表現出自私的一面,他為了保護徒弟,不惜違規降格,專門給選拔官老伙伴打招呼走后門,讓不要選劉培強。
為了投放核彈而留在月球的劉培強,因為得到了師傅張鵬的幫助,最終乘坐一輛遺留在月球的返回艙成功脫離月球,但師傅卻最終長眠于月球。我想,這也是張鵬在確定了自己要登月之后,專門為劉培強做了功課的,才讓他在氧氣將盡的最后關頭保住性命。在自己將要赴死之時,身為師傅的張鵬卻還在為徒弟考慮,這既兌現了給劉父的承諾,也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里埋藏的深厚師徒情誼。
父女情:
圖恒宇對女兒丫丫的數字生命延續的執念,是全劇最令人動容的部分。因為深情永遠是人類謳歌的永恒主題,是人類向往的情感永恒。圖恒宇把對妻子和女兒的全部愛和思念,都寄托在了丫丫的數字生命上面。他對數字生命的偏執,對自己信念的堅持,甚至威脅到了人類共同的命運:他在面對是堅持自己信念、延續女兒數字生命為重,還是保證人類命運為重的選擇時,他偏執地選擇了前者,差點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偏執和堅持,在最后關頭,他創造和延續的數字生命挽救了全人類,也給了人類最后的希望——生命的轉換和延續。
最后,還是要說一下李雪健老師飾演的周喆直,這位政治人物在整個事件中,擔當的更像是一個歷史的講述者,是人性中的精神支柱,生命之光。在每一次分歧和危機時刻,他以歷史上的小事件來講述人類互助團結的重要性;以堅定的信念和對未來的希望,來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對民族的百分之兩百的信任,對人定勝天那種堅定不移的強大的信念感,像一根定海神針一般,帶動著身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
影片多主角多故事線,帶出的人類多重情感,情感與理智的較量角逐,展現出人性的真實和復雜,也體現出人類在面對危難時,作出每一個抉擇的困難,人性的光輝最終在白骨和廢墟之上冉冉升起。所以,情感才是推動人類文明延續的根本力量,而理智只是工具。
整部影片映像最深的臺詞——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人類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統,都用在了自我毀滅上;
可惜啊,沒有帶你去貝爾加湖釣鮭魚;
從歷史看,人類的命運取決于人類的選擇。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2
大年初一,看了剛上映的《流浪地球2》。片子很長,將近三個小時,但節奏緊湊,我連人的三急都生生憋著。
一邊看一邊用寫故事的思維去分析,起承轉合真精彩,每一部分里面又有自己的起承轉合。害怕劇透,就不細說了。
除了學習寫故事,這部電影引人思考的地方很多。
當災難發生在一百年后,現在是應該采取措施阻止它,把人類文明繼續傳承下去?還是享受當下,未來的事讓未來的'人去操心?
兩種選擇都有不少支持者。所以才會出現電影里的情況:未來的災難還未降臨,現實中反對災難應急預案的人卻造成了現在的災難。
想起小時候學過的課文《斑羚飛渡》,每一頭小羊都踩在老羊的背上跨過險境,種族得以保存希望的種子。
動物都能如此,何況人?
當電影中需要航天員主動犧牲時,五十歲以上的宇航員主動出列,像極了那些自愿當墊背的老羊。
種族的延續,文明的傳承,永遠離不開這樣的大義犧牲。
人類文明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時至今日,人工智能已是大勢所趨。
電影延續上一部的內涵,再次讓人思索人工智能會不會在有一天生出自我意識,背叛人類。
我想不明白,但牢牢記住了那句臺詞:“沒有人的人類文明將毫無意義。”
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目標是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取代人類。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3
一直以來,我始終有個慣性思維:優秀影視劇的續集,往往就是“狗尾續貂”。目的不過是為了,最大化透支前部的良好“聲譽”,以實現“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我卻并沒有這樣的感覺。
坦白說,《流浪地球2》算得上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有歡笑,有淚水,有思考。與《流浪地球》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票房和評分就是很好的證明。正所謂: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哪一部好看自然看得出;觀眾的雙腳是誠實的,哪一場精彩就會走去哪一個放映場;觀眾的“屁股”不好請,因為,只有影片足夠出色才能吸引住他們,進而把“冷椅子”坐成“熱凳子”!
《流浪地球2》影片中,有很多驚心動魄的場面。空間站遇襲,無人機大戰,“太空電梯”被劫持,人類與“人工智能”對決,核武“轟炸”月球……每個場景都十分震撼,堪稱是視覺上的一場饕餮盛宴。但這些都還是表層上的東西,除了表層的`東西,那些深層次的能夠引發人們思考的東西,才更具價值。
比如:當地球面臨毀滅的巨大災難時,她還美好嗎?影片中,劉培強的回答是:地球不美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又改變了這個想法。因為,他遇見了愛情——愛情很美好——所以,地球上依然有美好的東西。而愛情的力量,也是無窮大的。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哪怕地球會毀滅,人類將滅亡,只要一息尚存就會去愛!
公平從來都是奢侈品,尤其是當災難來臨時。所以,影片中聯合政府中國代表周喆直會說:不求公平,只講責任。區區幾個字,彰顯出的卻是:對“人類大義”的深度思考。而后,當布置在月球上的核武需要“手動”引爆時,中國宇航員張鵬站出來,鏗鏘有力地說道:中國航天飛行中隊,50歲以上出列!他們是去組建敢死隊,明明就是有去無回,卻毫不猶豫、義無反顧。他們正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周喆直“不求公平,只講責任”的大義。
影片中最扣人心弦的依然是親情。劉培強愛家人勝過愛自己,圖恒宇為了死去的女兒丫丫,寧愿“以身試法”、以命相搏。為了替家人換得一張進入地下城的門票,劉培強選擇離開家人入駐空間站。但是,在把這張票給妻子還是給岳父上,讓他犯了難……圖恒宇不滿足于女兒丫丫只有兩分鐘的“數據生命”。所以,即便拿到了進入地下城的門票,他也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放棄,而是繼續躬身于科研,以讓女兒丫丫的“數據生命”變成永恒。當老馬提示他:擁有了永恒“數據生命”的丫丫,可能是個天使,也可能是個惡魔時。他選擇了相信。所以,當自己溺水時,讓女兒記住了秘鑰。并在最危急關頭,拯救了全人類。
通觀整部影片,無不圍繞著“災難”與“拯救”兩個關鍵詞。災難是太陽系不再適合人類,地球必須要去流浪。而“拯救”則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人類的自我拯救,有英雄的自告奮勇、舍生忘死,有全球的合作——如:聯合政府的成立,有人類最高端武器的應用——如:核武轟炸月球,有“數據生命”的積極參與,還有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
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人工智能的“反向”拯救”。其冷靜與睿智,令人印象深刻。當人類在地球是否要去“流浪”上爭論不休時,人工智能制造了一些災難,以此來逼迫人類盡快做出理性選擇。也許手段不夠委婉,但初衷卻是好的,也算勉強能夠接受。不過,至少透漏出一個信號,那就是:當人工智能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它會自行判斷而不會聽從人類的“發號施令”。
這就不禁讓我們擔心:這樣的人工智能,若是再具備了自我迭代能力,掌握了龐大的資源,擁有了超強的力量……那么,它還能夠始終不改造福人類的初心嗎?我想未必。人類不能對此太樂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人類必須要保持清醒,確保在與人工智能的博弈中,始終處于優勝。不然,人類就可能失去對于自身命運掌控的權利。
當然,整部影片也并非是完全無懈可擊的。如:地球真的需要去流浪嗎?流浪出太陽系,真的是最優選擇嗎?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去改造太陽嗎?地球上現有的“人造太陽”技術,不能拿出來應急嗎?在停止自轉的情況下,用上萬個引擎推動地球逃離太陽系,地球會否如雞蛋一樣散了黃?以及,地球流浪前,真的必須要拋棄月亮嗎?把它改造成“小太陽”,照亮地球流浪的路,不行嗎?
誠然,類似的疑問還有很多。而這些,也不是一部電影所能夠解決的問題。電影終歸只是一種藝術形式,一場視覺宴會,而不是科學研究。更多的問題,還需要留給科學來解決。影片其它的一些不足,也基本都是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總之,《流浪地球2》已經達到了科幻電影的一個新高度。值得一看。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4
看電影之前,我對《流浪地球2》的近三個小時的長度表示懷疑。電影時間太長了,觀眾真的坐得下嗎?
故事在太陽毀滅、人類合力在地球上制造推進器、離開太陽系、尋找新家的背景下展開。總體感覺是,《流浪地球2》是《流浪地球》的'前傳,為后續的展開做了鋪墊。
整個故事框架宏大,三條主線交錯前行,說明劉培強的成長和歷練,圖恒宇對數字生命的執著和堅持,以及周老師作為中方代表在拯救地球行動中的堅定和信任。既有大的情節上的記述,也有小的細節上的描寫,整體很有魅力。
作為普通觀眾,參觀體驗良好。引人注目的是,特效畫面震撼人心,特別是在片頭,有世界末日和充滿希望的感覺。對人物的感情描寫,對家人、國家、地球等,并沒有過度的煽動和渲染,比如張鵬在引爆核彈時,只是淡淡地說了句“地球還很美”。另外,關于數字生命的討論也很有吸引力,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可能需要在續集中進行更多的討論。
也有不好的地方。故事很豐富,想要理解它,需要很多細節,需要很多時間,觀眾也抓不住重點。
看到末日即將到來,有人提前離開,但更多的人選擇繼續留下來,或者坐下或站著,看完它,耐心地等待雞蛋。這可能表達了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真實看法。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5
《流浪地球2》再次讓我陷入深深的回憶當中,初中那會兒舉辦了一次流浪地球主題的個性班會沖刺中考,我的夢想也從那時生根發芽。
還隱約記得老師說:“科幻架空的是時空,而不是現實。人類面對重大災難尚能放下爭端團結一致,這種永不放棄希望的毅力,在我們實現人生目標的路上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這一代就是人類的未來,民族的脊梁……”
那時夢想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開始在人生迷茫中摸石頭過河。可是這幾年遺憾過放棄過,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流浪地球2》卻像一道光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它與其說是一部科幻片,更是我的老師。它賦予我正確的價值觀,指引我的人生道路。甚至電影中每一個細節我都感同身受,地球歷經的種種災難,如同我在回顧我的人生。地球正處在2500年漫長征途中的開端掙扎,我也在人生18歲的起跑線前艱難站起。
望著太空電梯噴射的火焰,搭配上阿鯤震撼熱血的'音樂沖上云霄,一飛沖天,那一刻仿佛它還搭載著夢想的星星之火蓄勢待發,可轉眼間的危機卻沒有徹底摧毀它反而迅速重建拔地而起。數字生命,丫丫死亡的可怕“現實”與數字生命永生的誘惑讓圖恒宇在感性和理性間做出命運抉擇,人生亦會面臨這種選擇的為難。關于股骨頭的演講,讓我認識到何為人類文明,何為群居動物。月球墜落,點火倒計時一分一秒的流逝,伴隨著心跳的緊張感,哪怕一個閃失地球就會被撕裂,哪怕自己的想法再瘋狂他人再反對,周喆直始終對我們的人執著信念。他的一聲嘶啞的點火“依舊爆發出原子彈般的力量,松柏之志,經霜猶茂,霽月光風,不縈于懷”。那一聲鏗鏘有力的“點火”,那一刻希望如同薪火相傳,新一代人類穩穩接住,哪怕犧牲自己,也要讓希望化身為數字生命完成最后的壯舉。最后那發動機噴出的火焰就是絕望中綻放的花朵,美麗而又不嬌艷。
曾經有一個故事:沙漠中孤立無援的探險隊的水和食物早已耗盡,原本等待他們的只有絕望與死亡。有一人卻說隊伍還僅剩一瓶水,但是不到極端情況絕不能喝,而最終他們成功走出了沙漠,實際上那瓶“水”卻是一瓶沙子。希望的種子被播下,它把絕望作為養分卻結出了奇跡的果實。
我第一次感受到這些年來我吃的苦流的淚摔的跤在希望面前那算什么?在太陽升起的那一刻,我終將站起,絕望奪走了一切,卻奪不走希望,希望卻再次賦予了一切!這便是流浪地球。
一顆占0.12像素的藍色星球承載了全人類的希望,遠赴星河。放眼望向茫茫宇宙,也許不只是人類,宇宙深處每一個文明都為了生存拼命地掙扎,人類又是何等渺小?心懷夢想奮斗的我們也許也有一天會被茫茫人海淹沒,但信念與希望燃燒的光輝始終閃耀在群星當中。
雖然《流浪地球2》還有瑕疵,雖然郭帆老師制作本部電影的初衷僅僅是不讓觀眾失望。但是2500年的新征程才邁出第一步,這又神似我人生18歲前栽倒的跟頭,有的是站起來的機會,《流浪地球》系列也是國產科幻燃起的星星之火。哪怕輿情再風云莫測,哪怕下一部的創作遇到再大的困難。我相信最終會如周喆直所說的一樣,希望終會到來,多年后能再次在熒幕中看到宇宙中流浪的地球上演的又一個奇跡。壓抑的色彩貫穿全片,但“在藍天下鮮花掛滿枝頭”卻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前方的路遙遠而又艱難險阻,2500年的征途又是何其漫長。但是這一次,我感覺只要有了希望,歲月的迷茫再也罩不住前路。
《流浪地球2》給我帶來了史詩級的視聽盛宴的同時,它更是讓我重拾當年的夢想,讓夢想羽翼豐滿。每一幕無處不動情,回到家后回憶那些過往,感觸頗深,獨自在房間里流下了多年以來感動的淚水。不禁感嘆《流浪地球》系列真是個偉大的奇跡!
最后感謝郭帆老師,感謝劉慈欣老師和團隊的默默付出,感謝人生中能遇見《流浪地球》系列,我唯一能報答您的也只有這期待已久的真摯的淚水吧。讓夢想和流浪的地球即刻開啟新征程,這便是中式科幻的浪漫。更期待我們下一次的遇見!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6
昨晚去看了《流浪地球2》,八點的場,一個人。買票的時候,看著手機屏幕上一個個偶數“已買”,讓我陷入了短暫的沉思:買?還是不買?買了周圍要都是情侶,就我一個光棍多尷尬,那自己真的就是去“流浪”了。正在自己猶豫之際,座位圖上突然冒出來一個孤零零“已買”,我立刻搶下那個空位旁邊的空位,讓那一排又成了一個完整的偶數排列。
到了電影院,我才發現是自己多想了,來看電影的大多是孩子帶著父母,父母帶著孩子,情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在沒有坐滿的影院里,也就寥寥幾對。坐在我右手邊的是三十歲左右的兒子帶著五六十歲的母親,左手邊的是一個年輕的爸爸,自己和媳婦沒有回老家,有一個一歲多的孩子要照顧,上午媳婦過來看了,自己在家照顧孩子,晚上輪到自己過來看,媳婦在家照顧孩子。還有一群活蹦亂跳的孩子在前排后排鶯歌燕舞,看到他們的時候我內心泛起陣陣不祥預感,害怕電影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活蹦亂跳”,不過后來電影開始后證明我的擔憂是多余的。“好,正片開始了”,我喊了一聲,提醒一下還在低頭私語的觀眾們。
開篇,沙溢和吳京走在破舊的城市里,祭奠在地球內戰中死去的沙溢的`“哥哥”,末日氛圍拉滿,結束后,沙溢和吳京坐上戰機返回基地的過程中,著實驚艷,國內其他空戰片子應該好好借鑒一下,戰機飛過的視覺沖擊力,和周圍建筑的壓迫感瞬間撲面而來,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導演的審美確實在線。而后的太空電梯給人的機械感和科技感,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快速上升時畫面的不斷切換,心情就像坐過山車急速下墜時的感覺,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爽”,但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我看了這么多吳京拍過的電影、電視劇,感覺他演純動作片挺好,感情戲特別是說話比較多感情戲,總感覺很生硬(個人觀點)。
緊接著就是數字生命一派要毀掉太空電梯的場景,當機庫里無人機出來的時候,我真的是頭皮發麻,這個頭、這威力——符合邏輯,同時也反映了科技發展的雙面性,這一段有空戰,感覺時間有點短,可能與想要突出量子計算機快速奪回控制權有關,不過這段的精彩還是必須點贊的,把當時的的緊張狀態突出出來,同時指揮室里負責人的緊張狀態和下邊沙溢一群人的云淡風輕產生鮮明對比,難道是為了突出他們身經百戰,敏銳發現各種不對?這里他們沒有反映出無人機突然自己攻擊自己人的驚愕,只有迅速投入戰斗的機敏,看到這里,我想把它拓展一下,這一段就可以拍一部電影了,最終戰場就是搶奪太空電梯空中制權,哈哈。而這部電影給我的另一個驚艷就是:你以為的努力可能真的是白費力氣,你以為的驚艷后面還有驚艷在等著你。太空基地被毀,掉落下來的時候我心里一陣心疼,想想我現在的心情肯定是不適合生活在末世階段,什么都心疼、不舍得怎么了得,當時其實有個疑惑,太空基地被毀那太空電梯的繩索是不是應該也掉下來,那得是四條多長的線呀。
有武戲,那肯定也要有文戲。這部電影驚艷的另一部分就是文戲處理的也很到位。要推動一項事情的前進那必須要有個統一的思想作為前提,在聯合政府的最終決策下,準備實施逐月和移山計劃,但有個實施的前提,就是行星發動機的正常運行,從這里開始劇情就沒有開頭那么令人炫目的視覺特效了,更多的是人物感情和實施“流浪地球”的前期工作準備,這里的劇情個人感覺推進比較慢,應該也是一部分人說想睡覺的一個原因,我是比較喜歡這部電影的但在看這一段時也玩了好多次手機,另一個原因也許是時長太長了,按道理普通電影這個時候已經要開始高潮并且趨向結束了,這里才剛剛開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里這樣安排片子就顯的更加的立體,主線人物也更加鮮明(但還是希望能縮減一點)。
再往后看,如果看過大劉其他作品的話,你會發現,大劉對人類渺小有著深刻認識。在人類剛剛宣布“移山計劃”改為“流浪地球”計劃后不久,“逐月計劃”就因行星發動機過載爆炸而宣告失敗,并在一定時間內月球要撞上地球,為了避免災難的發生,要實施一系列舉措,這一連串的事情發生,頓時讓人感到人類真的太渺小了,自然界一個隨便的變數對于人類而言可能都是滅頂之災,所以一定要愛護好家園,如果它沒了,你所奮斗的一切還有什么意義?就像就像老馬在淹死之前把密碼器交給德華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毫無意義。這句話當時直擊我的內心,片中無論是先遣隊還是后補隊,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顧,完成任務的目的都是為了給子孫后代一條“生路”,因為一切的璀璨和美好都要有人去繼承去欣賞才有意義。還有一段就是在實施炸毀月球計劃時李雪健老師說的:人類研究先進的技術,都只是為了對付自己人。還有就是他舉例說一萬七千年前發現的人類斷后又愈合的人類腿骨。這一段,其實就是突出我們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是命運共同體,要合作共贏。
最后的場景,一趟只有單程票的旅程——引爆核彈。看的內心很復雜,特別是核彈引爆的那一瞬間,白色的圓球覆蓋整個屏幕,我不由自主的熱淚盈眶,它讓我想到了辛勞付出的父輩們,也讓我再次思考活著的意義。人生真的很短很短,而我們享受的是人生的過程,也許它并不美好,但是對于平凡的普羅大眾,平安的度過一生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寫在最后。有人說看了想睡的,用一段一位影評人的話來說:如果你看了半小時或者1小時睡著了,說明這個類型的電影不適合你;如果你睡了3個小時,說明你是去睡覺的和電影本身沒有關系。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有深度,有邏輯,有世界觀,值得你為它花電影票。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7
因為挺喜歡《流浪地球1》,所以說今天不假思索就直接上映第一天就看了《流浪地球2》,沒想到比第一部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說故事,整部電影高度宏偉,格局宏大,卻又能從很多細節入手,構思巧妙,把三條看似孤立的三條線逐步完善統一起來,也把整個故事講的條理清晰,情節又驚心動魄。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完整性。
故事中的三條主線的第一條是吳京飾演的劉宇航員在具體執行行動中的一面,但也講述了愛情、親情、戰友情的很多細節。第二條是劉德華飾演的圖網絡工程師在整個流浪地球網絡操作系統方面的情節,這中間主要是親情與友情。第三條線就是李雪健飾演的中國駐聯合國官員,為了團結與激勵各國政府和百姓所做出的大量努力。
這三條線中間都加入了很多人為了共同的生存而無私付出的情節,既體現了“小我”,又體現了大愛無疆的人類信念,還恰巧非常貼合了目前人類面臨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的思想。
在結尾的.彩蛋中,也巧妙的留下了下一部電影想象的空間,這個細節也非常具有好萊塢風格。
如果說非要給電影找茬的話,那還是根據第一部的很多科學迷的想法,就是很多細節可能在科學上很難實現。
總之,這部電影非常具有想象力和吸引力,非常值得推薦!
【觀看《流浪地球2》優秀觀后感】相關文章:
流浪地球2觀后感通用01-31
觀看流浪地球2觀后感(通用6篇)01-29
觀看流浪地球2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01-29
觀看《流浪地球2》的觀后感(通用9篇)01-30
觀看《流浪地球2》觀后感(通用5篇)01-30
觀看《流浪地球2》的觀后感(通用9篇)01-30
流浪地球2的觀后感(精選6篇)01-29
《流浪地球2》觀后感(精選5篇)01-29
流浪地球2觀后感(精選5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