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小組討論課引起的反思
主題背景: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高中階段英語教學要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展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而越來越被推崇的Cooperative Learning(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它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有利于提高高中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它所能帶來的許多有效效應已為我們廣大同行所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好一堂小組討論課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分析:我上的是新課標Model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中的 Speaking Task 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夠談論中國是否應該保護它所有的文化遺產以及如何保護他們。它不是一節公開課,所以師生的雙邊活動在比較真實的氛圍中展開。從上課的前兩、三分鐘,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幾個不同國家文化遺產的視頻片段,有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秦始皇陵墓和泰國的泰姬陵。隨著畫面的變化,學生的面部表情也各不相同,好多學生陶醉在優美的畫面中。看得出來,我課前的精心準備,使得導入卓有成效。有了這個鋪墊,接下來的展開的師生回答也算順利。比較自然地,課堂轉入另一個環節,這也是我們老師事先通常有意設置的一個的Discussion(小組討論),但在此討論課使我感觸頗深。
情景描述:
1. 提出話題
China has tens of thousands of cultural relics. Perhaps it is not possible or necessary to save all of them. For example, Beijing is famous for its hutongs traditional houses and yards. Some people say that only best ones should be saved. Others disagree. Now let’s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 of four about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2. 展開討論
我的話一結束,同學們就開始了“熱烈”的討論,聲音大點的傳了過來,但是說的是中文,好像在說秦始皇陵墓到底要不要打開,為了不打擾他們,我有意識地傾聽,發現他們的話題已經轉移到世界遺產的申報上。轉身看另一組,有兩位同學在用英語交流著,一位在自己翻看后面的詞匯表,忙著查單詞,另一位則空坐著,不知道要干什么。還有一組同學,則兩女生相互交談著,兩男生頭也不回, 各管各的,環顧整個教室,人聲四起,講臺上的我還一臉笑容地期待接下來的百家講壇呢。
3. 遭遇尷尬
T:Time is up. Thank for your discussion. I ’m sure you’ve good ideas. Let’s share your wonderful ideas.
(下面一片寂靜,我選了英語成績較好的一組)
S:(停頓了一會)I think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are very good, and we should protect them.
我出這個討論題目的初衷是讓學生討論中國是否應該保護所有的文化遺產以及如何保護他們。接下來我又選了兩組同學來做Report ,非常遺憾的是有一組沒人愿意起來做Report, 另一組的同學站起來說;“I agree with her.”我臉上開始露出不滿情緒,接下來的課堂氣氛沉悶,盡管我笑容依舊,但是有這次“討論”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一直存在,下課也是草草收場。
4.改變方法
于是接下去的一節課中,我改變了一下方法,在呈現了幾個不同國家文化遺產的視頻片段后, 我問:“Do you think China should save all of its cultural relics? ”
S: Yes.
T:Why we should save all of them?
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them?
四人小組討論開始,結果與前一節課效果很不一樣,學生從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因開始討論,然后到如何保護文化遺產的措施。組里的四個同學各有分工,從不同方面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不錯。
問題討論:課堂上我們也常布置一些討論,有意識地把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引入課堂,但有時討論只流于形式。因為成績好的同學往往爭著發言,而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相當于做了個陪襯。結果,好的更好,而差的更差,形成兩極分化。我常想:新課程會不會讓學生兩極分化更嚴重呢?在課堂上要不要再進行分組討論?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有沒有更好的提高合作學習的辦法?今天的這堂課設計的討論,我在不同班級設置了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在小組里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讓其他人聽,補充、再討論,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但是我們在小組活動分組時,往往忽略了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及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生能力。另外,關于話題,在教學中教師能否很好地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設計,這依舊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反思與研究:
在新課改開始以后,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越來越受到重視,勇于實際的教師們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來豐富活躍課堂。Discussion這種方法頻繁呈現于課堂,使得教學模式不再單一,課堂氣氛不再沉悶。可以說伴隨著Discussion而來的自由討論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和效果。然而,形式化的、低效的討論(如我的第一堂課)也較多地充斥于我們的一些課堂中。面對兩堂課出現的不同效果,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小組討論課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學生方面的原因:其一,學生的合作不到位,教師布置了一個話題由學生討論,結果學生談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其二,學生的合作不主動,有些學生只顧自己思考,沒有真正的討論和合作,使討論流于形式。其三,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小組討論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小組內不可避免地出現能力強的學生控制小組的局面,這阻礙了全組成員平等參與小組活動。其四,角色的落實不到位,對話題進行分工合作時,有些小組成員很少采取輪換制。
.教師方面的原因:其一,活動分組時,教師沒能兼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及了解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生能力,分組要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靈活機動相結合的特點。其二,關于話題,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地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設計,使話題缺少關聯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和趣味原則。
提出建議: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確改變了中學英語傳統教學模式。合理運用,則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合作意識,在增強與人交往的技能的基礎上,提高了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與表達能力。為了讓小組活動能真正有效地實施,我建議我們英語教師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1. 控制小組討論的焦點
出現第一堂課的現象,我認為是我設計的討論話題模棱兩可,話題設計的范圍太大,以至于學生不知道如何討論這個問題。所以討論的話題應盡可能具體一點,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講,避免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是當小組討論時,教師應該到同學們中觀察是不是每個人都在按布置的話題在發言,特別是讓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多些發言,尤其不能偏離話題的焦點,讓他們多些參與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
2.把握任務的難度
如果活動任務較難,小組活動會出現冷場或混亂,學生會不自覺地用母語交流。因此,我們在設計任務時,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語言能力進行難易編排,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英語實際能力,避免偏難,一般從以理解為主的活動過渡到有控制的表達活動,最后進行有真實意義的交際活動,當然,也不能太簡單,這會失去討論的意義,不能真正地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用英語進行恰當交流的能力、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同時, 也要注意任務的連貫性,即一連串活動形成一個序列,因為后面部分活動的完成有賴于前面部分任務的完成。
像第二堂課,在我對學生提出Do you think China should save all of its cultural relics? 時,問他們下一個問題Why we should save all of them? 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them?
這樣就能把保護文化遺產的問題更具體化、形象化,能激起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欲望。
3.設計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任務
教師要把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采訪、社會調查等方式進行小組合作活動,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感興趣的話題有利于設計相關的任務,以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參與,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產生真實的體驗,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例如我還可以這樣學生提出Do you think Yueqing should save all of its cultural relics? 讓學生就樂清的文化遺產進行討論,發表他們的觀點,更能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結束語:
小組活動容易流于形式,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優化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正確理解小組討論的內涵,確實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總之,我認為在新課改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多些思考:自己的教學是“引導”還是直接在“給”?是否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有成效嗎?要讓學生學會提問,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潘霖滋.設計合作學習任務,提高英語口語能力,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11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3]王壇.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年
[4]丁麗.“任務型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學外語教與學,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