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監測方案

時間:2022-10-24 11:03:50 方案 我要投稿

監測方案錦集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科學有序進行,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監測方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監測方案錦集6篇

監測方案 篇1

image.png

  監測現場

  1、技術設計

  工作開始前, 應收集相關的地質和水文資料及工程設計圖紙, 根據變形體的特點、 變形類型、 測量目的、 任務要求以及測區條件進行施測方案設計,確定變形測量的內容、精度級別、基準點與變形點布設方案、觀測周期、觀察方法和儀器設備、 數據處理分析方法、 提交變形成果內容等, 編寫技術設計書或施測方案。

  2、觀測要求

  變形監測觀測要求:

  1較短時間內完成

  2使用同一儀器設備

  3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

  4人員相對固定

  5記錄環境因素

  6采用統一的基準處理數據

變形監測方案設計包括

  1、監測精度與等級

  變形測量的等級與精度取決于變形體設計時允許的變形值的大小和進行變形測量的目的。

  一般認為, 如果觀測目的是為了使變形值不超過某一允許的數值從而確保建筑物的安全,則其觀測的中誤差應小于允許變形值的 1/10 ~1/20 ;如果觀測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其變形過程,則其觀測精度還應更高。變形監測網還要求有高可靠性和高靈敏度。

  2、變形監測網布設

  變形監測網點,一般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變形觀測點 3 種。

變形監測方案設計包括

  ( a)基準點

  基準點是變形測量的基準, 應選在變形影響區域之外穩固可靠的位置。

  ( b)工作基點

  工作基點在一周期的變形測量過程中應保持穩定, 可選在比較穩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

  ( c)變形觀測點

  變形觀測點是布設在變形體的地基、 基礎、 場地及上部結構的敏感位置上能反映其變形特征的測量點,亦稱變形點。

  對高精度變形監測網應顧及精度、可靠性、靈敏度及費用準則進行優化設計。

  變形觀測的周期

  監測周期應能反應變形體的變形過程且不遺漏其變化時刻。

  根據變形提的變形特征、變形速率、觀測精度、外界因素的影響來綜合確定。

  變形體發生顯著變化時,應增加觀測頻率。

  ①施工過程中的觀測頻率

  (1)根據施工進度,編制觀測日歷,按計劃進行。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種觀測周期;

  (2)如建筑物均勻增高,可根據荷載增加的進度進行。從觀測點埋設穩定后進行第一次觀測,當荷載增加到25%時觀測一次,以后每增加15%觀測一次。

  (3)施工過程中如暫時停工,要求在停工和重新開工時各觀測一次。停工期間,可每隔2~3個月觀測一次。

  ②建筑物使用期間的觀測頻率

  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通常頻率可小一些。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及一年等不同的周期。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第一年觀測3~4 次,第二年2~3 次,以后每年觀測1 次,直到穩定為止。

  預警要求

  在變形測量過程中,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 應即刻通知工程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采取相應的措施:

  ( a)變形量達到預警值或接近極限值;

  ( b)變形量或變形速率出現異常變化;

  ( c)變形體、周邊建(構)筑物及地表出現異常,如裂縫快速擴大等。

變形監測方案設計包括

  分析要求

  變形分析的內容一般包括:

  1觀測成果的可靠性分析

  2變形體的累計變形量和相鄰兩個周期的相對變形量

  3相關影響因素的作用分析

  4回歸分析

  5有限元分析

監測方案 篇2

  為做好重大活動公共場所安全保障工作,保障參與活動人員身體健康及活動的順利開展,xxx縣衛生監督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標

  為了預防和及時、高效、妥善的處理活動期間公共場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保護參會人員的身體健康。

  二、組織機構

  為了做好公共場所安全保障工作,賀蘭縣衛生監督所決定成立公共場所安全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和協調安全保障工作。由所綜合科、監督一科負責。

  三、工作任務

  (一)前期的衛生監督

  1、制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方案。

  2、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的內容、指標及要求。

  (1)持證情況:衛生許可證及從業人員健康證有效性檢查,要求兩證持有率達100%,且為有效證件。

  (2)公共場所量化信譽度級別:是否是量化信譽度A級企業,對照量化評分表的要求進行打分看是否達標。

  (3)消毒間的衛生:各類場所消毒間應做到專間專用,有專人負責,有完善的消毒工作制度及工作程序;配備運轉正常的消毒柜和合格的消毒劑。消毒采用雙重消毒法,即:物理和化學消毒法并用;設置保潔柜并有標志。消毒后的各類物品分類存放于保潔柜中,并有清洗、消毒的專用容器設備。

  (4)客房衛生間的衛生:重點檢查面盆、浴盆、馬桶的清洗消毒程序是否合理,及清洗消毒的工具是否分開,標志是否明顯;通風換氣設施是否正常;衛生間內供來賓使用的一次性化妝品是否符合衛生要求,要求必須索證(提供的化妝品應持有《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復印件及近期當地衛生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產品的標簽符合《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的規定。

  (5)集中空調的衛生監督:要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符合《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規范》要求。

  檢查集中空調通風系統,在空調通風系統運行前,是否對過濾器、存水部位、熱交換器表面及室內進風口,回風口進行全面清洗和消毒,檢查記錄。

  (6)消毒的衛生監督:檢查各類場所對空氣、顧客用品用具及顧客接觸部位的消毒工作是否規范,選用的消毒劑應在專業機構購買,產品符合衛生《消毒管理辦法》要求。具體:

  ①公共用品用具:口杯、茶杯可清洗后放于紅外線電子消毒柜中20—30分鐘或使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床上臥具可采用250mg/L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

  ②公共區域接觸部位:接觸部位(柜臺、桌椅、門把手、樓梯扶手、公用電話等)可用250mg/L含氯消毒劑噴灑或擦拭;

  ③場所空氣消毒可用0.1—0.2%過氧乙酸溶液噴霧,320ml/m。

  (7)從業人員衛生知識培訓的監督:會議論壇舉行前,對接待賓館的從業人員進行一次集中培訓,重點培訓相關專業的法律法規、消毒知識和衛生操作規程,要求衛生知識知曉率達到95%。

  (8)公共用品用具配備要求:要求供來賓使用的拖鞋為一次性,口杯、茶杯、床上臥具數量按每個床位數與來賓數之比3:1的比例配備,場所配備一定數量的體溫計。

  (二)活動期間的衛生監督

  對接待賓館和活動場所派駐2位衛生監督員進行24小時全程衛生監督,并將每日監督檢查情況按程序及時上報。監督檢查內容及要求:

  1、場所通風換氣:各類公共場所首選使用自然通風,每天自然通風不少于三次,每次不低于30分鐘;使用集中空調的,空調運行前,對其過濾網、進風口、回風口清洗后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使用的消毒劑必須符合衛生要求;

  2、場所消毒:每日對來賓下榻賓館和活動場所的公共區域(地面、前臺臺面、電梯間及可能接觸的部位進行全面消毒。對來賓使用的茶杯、口杯、床上臥具應進行雙重消毒,即用化學消毒劑消毒后,再利用消毒柜物理消毒,所有消毒工作應有詳細的消毒記錄,并每日將消毒情況匯總上報;

  3、從業人員每日健康個人衛生狀況詢查登記

  (1)監督檢查從業人員每日健康詢問登記制度、測量體溫記錄;一旦發現異常的停止上班。

  (2)從業人員身體衛生和個人衛生行為的監督,要求從業人員做到四勤“勤洗澡、勤洗衣服、勤洗用、勤剪指甲”;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4、衛生操作規程:從業人員遵守上班穿工作服,清掃消毒操作規程要規范。清洗消毒茶杯、口杯應遵循一沖、二洗、三消毒、四保潔規程;衛生間的清洗消毒順序為:面盆—浴盆—馬桶,清掃消毒工具應專用,標志要明顯、分開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5、各接待賓館的大門前及樓層設置專門手部清洗、消毒桶或盆,標志明顯,標記使用的消毒劑名稱及濃度;

  6、對使用二次供水、自備水源供水的賓館、飯店、酒店等,要求每日對水質進行消毒,測量余氯含量并做記錄。

  (三)公共場所衛生監測

  對接待賓館和活動場館衛生監督的同時對接待場所的空氣衛生質量、公共用品用具消毒效果、飲用水水質和一次性客用化妝品,依據《公共場所衛生監測技術規范》、《化妝品衛生規范》的要求進行采樣檢測,監(檢)測工作由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完成。

  (四)衛生管理機構的要求

  各接待賓館內部應成立專門的衛生安全保障組織機構,由單位領導親自抓,各部門分工、責任到人、層層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自檢機制,每天對其場所內的衛生進行逐一檢查落實,考核打分,登記記錄,并將每天的檢查情況及時通過單位領導向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對存在問題,在衛生監督機構的指導下立即改進。

監測方案 篇3

  一、監測目的

  通過對各監測點開展豐水期和枯水期水質衛生監測,系統地了解飲用水衛生基本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發現和處置飲用水安全隱患,防范飲用水污染危害人群健康,為加強我縣飲用水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和技術支持。

  二、監測范圍

  20xx年縣被納入省飲用水衛生監測項目縣。根據我縣行政區劃和地理分布情況,按照省衛計委分配的監測任務量和監測點設置原則,重點開展全縣城鎮、農村居民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水質監測,加強對供水單位的衛生監測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處置供水衛生安全隱患。

  三、監測點設置

  (一)城區監測點

  市政供水:共設6個點,在我縣縣城所在地的縣自來水廠設置1個出廠水監測點,在城區按不同方位分散設置5個末梢水監測點。具體監測點包括后河污水處理廠、王家嶺小雷子門面、衛生局辦公樓、縣交警大隊(鄧家壩)、興發小區云峰診所。

  (二)鄉鎮監測點

  1.集中式供水:監測點范圍涵蓋全縣所有鄉鎮,每個集中式供水水廠設置1個出廠水監測點和1個末梢水監測點。

  2.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按照“選擇2所采用自建設施供水的學校納入監測網”的要求,我縣設置普安小學、湘坪希望小學2個監測點。

  3.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

  四、監測內容和方法

  (一)基本情況調查:監測城市(縣、農村)飲用水狀況、供水單位、監測點等基本信息調查。

  (二)水質檢測指標和頻次: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縣城區和鄉鎮監測點監測指標為水質常規指標(放射性指標不要求)和氨氮指標。

  常規指標(至少檢測前面的31項)。具體指標為:1色度,2渾濁度,3臭和味,4肉眼可見物,5pH,6鋁,7鐵,8錳,9銅,10鋅,11氯化物,12硫酸鹽,13溶解性總固體,14總硬度,15耗氧量,16揮發性酚類,17陰離子合成洗滌劑,18氨氮,19砷,20鎘,21六價鉻,22鉛,23汞,24硒,25氰化物,26氟化物,27硝酸鹽氮,28三氯甲烷,29四氯化碳,30菌落總數,31總大腸菌群。當水樣檢出總大腸菌群時,應進一步檢驗32耐熱大腸菌群。

  消毒劑指標:33游離余氯

  各監測點于枯水期和豐水期各檢測1次。根據今年的工作實際,8-9月份完成豐水期檢測,10-11月份完成枯水期檢測。

  (三)水樣采集與保存: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水樣的采集與保存》(GB/T5750.2-20xx)執行。各類監測點水樣采樣位置:出廠水應當位于水處理完成后進入輸送管道前的取水口處,末梢水一般應當為用戶水龍頭處,二次供水應當為蓄水池或水箱出水口處,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應當為用戶取水口處,分散式供水應當為家庭儲水器內。

  (四)水質檢驗與評價。水質檢驗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xx)執行。水質評價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執行。

  五、結果報告

  監測發現嚴重的水質和健康危害問題,應當及時向轄區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進行調查處理。

  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表3-7)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分布式應用系統”上報,地址為:;

  城區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表1,2,8)通過“國家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信息系統”上報【系統正在完善中,請先準備好紙質報表】,水質監測能力調查數據直報期限為11月30日,其它數據上報需在年內完成。原始資料歸檔備查【所有表格都要有完整記錄和審核簽字的紙質資料】。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將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通過“國家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信息系統”上報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監測能力調查數據直報期限為11月30日,其它數據上報需在年內完成。原始資料歸檔備查。

  六、質量控制

  (一)承擔水質實驗室檢測的機構,必須通過計量認證或國家實驗室認可,建立實施全過程質量保證措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使用快檢設備開展現場水質檢測,必須經過儀器校驗。

  (二)承擔各項監測任務的專業人員,必須經過相關專業技術培訓,統一工作標準和要求。

  (三)通過網絡直報的監測數據資料要采取嚴格的質量審核制度,指定專人擔任審核員,對監測數據進行審核后方可上報。未通過審核的信息,應當在信息退回后5個工作日內完成數據訂正,并重新上報。

  七、工作分工

  為圓滿完成20xx年飲用水衛生監測任務,縣衛生計生局成立全縣生活飲用水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具體人員名單如下:

  縣衛生計生局制訂本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及時將監測信息報告縣政府,并通報縣水利、建設等相關部門。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按要求完成轄區內水樣采集、實驗室檢測、現場衛生學調查、監測結果分析、總結報告等工作。

監測方案 篇4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和《公共法則規律、要求,為了創建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我鎮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特制訂我鎮公共場所監測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為依據,本著對全鎮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確實為創建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環境為宗旨,促進胡寨鎮在文明中發展。

  二、目的

  通過對開展公共衛生場所的監督工作,為消除因公共衛生不良因素引發的疾病做好前期工作和建議。達到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傳播、流行,更好的確保我鎮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為目的.。

  三、監督檢測內容和類別

  (1)內容:

  1、水質

  2、顧客用品和衛生設施

  (2)類別

  1、發證、復證檢測

  2、日期檢測

  3、事故檢測(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調查)

  4、政府部門委托監測

  四、時間安排及工作要求

  (1)時間安排

  1、衛生許可證申請辦理或年度復審受理時,在8個工作日內完成,要求全面辦理無一漏拉。

  2、每年要上級領導要求,進行一次日期性衛生監督檢查

  3、在發生公共衛生事件時,要及時進行監測

  (2)工作要求

  1、對公共場所依法進行衛生許可證的發放,在發放過程中,無衛生監測報告或檢測不符合《公共衛生標準》的要延期發放或對其警告,衛生檢測合格方可發放衛生許可證或復證。

  2、在監測過程中要按照衛生監督監測要求開展,公共衛生監測工作,不得弄虛作假。

  3、要根據季節和疾病多發時間開展工作配合縣疾控衛生監督所監測,監測覆蓋率達100%。

  4、積極做好預防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及時準備的給縣疾控衛生監督所創造有利條件。

監測方案 篇5

  一、目的

  (一)獲得 年 自治縣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以及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數據,從而了解和分析我縣食品污染水平。

  (二)確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來源,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進行風險預警,降低我縣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三)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內容及責任單位

  (一)完成以餐用具消毒效果監測及食品監測,其中:檢測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樣品來源采取購買的形式采集(見附表1)。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疾控中心),配合單位:縣食藥監局、工商局、商務局、衛生監督所。

  (二)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食品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微生物及毒素、易被濫用的食品添加劑、食品中農獸藥殘留等風險因素進行監測(見附表2)。責任單位:縣質監局。

  (三)食品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見附表3)。責任單位:縣工商局。

  (四)餐飲服務食品、餐飲具、工用具等進行監測(見附表4)。責任單位:縣食藥監局。

  (五)生豬、肉牛、山羊飼養場等畜禽養殖和預混料進行檢測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和菜克多巴胺及動物疫病等進行監測。責任單位:縣畜牧獸醫局。

  (六)蔬菜、水果等農藥殘留開展監測。責任單位:縣農委。

  (七)食源性疾病監測

  1.監測單位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

  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

  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

  縣疾控中心協助質監、工商、食藥監局等部門開展食品抽樣檢測,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進行衛生學處理,開展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報告。

  2.監測內容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報告。

  ②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的監測、報告。

  三、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準進行質量控制。

  四、保障措施

  縣財政將各成員單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同時每年要安排一定經費用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設備投入,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順利開展。

  五、信息通報

  監測責任單位發現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或特定食物中污染水平異常增高時,及時上報縣食安辦,由縣食安辦立即通報各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采取措施加強監管,同時上報縣政府與市衛生局,提出食品安全風險預警建議。

監測方案 篇6

  為了更好地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縣中小學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和疾病變化趨勢,分析各種學生常見病在新形勢下的發生特點和趨勢,制定科學、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降低學生常見病發病率,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依據

  (一)《學校衛生工作條例》;

  (二)《全國學生常見病防治方案》及《全國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方案技術規范》;

  (三)衛生部《中小學生健康體檢管理辦法》(衛醫發〔20xx〕37號);

  (四)衛生部《關于印發<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本職責>和<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績效評估標準>的通知》(衛疾控發[20xx]68號)。

  二、工作內容

  (一)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

  在學生健康體檢、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的基礎上,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在全縣范圍確定一定數量的監測點學校和指標人群,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采用健康篩查與定期監測的方法,對學生的生長發育、現時營養狀況、因病缺課、學生常見疾病、傳染病患(發)病等開展動態的觀察。

  1、監測對象及點校的確定

  根據省監測方案,按行政區劃分為城市與縣鎮(鄉村)學校,地級市市區學校劃為城市類,縣及縣級市所轄的鄉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劃分為縣鎮類。采取分層整群抽樣法,分別從重點與一般學校中隨機抽取有代表性的中小學校定為監測點校。各級抽樣學校數如下:市州級抽取2所初中、2所高中;縣(市、區)至少抽取2所小學、2所中學(其中1所為完全中學)。監測點學校的確定由轄區疾控中心在符合條件的學校中隨機抽取。因此,我縣確定蒙中、蒙小、五中、哈薩爾路小學為檢測點校。監測學校內的學生除智力缺陷不能配合者外,一般不分年齡、民族、戶籍、居住地點,均為監測對象。

  2、監測指標與評價方法

  (1)生長發育監測

  監測項目:身高、體重、脈搏、血壓、肺活量。

  評價指標:個體生長發育等級(各年齡段的身高、體重值)。

  (2)現時營養狀況監測

  監測項目:身高標準體重。

  評價指標:營養不良率、肥胖率。

  (3)常見疾病監測

  監測主要疾病:近視、沙眼、齲齒、貧血、腸道蠕蟲、營養不良

  評價指標:視力低下率、近視率、沙眼患病率、恒牙齲患率、恒牙充填率、貧血患病率、腸道蠕蟲感染率、營養不良率。

  (4)學生因病缺課監測

  監測項目:因病缺課(監測學校中全體學生)。

  評價指標:年因病缺課率、平均因病缺課天數、因病缺課疾病構成百分比、病因別缺課構成。

  (二)學生常見病防治

  學生常見病防治與督導工作主要在各學生健康監測點學校進行, 在綜合分析學生健康狀況監測結果及相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對發現的學生常見病開展針對性防治工作,以系統了解、收集中小學生常見病綜合防治的資料,分析學生常見病的患病及變化趨勢,確定防治對策,評估防治效果。

  針對各種學生常見病,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1、學生沙眼與蛔蟲

  以寄宿制學校為重點,實施預防與治療相結合的措施。以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向學生傳授蛔蟲防治和沙眼防治知識,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

  2、學生視力不良

  視力不良的防治是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要實施綜合防治,即宣傳教育、近視眼矯正、家庭和學校物質環境改善相結合。

  3、學生口腔疾病

  為了有效預防齲齒,各學校應把“窩溝封閉”作為首選的防齲方法;積極開展治療工作,提高齲齒充填率;積極倡導定期牙周潔治,保持牙周健康;加強口腔健康教育,提高有效刷牙率;積極推廣保健牙刷及低氟地區使用含氟牙膏。

  4、學生缺鐵性貧血、營養不良、超重與肥胖

  以宣傳營養知識為主要手段,采用多種宣傳教育形式,改變學生不良的飲食行為,合理安排膳食,提高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在群體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對高危學生進行個體行為矯正及膳食指導。

  (三)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

  1.各監測學校對學校衛生綜合管理、傳染病預防控制、食品及飲用水衛生安全、學生常見病防治和教學環境衛生5個方面內容進行自查評分。

  2.轄區疾控中心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和《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對轄區內監測點學校學生常見疾病及各類急性傳*病防治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3、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覆蓋率≥90%(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覆蓋率=開展學生常見病防治督導的學校數/轄區內應督導學校總數×100%)。

  4、督導頻次:按省疾控中心要求,我縣督導監測點學校≥2次/年,其他學校≥1次/年。

  5、督導資料記錄完整(包括監測學校日常工作記錄和數據,疾控中心督導有關記錄)。

  三、組織實施

  (一)疾控中心負責學生健康監測與常見病防治督導工作計劃的制定,并負責對健康監測體檢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學生健康體檢、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上報工作、督導和監測質量控制。

  (二)疾控中心負責確定監測點學校,對學生進行健康體檢、資料的數據整理和上報、督導和質量控制。

  (三)學校校醫及保健老師在縣疾控中心的指導下,負責組織學生健康體檢工作、學生因病缺課的登記、上報工作,并落實學生的轉診治療和預防保健工作。

  四、時間安排

  (1)學生健康體檢監測工作按學年每年進行一次。學生生長發育、營養狀況和常見疾病等監測在當年的10月底前完成。

  (2)因病缺課監測以學年為周期,監測整個監測點校全體學生因病缺課的情況。

  (3)各監測點校將表1(見附件)吉林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點學生預防保健情況報表及表2吉林省學生健康狀況綜合監測點學生因病缺課情況報表匯總后于當年11月4日前上報到前郭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

【監測方案】相關文章:

【精選】監測方案3篇05-27

【推薦】監測方案3篇09-29

監測方案匯編六篇09-29

有關監測方案三篇09-25

【推薦】監測方案四篇10-11

監測方案匯編10篇10-13

監測方案合集九篇10-05

【推薦】監測方案三篇09-30

監測方案合集6篇10-06

【實用】監測方案三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