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青
一、實驗背景
1.我校是一所層次較低的中學,面臨著辦學條件差、生源差、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跟不上形勢等困難,而教師又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論、意識和方法,較多采用傳統的“灌輸”、“識記”的“填鴨式”教學,造成學生有厭學情緒,學生學習被動,后進面大。不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使教學質量提高舉步維艱。針對我校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學校在本學期提出了“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方案。本實驗配合學校的整體改革,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嘗試通過主體分層,以任務型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全面發展的主體,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主體責任、主體力量、主體需要和主體活動,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主動駕馭學習,駕馭活動,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高中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英語學科的“新課程標準”,其宗旨是加強能力培養,尤其是要倡導培養主動參與、樂與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英語課堂因此而更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學習的結果,“任務型教學”以任務為中心,從完成任務為目的,讓學生通過實際活動來學習語言,使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達到高度統一。它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本能和個性,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自學方法教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把自主時間還給學生,任務型教學既符合“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又符合“學中用、用中學”的原則,它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
二 、實驗對象及層次劃分
高一年級共有472人,9個教學班,全部定為實驗班,教改參照為每學期末參加全市統考英語平均分和縣其它學校英語平均分的差距比較。采取按班分層的形式,不絕對按分數分層。A層1班,B層2班、3班,C層4-9班,每學期末調整一次,根據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及英語學習情況,由教師總體平衡分層。
附:高一年級英語上學期末市統考分數段表及分層表
總人數 各分數段人數
472 80分數段 70分數段 60分數段 50分數段 40分數段 30分以下
2 13 32 80 128 217
層次 A層 B層 C層
班級 1班 2班、3班 4-9班 全年級
人數 53 116 303 472
統考平均分 62.6 45.8 34.1 41.1
三、實驗原則
1平等性原則:體現民主、平等、合作原則。
2.主體性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3.差異性原則:因材分層施教。
4.學以致用原則:學中用,用中學,在情景中精講多練的原則。
5.全面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素質。
6.發展性原則:在原基礎上和諧發展,人人有所提高。
四、實驗教學目標
1 短期目標:本學期期末統考平均分與縣其他中學的平均分差距縮小3分以上。
2 改變教學目標單一,教學結構和形式單一,教學手段單一的狀況。
3 改變學生課堂上被動學習的現狀,采用任務型教學,師生互動,精講多練,每節課教師精講不超過20分鐘。
4 改變扼殺學生個性“一刀切”模式,分類指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提高綜合素質,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5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師生素質都有所提高,讓教師樂教,會教,善教,學生樂學,會學,善學。
6. 在認真落實教科書和教學大綱全部要求的基礎上,各層目標又各有側重。A層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B層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C層注重興趣的提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五、實驗具體措施
1.加強集體備課,做好分工協作。
所有教師要認真學習分層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理論,大膽實踐,作好記錄,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調整、完善。規定每周二、四晚上8:00-9:00為集體備課時間,備課前每個老師要自己預先備好三節課的內容及出好自己負責的那一部分練習,備課時各層有一個主講,以說課的形式把課堂教學各環節及任務的設計和教法說出來,然后大家一起探討各層最佳的課堂教學模式,確定各層選用的練習,練習要有針對性、梯度性、適度性、創新性,要體現各層不同的教學目標、教法、手段、學法指導和能力要求,教師要有創意地設計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每次備課結束前,大家還要一起討論,統一下次備課的重點、難點。
2.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
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求三個層次的教學進度要保持一致,但各層次教學內容側重點不同,做到保底不封頂。教學進度一致,便于教師集體備課,也便于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流動。教學側重點不同,能使不同英語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最大限度的提高。保底,即:C層要很好地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打好堅實的基礎。不封頂,即:A層,根據學生的能力,能往前走就往前走,知識鋪寬鋪厚,轉化為能力。允許超綱,補充自選教材。我們打算補充《新概念英語》,第2、3冊,《捷進英語》,《大學英語》1、2等作為閱讀材料。對A層學生來說,主要是促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預習上,要求他們不但學會發現問題,而且能夠通過字典或有關參考書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教學內容上,讓他們回答屬推理、歸納與再創造的問題;在作業上讓他們多做一些綜合性較強的、有一定難度的習題。B層學生要求能夠掌握教材的語言重點、難點,并能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對C層學生來說,主要是小步子,多鼓勵,重基礎,教方法。使他們知道,只要努力學習,自己是可以學好的。
3.采用任務型教學,優化課堂。
英語教學中的任務指有利于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課堂中的任務設計是多階段的,但是任務的設計必須有針對性并服務于某個環節。教師要盡可能創設各種各樣真實的教學情景,學生應通過做事情完成任務并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使用英語,完成任務后一般要有一個具體的成果。任務型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課型具體調整,每個教師都要認真研究每個課型的特點,固定每個課型的教學形式,通過布置多樣化的任務活動,為學生創設輕松的英語學習氛圍,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創造空間和時間,使節節課有特色,從而優化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要有梯度,相同的任務,增加大量的輸入是降低難度的方法,如Unit18的“熱身”(Warming up)部分讓學生依照地圖講出中國的各個鄰國、周圍的海島以及各海域與中國的位置關系,其目的是讓學生學讀地圖,復習描述方位與方向的詞匯與句型。在A層,教師只須給出短語:off the coast, in( to ) the north/south/east/west of,學生就可以描述地圖上的地理位置,而B層,則先給出幾個例子,如:The East China Sea lies to the east of Zhejiang Province.
Guangdong lies in the south of China.然后再讓學生模仿描述地圖,C層的學生再學完例句后,老師寫出更多例子,留空讓學生填介詞,然后在地圖中指出位置。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動起來,完成任務后結果是一樣的。
4.加強學法指導,強化聽力訓練。
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及時點撥、鼓勵,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調整心態,配合教改。教師要以身作則,全身心投入教改當中。作業批改要認真,早自習和晚自習下班輔導要到位,輔導要有耐心,有針對性,建立融洽的師生情。規定每周一、三、五早讀讀英語,每周日、一、三晚7:00-7:20為英語聽力訓練時間。
5.活化教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表演、辯論等,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組織學生收聽學校英語廣播,觀看英文電影《居里夫人》、《卓別林》,利用周末開展英語角、英語晚會等活動。舉行各種各樣的英語競賽,如英語單詞拼寫比賽、短文背誦比賽、英語小品比賽等。
六、評價與測試
我們不能僅看學生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能力,而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我們采用課堂表現卡、家庭作業卡、課堂筆記本等作為學生的課堂評價手段。對于測試,我們打算平時不同層次出不同題目,分層測試。但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如何評價更具有科學性有待我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