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英語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高中階段的外語教學是培養公民外語素質的重要過程,它既要滿足學生心智和情感態度的發展需求以及高中畢業生就業、升學和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還要滿足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作為新形勢下高中英語教師應該與時具進,適應課改的需求,從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的教育理念,構建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主體性;趣味性;任務型教學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是新課程改革的靈魂。面對高中英語新課程,我們英語教師唯有更新觀念,建構新的英語教育教學理念,才能有效地實施高中英語新課程。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記“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學思想,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平等、合作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公平合理、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下面我就對如何創建充滿生命活力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作一探討。
一、 在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高中英語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真正體現出他們學習的主體性。那么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呢?
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主體參與欲。
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要讓每位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知識傳播的客體,也是掌握知識的主體,教師要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主體意識,幫助學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提出適當的要求,督促自己主動學習,以發展自己的自主性。
2.精心設計主體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主體積極性。
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通過活動表現的。活動是更新教學觀念,開創英語教學新局面的一個重要支撐點;活動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關鍵。課堂教學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更是通過學生參與的主體活動實現的,因此要精心設計主體活動。
3. 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增強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從而增強課堂的主體性。
學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環境是學校,所以,應該營造一個有著濃厚外語氛圍的校園環境,把校園變成一個大課堂,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外語并且行之有效的快速提高外語水平。我們可以通過舉辦英語晚會,辦英語小報,開辦英語小廣播節目,校園里的英語一角,聘請外籍教師上課等形式來改善校園的英語學習環境。課外的英語氣氛需要課堂氣氛作鋪墊,而課外的氣氛又感染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也會大大增強,學習也更有興趣了,成績也隨之會提高。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趣味英語課堂。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因此,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應該抓住課堂這個主陣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如語言、教材、板書、實物、掛圖、模型等)與現代教學媒體(如電視、錄音、電腦等)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盡量做到能聽的讓他們聽,能看的讓他們看,能摸的讓他們摸,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
適宜的情感能喚起相應的激情,人處于相應的樂觀的情境中可以產生愉快的情感。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活動也是交際活動。交際中充滿情感和樂趣,可以使教學氣氛變得輕松、愉快,從而消除學生緊張的心理和記單詞的乏味感,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并且主動投入學習。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呢?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對上課充滿信心,帶著輕松自信的情緒走進課堂,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充滿信心,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多看學生優點,當學生出現小錯誤,或者由于膽小、害羞而不敢開口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不要嫌他們“不聰明”、“耽誤時間”,不要怪他們不能如教師所愿,而要引導他們,鼓勵他們,使他們在自己的學習中,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三、運用任務型教學 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任務型教學模式體現了語言習得理論,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同時也十分關注語言的形式的學習,從而有助于掌握英語。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不知不覺學會英語,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其實質是: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種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任務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l、任務的目標(Goals)。指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的。任務的目標可以是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自信心.解決某項交際問題,也可以是訓練某一寫作技巧等。
2、構成任務內容的輸入材料(Input)。輸入材料必須具有真實性,應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交際為目的,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語言.從而學習語言而不是局限于教材。
3、基于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Activities)。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形式由初級到高級任務 ,再由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并由數個微任務(mint-task)構成一串“任務鏈”。在語言技能方面,遵循先輸入后輸出原則,使教學階梯式層層推進。 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創造出不同的任務化活動,讓學生通過與學習伙伴合作、協商去完成任務。學習過程充滿了反思、頓悟和自醒,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認識策略,培養他們與人共處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并在完成任務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就感,實現自我價值。運用學習任務組織教學,強化了語言交際應用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語言的交際本質。許多研究表明:任務型教學在一定條件下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有效途徑之一。
結束語:總之,新的課程標準向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重大挑戰,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我們善于抓住機遇,知難而上,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新觀念,加強學習,以學生為本,改變自己的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就必然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廣大外語教師一起共同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新課程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把我國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推上一個新高峰。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高中新課程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
3、王翠娟 《主體教育課堂學生體驗成功》[N].中國教育報,200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