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發展”為本,備好每一節課
江蘇省江都中學英語組 章艷
新課程帶給學生的是全新的面孔與思維方式,而帶給教師的則是全新的挑戰。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而以這一理念為指導的教學過程的本質,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過程。面對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要“減負”,這就勢必要求我們教師要全身心的占領課堂,提高課堂效率,以響應時代的呼喚,深化教育改革。作為新課程改革大旗下的一名普通高中英語教師,我時刻都懷著滿腔的熱情,關注和學習有關理論,進而合理應對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又一個新的挑戰。
我校在學習新課程理念和有關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結合高中英語教學實踐,從利于學生發展出發,編出了一套富有時代氣息和充滿人文色彩的校本課程。而這篇Television can damage your health(附原文)則是其中的一篇,也是我校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時所選定的課文。這節課是我的精心之作,花了很多心思。在備課過程中,我時刻牢記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搜索相關圖片資料,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欣賞優美課件的同時,動腦動口,不知不覺間學到很多東西。上完課后,聽課的同事以及評委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現在我所要寫的就是這節課的設計思想。
一、有關教學目標
呂淑湘先生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
對于這篇文章,我的理解便是--在理解文章(兩篇觀點截然相反的演講)的基礎上,這一節課45分鐘要讓學生學到兩樣知識技能:一是通過由淺入深地分析兩篇演講的結構(由連接詞到文章結構),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去模仿,進而會用這些連接詞陳述觀點,注意結構,進行簡單地演講;二是通過環環相扣地提問,結合形象生動的圖片,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中了解proposer和opposer各自的觀點,最終引導他們另辟蹊徑,為文中兩名觀點相左的學生找到共同點,從而達成一致。這便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兩個目標是各自列出的,但在操作過程中卻是有機結合,缺一不可的。
二、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
(一)、注重閱讀技能的培養
既然是閱讀課,就不可忽視閱讀技能,畢竟閱讀技能在英語掌握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整節課中,我指導學生采用了多種閱讀方法,如:scanning,skimming,careful reading(further reading)等。
(二)、結合學生實際,學習生詞/詞組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文章中的一些生詞足以影響文章理解。所以我用了四張幻燈片(Let’s learn new words!),以八條選擇題的形式,將文中的生詞/詞組置于其他簡單易懂的句中(出于嚴謹,所有句子都出自于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給出兩個選項進行選擇,并讓學生跟讀這些生詞/詞組。從而為后來進一步閱讀掃清障礙。
(三)、連接詞貫穿其中,首尾呼應
I believe (that)… / In addition, … / Finally, ... / What’s worse, … / I feel sure (that)… / Moreover, … / As far as sb./sth. is concerned, … / I am confident (that)…在整節課中出現三次(scanning中找出這些詞,提問:為什么文中用這么多連接詞?--分析完兩篇演講結構后,再出現這些詞,回答之前的問題,作為對結構分析的鞏固--最后以這些詞為基礎,進行簡單的演講),這既是首尾呼應,更是層層深入,步步為營,為最終作演講打好基礎。
(四)、巧妙的結構分析,引人入勝
在分別分析兩篇演講的結構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正是引導學生的鑰匙,隨著一個個問題的回答,演講的結構圖也逐漸呈現出來,中間并不時穿插一些圖片和小問題來活躍氣氛和加深理解。這兩篇演講的結構圖我動了不少腦筋(如教案設計中所示),而事實證明效果也的確不錯,使學生在腦海中很清晰的有了這樣兩種演講結構。
(五)、radiant thinking設計創新,不落俗套
考慮到這是優質課比賽,比較大眾化的設計大家都能想到。像這篇文章,最后就可以直接設計一場辯論,就像文章中提及的一樣。但我認為那樣太沒有新意,雖然熱鬧,但學生能夠學到的似乎不多。最終,經過一番動腦和不斷修改完善,就有了這樣的設計。
先出現綠色正方形和紅色圓形,各代表proposer和opposer,提出第一個啟發性的小問題:Can you find their similarity? 表面看來好像毫無共同之處,但此時紅色圓形開始左移,到一定位置時停止,這時兩個圖形便出現重疊之處--即共同處。此時,趁熱打鐵,提出下一個問題: Four what reason are they debating here? And for whom? 這時學生便會異口同聲地回答:Children! (觀點不同,但卻有著共同的出發點和目的--為了孩子)接下來就有了第二組圖示,從北京去上海(共同的出發點和目的地),proposer走上一條路線,opposer走下一條路線,問:Why not choose a better route? 更好的便是直線,兩人可以一起走直線--達成一致。于是就水到渠成,進入下一張幻燈片。
最后根據討論的結果--a solution,運用貫穿整個課堂的連接詞來作演講。
課后作業則將演講寫下來,練習書面表達。
這只是我在上這節課時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的教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耐心地向老教師學習。以后我仍然會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備好每一節課的基礎上,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