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使用新教材以來,我們感觸頗多,有喜有憂。由于本屆學生在初中使用的并不是這一系列的牛津教材,因此教材體系的不銜接,給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面臨了很多挑戰。
首先: 詞匯方面
一、 牛津版教材里詞匯相當豐富,因此給學生在學習時帶來了很大困難。有些生詞他們學過了,有些他們沒有學過 ;同時教材中經常會出現很多詞匯表上沒有列出的單詞。
二、 課本中出現的某些詞或詞組在教參上的講解應該說相當全面但是有一些高于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做法:1. 在預習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先找出不認識的單詞。
2 .我們根據詞的使用頻率把生詞分成兩種:識記和運用 。不同的單詞給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情境中教學,讓學生學會去猜測單詞的意思。
3 . 教學生記憶單詞的方法,了解構詞法,提高記單詞的效率。
4 . 在講解的過程中,我避免面面俱到而忽略了突出基礎和重點。注重詞的基本含義和慣用法,通過詞組、句型、句子來理解、記憶和運用句子。
5 .經常、反復默寫。一個單元的跨度時間長,給我們教師和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把相應的單詞、詞組和課文中出現的好的句子掌握。
一個階段下來,我很高興地看到學生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學習到了很多詞匯,并能夠運用到句子里去。
其次: 教學內容和板塊設計方面
這套教材內容相當豐富,并且在不同的板塊之中貫穿始終。由于教學容量大,我們覺得有時很難按時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我們覺得有些板塊對學生的幫助相當大。比如 word power 部分幫助學生了解詞匯的運用并擴充了相當多的詞匯;Grammar 部分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枯燥的語法;task和project部分讓學生掌握運用英語的技巧并進行實際操練。因此在把握教材上,給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把握好內容的起點和設計好課堂容量,并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注重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
做法:1 集體備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并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設計相應的教案、學案和練習。并適時地運用多媒體。
2 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可能地多參與活動。如在課前布置相關內容,讓學生進行預習,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就某個話題進行討論;課后讓學生進行一定的復習與鞏固并完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練習如同步聽力、同步閱讀等
3 在一單元結束后,進行一單元的測試,從詞、詞組、句型等方面和在聽說讀寫方面系統地讓學生復習。
在這個階段教學下來,雖然我們覺得備課量比以前大,課堂容量也沒以前多, 但是相對地學生的活動比以前多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也有一定的積極性。
最后:在學生的學習習慣方面
高中英語教學中做好學法指導十分重要,要指導學生預習、聽課、記筆記、完成作業、及時復習總結的方法。高中學習和初中學習有大的差距。大部分初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較差,自學能力較弱,教師說什么才做什么;進入高中后,有些學生還是在用初中時的學習方式,缺乏主動性,因而我們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并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做法:
1. 培養朗讀和交際的習慣。高一新生來自不同學校,由于客觀條件限制,他們的語音、語調有待提高。每天的早讀課以及課堂上都要堅持進行朗讀訓練。把大聲朗讀和默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從熟讀向交際過渡,形成良好的讀與說的習慣,為說好英語奠定基礎。
2. 培養良好的上課習慣,學會聽課和記筆記。上課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很多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只是很被動地坐在那聽,不積極思考。既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對于重要的知識點也不會及時記錄,或者不經選擇地把課上老師提到的所有知識點都記錄下來,導致上課效率不高。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有選擇地記筆記。并要求學生在課后整理筆記,再次鞏固課堂教學內容。
3. 培養良好的復習習慣。上課的效果是否能得到鞏固,關鍵就是課后能否及時去復習。每天得花一定的時間把當天所講內容結合筆記進行復習,并做一定相關的習題來鞏固。在一定的周期要進行整體復習,比如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等等。幫助學生進行階段練習與鞏固,并進行歸納、總結,找出不足。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容易錯的單詞、題目摘抄下來,經常去看,以免再犯
4. 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和工整書寫的習慣。以往在批閱學生的書面表達時,常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字跡潦草,書寫不規范,批閱起來很費勁。所以一開始我們覺得強調規范的書寫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平時的作業中要求學生獨立、按時完成。
經過一段時間下來,我們覺得大部分學生已經慢慢地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在學習上有了一定進步。
總之,抓好高一英語起始教學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覺得在體現新教材教學理念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我們相信只要讓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對他們嚴格要求,持之以恒,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就一定能面對新教材給我們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