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
翻開《朝花夕拾》,在墨的幽香里,發現另一個魯迅,拾起花之記憶。——題記
1926年,在北京大學正春風得意的魯迅收到了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自己對學生運動的支持和各種對當局所不利的文章發表,遭到了當局的通緝。無奈之下,魯迅只能跑到南方避難。然而,他不得不遠離在廣州工作的妻子,在廈門大學工作,還要受到大學里一群反對自己的人的排擠。這令他情緒萬分低落。魯迅想,那就回憶往事吧,讓自己開心一點。于是他寫下了《朝花夕拾》。
文章都在追憶往事,從童年到少年到青年,卻常夾著辛辣的批判。于是我記憶最深的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不是因為它收入了課本,極好分析,又或許也為其中的`因素——但我愛的,是那語言流露出來的發自內心的歡樂與童真。
童年魯迅,活潑有趣,似乎一草一木都是生動的,有趣的。靠近泥墻的一大片野草,他都能觀察上一天,從中找出一堆生物,抓蟲拔草不亦樂乎。聽長媽媽講故事,能聽到它的“重點”——別人叫你的名字不可答應——還是千萬。都跑到書屋里去了,在課間也找蟬蛻抓蒼蠅。如此心大又沙雕的玩法也只有孩童能看到。
但是這朝花,再也拾不起了。父親生病,庸醫亂治,一夜間天真少年郎立下學醫志向,拯救千萬生病中國人;外出留學,電影,匿名信讓魯迅發現中國弱到可悲。他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向敵人們發出犀利的攻擊,望那個捉蟲拔草,爛漫少年變成了尖銳無情,在爾虞我詐中頑強斗爭的戰士,昔日美好,在黑暗社會中消散了。
若魯迅先生生于這個時代,他或許就會像冰心一般吧!他會寫出千萬美好,但絕不會如當今這般偉大——那個時代造就了他,而那個時代也需要他;需要他為美好發聲;需要他為美好戰斗,為之付出,為之犧牲。
只愿魯迅在那個世界,能拾起朝之花,拾起美好。
那個世界,你依舊是昔日那個少年郎!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2
前幾天我向我同學借了一本魯迅的《朝花夕拾》。了解到原來《朝花夕拾》是由《舊事重提》這個題目改變而來的,雖然題目有所不同,但是散文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朝花夕拾》這個題目更耐人尋味,想象著清晨綻放的花朵到傍晚來摘取,而《舊事重提》這個題目更簡單明了。
在讀《狗。貓。鼠》這一章時,我就被這個充滿懸念的'故事深深吸引,魯迅先生清算貓的罪行:第一,貓對自已抓到的獵物,總是盡情玩弄夠了,才吃下去;第二,它與獅虎同族,卻天生一副媚態;第三,它老在配合時嗥叫,令人心煩;第四,它吃了“我”小時候心愛的隱鼠,后來證實它并非貓所害,而是阿長踩死的,我感到有點氣憤,同時為魯迅失去隱鼠而感到惋惜。更感到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隱鼠,還把罪名加在貓身上,從而使魯迅錯怪了貓。
自從看到《阿長與<山海經>》時,我已經不覺得她壞了。因為她為人正直、淳樸,雖然多嘴,禮節多,但是她幫魯迅買了《山海經》。
再往后看《二十四孝圖》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從字面意思理解是二十四張有關孝道的圖,可是,我把書翻了又翻也沒看到關于圖的部分。或許我應該慢慢去體會其中的奧秘。
又讀了《五猖會》與《無常》上的塘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么會寫得如此詳細,從中不難看出魯迅是個愛玩的孩子。
在看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名字就非常熟悉,因為在七年級下冊第一課就是這個,講的是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其中充滿了魯迅兒時的童趣。
其余的其他章節我就不一一道來了,希望同學們可以去看看《朝花夕拾》這本書,作為名著,那是必讀的一本書,作為散文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我只看了一遍,還不懂其中的精髓,看來我還得慢慢參透。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3
翻開《朝花夕拾》,呼吸著濃郁的墨香,品味著字里行間的年少輕狂,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個屬于我的快活日子,神仙般地自在和逍遙。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魯迅先生膾炙人口的著作之一,雖然回憶的是兒時的往事,卻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所寫下的。是啊,老了、累了,再回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心里還是會有當時的滋味,想必也帶著些許的感動吧。清晨的花朵帶著露珠采下,會顯得更加嬌嫩,到了傍晚才去采摘,雖失去了怒放時的絢麗與芳菲,卻在夕陽映襯下,別有一番風韻。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在空氣中彌漫著,使人浮想聯翩。
魯迅先生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但他的童年生活仍然無比美好與快活。當然快活了,他整日在百草園嬉戲,采摘紫紅的桑葚、覆盆子,品嘗著野果的酸甜,與小蟲為伴,聆聽油蛉的歌唱、蟋蟀的琴聲,在這首大自然的圓舞曲中悄然成長。在這里,我看到了兒童的天真浪漫和無盡的'活力,以及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到了三味書屋,枯燥乏味似乎成了生活的代名詞。但即使這樣,有一個古怪的先生和許多難懂的功課,也擋不住孩子們折梅、尋蟬蛻的樂趣,壓抑不了孩子童年游戲的天性。還有《五猖會》、《無常》,描述了魯迅幼時對看戲的渴望與興奮,以及它所帶來的滿足于樂趣。
在這本書里,作者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語氣講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清新,引起我心中的共鳴,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溫馨。曾幾何時,我也曾擁有過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魯迅或者說所有作家的作品,經常會將我們帶回那個快樂的世界。在此,我也十分敬佩魯迅先生,他用那樸實無華的語句,寫出了他炙熱的心靈,他渴望擁抱自然、擁抱生命、擁抱愛與陽光。
不經意間,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記憶。于是讀讀《朝花夕拾》,走入魯迅的童年,體會那幸福的味道。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嗬,可真是讓人留戀啊!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4
《朝花夕拾》是魯迅懷著青少年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師友的真誠懷念,有真實的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的,每一篇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童年生活描寫最詳細的一篇,這篇文章幽默充盈,妙趣橫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魯迅生活的十分有趣,可以說魯迅的童年是快樂的。
《父親的病》可以看出庸醫害人,和封建社會思想的腐朽。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知道我為什么去學醫。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是魯迅思想的轉折點。這篇文章揭露了,國人思想的愚昧。日本人瞧不起中國人。
《朝花夕拾》通過寫童年和青年時的生活和感受,對封建習俗和封建思想進行了批判。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5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復復的看才能大概了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于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只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著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于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復提及。后面通過對于長媽媽的言語行為,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于創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于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為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后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為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后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著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6
翻開《朝花夕拾》這本書的目錄時,使我產生聯想的并不是狗·貓·鼠這個小說的題目,而是一個非常樸實的名字——阿長,我對她產生了的興趣。在沒翻開故事前,我覺得這個名字的主人應該是一位溫柔、賢惠且是小鳥依人的女孩,可是,讀了這篇文章,卻是一個嘮嘮叨叨,有著古怪禮節,招人煩的老媽媽。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的回憶。作者煩厭長媽媽,然后敬重長媽媽。她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是在故事的最后,魯迅卻對她產生了敬意,因為阿長幫他買到了《山海經》,魯迅便不計前嫌,且因此十分感動呢。
我覺得長媽媽是一個好人,雖然她的睡相很難看喜歡切切察察。在文中給我的初印象:長媽媽是一位粗人,沒有文化。但是在故事后面,她卻送了魯迅4本他夢寐以求的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長媽媽是一位心地善良,十分愛孩子的人,希望給予魯迅快樂,給他講故事。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因為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于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后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并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
這一篇散文里,魯迅曾懷著真摯的感情為長媽媽呼喚:“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他的魂靈!”顯露了魯迅這種深深的懷念、尊敬之情。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7
夕陽灌醉天空,天空紅著臉,如同秋天灼灼的楓葉。想要用手觸碰紅得發熱的天空,可是無論手伸多長,天空仍離我有千里之外。以為伸手可觸的天空讓我的思緒在脈絡中慢慢延伸……
手捧綠茶,品味茶香;細品好書,感受文學。手上的《朝花夕拾》讓我難以自拔,使我深深陷入了文學的沼澤。滿屋散發的文學氣息比綠茶的茶香更濃郁,以至于人都在此中陶醉不已。書中每個短暫的故事都使我有萬千感慨,其中最惹人深思的還是《藤野先生》。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云。”這樣描寫景物的文筆是魯迅不常有的,它沒有魯迅往日或一針見血或含沙射影的犀利,讀下去了便知道了,對“敵人”再“兇殘”的他,也有自己屬于正常人的感情,這次,他卸下了一切,和和氣氣地寫自己曾經的那份,師生情。
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歡快的時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襲來;郁悶不樂的時候,我感到無名的寂寞前來吞噬。這一切,確實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在《藤野先生》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與懷念。然而即便當《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卻少有人記得他的名字——藤野嚴九郎。魯迅寫就的《藤野先生》,承載的是一段感人的師生情,一顆動人的愛國心。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8
翻閱圖書,品味人生。書籍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讀書分享者任妍羲,今天由我給大家介紹一本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自從我讀了《朝花夕拾》就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我也深深地愛上這本書,一切都要從《狗·貓·鼠》這篇文章中開始。魯迅先生非常討厭貓,這就要從魯迅先生養的小隱鼠開始了,一次兒時的魯迅回到家中,就問保姆長媽媽:“我的那只小白鼠呢?”長媽媽說:“被貓吃了。”從此以后魯迅就非常討厭貓,憎恨它吃掉了自己養的小隱鼠。貓的習性是逮住了那些弱小的鳥雀或者小鼠,并不會一口把它們咬死,它總是帶著戲謔的神態把它們放開、抓住反復如此之后,等到它們完全沒有自我反抗意識這才慢慢享用。而在當時的社會里也存在這樣的一群人,他們站在權力的高點卻可以拿捏別人的死活。想必先生也是實在討厭至極了那些欺壓老百姓、做壞事的人,也借此貓鼠之事諷刺了那群人。
《阿長與山海經》文中記錄了平時他與長媽媽朝夕相處的日子,突出了長媽媽的善良,但是她非常迷信,繁文縟節又多。魯迅雖然說不喜歡她的一些缺點,但在很多方面還是很感激長媽媽的。比如長媽媽的性格以及她幫先生買《山海經》的故事都可以讓我感到溫馨,讓讀者從長媽媽的不幸命運中,看到了閃爍著的人性的光輝。所以《阿長與山海經》這一篇讓我深刻的領悟到了為人要真誠積極樂觀。
魯迅先生在《父親的病》這篇文章中,通過庸醫為父親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當時社會上的醫生們故弄玄虛、勒索錢財的實質。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讓人對那些害人性命的`庸醫深感氣憤。
童年時的百草園生機勃勃、奧秘無窮的景象,賜給魯迅先生一個無拘無束的快樂童年。
縱觀全書,既感受到了童年的活潑快樂、無拘無束,還感受到了當時社會對百姓的摧殘與壓迫。理解了魯迅先生的拳拳愛國之心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生動的語言、感人的故事,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挖掘我們蘊藏在心底的點滴美好,在物化的世界里,好的圖書引導我們瞭望更廣闊的天地,耕耘那真正浸透著人生意義的精神樂園!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9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這是魯迅在他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話。我將這句莫名其妙的話記在摘抄本上,帶著疑問繼續往下看……
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看到了魯迅的童年與青年時期。那個年代,時局的混亂和社會的動蕩,是我們現在難以想象的,可是我卻可以切身體會到那一份回憶的情懷——經過了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是最深刻的記憶,最有意義的瞬間。早晨沾著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掛在枝頭怒放的,便是最堅韌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學生活。那時候班里的同學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門的游戲,開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學回到家里,我都會和父母“報告”這一天在學校里遇見的“奇葩”事,時而捧腹大笑,甚至“噴飯”。媽媽建議我,可以嘗試著把這些事情寫下來,留作回憶。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想法,但腦子里雖然有了文章的脈絡,到真正下筆的時候,卻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那份純粹的.快樂和蘊含的感情來。
我對自己非常失望,認為自己不擅長寫作,連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都不能寫生動。我還很著急:時間會讓人忘記好多東西,等我長大了,寫作水平提高了,這些好玩的事情會不會忘記了?
“寫寫我的小學生活”這個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級下學期臨近畢業的那段時間,不知是因為學習壓力還是青春期的困擾,我發現很多同學失去了童年時的那份活潑、調皮,而我也因為即將畢業離別對老師和同學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個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對童年時的純真,心中竟升起幾分敬意來。那些曾經認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寫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細節已經模糊等等的擔心,在真正開始動筆之后,都無影無蹤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歡樂的瞬間不停地奔涌出來,在我的筆下定格成永恒。
現在,回過頭來看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寫的那句話:“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我懂了:時間,確實蹂躪了一部分記憶,但是最精華的那部分,卻在歲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處,永遠都不會忘記。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0
最近,我看了《朝花夕拾》這本書,這是一本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記述了魯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時代求學的歷程。
在《狗貓鼠》中,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嚎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恨;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圖》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在《父親的病》中,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作玄虛、勒索錢財、革菅人命的實質。
《朝花夕拾》是魯迅對往事的'回憶,有趣的童年往事、鮮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時也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表現了魯迅對艱苦勞動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現了對當時社會的厭惡,告訴我們不要再回去那讓人受苦的社會,更表現了對阻遏人民前進、折騰人民、損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讓我們了解歷史,感謝美好生活的由來。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1
要說起魯迅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這些具有時代意義,可稱得上偉大的作品。而《朝花夕拾》,一本回憶散文集,在這些頗負盛名的小說的光芒下就稍顯黯淡了。可我這一次我閱讀完這本散文集,卻有別樣震撼。
對于這本書的名稱,作者在小引里這樣解釋:“帶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不能夠使他即刻幻化,專程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我從字面看,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早晨的花,傍晚撿拾。早晨的花是指年輕時發生的事情,而傍晚來撿拾,就是說經歷過種種坎坷之后再回憶。而魯迅要“朝花夕拾”的原因,便要從他自己的闡述中理解。若是事情發生后馬上寫下來,這樣的文章是能完整地講述出事情的經過,細節清清楚楚,可這事情的意義,也許尚沒有顯現,使人無法體會。若是多年以后回憶這事情,也許很多細節已經模糊,可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恰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全書薄薄的一本,不過一天就可看完的。然而還是有多處值得好好回味的。先生的文章,年少時只記得書本上的段落了,及至現在仍有吃力的所在,不過好在隨著年歲漸長,見識漸多,心境也沒有年少時的無知,而對先生的.文章也會多一些原本不曾有的見解和學習了。我想這應該也是不再年輕的唯一好處了吧。
這讓我想起年輕時一無所作實在是讓人赧顏的事。人世間的紛繁蕪雜,一個人的卑微無謂還真的是轉瞬即過的。但是有回憶也固然是好的,如先生《小引》中所說: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走過了這么多年的路,對事物的認識比年輕時透徹,這時再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也許才真正體味出了這事情的價值。這時再寫出的,定是情感更加豐富的文章。《朝花夕拾》給我的震撼就在于,那精煉的文字中透出的厚重的情感。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2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優秀的作品可以給予人對自己和社會的反思,也許會對作者所描寫的精彩世界而感到心馳神往。而今天,我想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那就是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這本書并不長,但卻也十分精彩,它由10個風格迥然不同的故事組成。有的文章筆風銳利、刻薄、嚴酷,而有的文章顯得明亮、輕快、清新。但這些毫無疑問都是魯迅先生所親身經歷過的,在這些文章中,我最喜歡其中的.《藤野先生》一文。
藤野先生原名藤野嚴九郎,是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教授他解剖知識的老師。或許有人會感到疑惑,醫學院老師有這么多,為什么魯迅先生只給他單獨寫了一篇文章呢?可能是因為他與眾不同吧!
在魯迅先生的印象里藤野先生有些不拘小節,較為明顯的區別是其他教授的領帶衣服基本都是會不拘一格的打理好的,而藤野先生卻有些衣著不整,甚至連領帶都不打,但就是這樣一位不修邊幅的老師,對非親非故的魯迅先生竟關愛有加,并不在意魯迅先生的國籍,也不管中國僅僅是一個貧窮的農業國,反而是不遺余力的教授給魯迅先生知識,希望能對中國的醫療發展做出一點貢獻。無關其他,就憑這種廣闊的胸襟,就值得我們為其報以熱烈的掌聲,不過很可惜,那時候的魯迅先生因為看到了其他日本人對中國民眾的污蔑和一些人的墮落,已經決定棄醫從文。“以墨為鋒,以筆為刃”魯迅先生決定用另外一種方式來拯救中國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是魯迅先生對那些封建人民的哀嘆………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后、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吧,不負韶華,也不要讓舊中國的悲哀降臨到新中國上,讓我們一起為明天沖刺吧,未來是屬于我們的。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3
可能是受一位敬愛的老師的影響,我非常喜歡魯迅先生,覺得魯迅先生是個非常厲害的作家,很有權威,對近現代中國很有影響力。愛屋及烏,便找來了《朝花夕拾》那時還小,只粗略地讀一讀,不懂得“所以然”,只覺得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最有意思,里面什么“何首烏”“油蛉”……都新奇得很。
長大點兒了再讀,就讀出了不一樣,也重新認識了魯迅。
第一章《狗貓鼠》,我認識了敢言敢說,語言幽默的魯迅先生,面對有人說他是仇貓的,打不了“落水狗”,他用“動物童話”以及兒時“飼養小隱鼠”等事件為自己“開解”。
第二章《阿長與山海經》以及第六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認識到了小魯迅的童真,快樂和無憂無慮。聽“長媽媽”講“長毛”“美女蛇”這些古怪卻有趣的故事,在百草園里撒歡,在三味書屋里搗蛋。為何說那時的魯迅是童真,快樂和無憂無慮的呢?從“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后,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么呢?”可以看出魯迅的孩子氣,因為埋怨“阿長”謀害“我”的隱鼠而不禮貌地叫她“阿長”。也可以從小魯迅在三味書屋中趁先生“讀書入神”時偷偷用“荊川紙”蒙在小說上描繡像中看出來,調皮的小魯迅“上課開小差”。這些就是他童真的地方。
《朝花夕拾》中最讓我重新認識魯迅的其實是《小引》。從前我對魯迅的認識雖然有點刻板,但我一直認為他是厲害的,但《小引》呈現出來的.卻是無奈,落魄的他。“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了九個月多。環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在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這段文字體現出先生當時的處境是愈加艱難的,查找了資料發現此時先生正遭受政治的迫害,政府的通緝,在陌生的環境里心緒不寧,思想矛盾。一向堅忍的他也不得不逃避眼前的“蕪雜”去折那過往朝夕的露花。這樣的魯迅我是從未認識的。
我讀《朝花夕拾》,重新認識魯迅。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4
“無助,花兒凋零,燕子歸來,仿佛彼此認識。”在恍惚中,我從一個無知的孩子成長為一個不屈不撓的人。回憶魯迅童年的軼事,沒有感覺到時間的速度,它是沉默的。關上過去的門,從內心接近魯迅的童年。《早晚》主要講述魯迅從童年到成年的變化,向讀者展示他的人生經歷和成長道路。讓我們看看魯迅,他渴望“墨鼠”,充滿童心;一個淘氣活躍的魯迅把何首烏的根拔到了泥墻里,一個苦苦尋找救國救國之道、獻身于國家的魯迅。魯迅一直在變化,直到他成為敢于拿著一支筆與天抗爭的人民領袖。我們為什么不改變呢?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被稱為青蓮僧,被后人譽為詩仙。然而,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也很淘氣。他不努力學習,只玩了一整天,玩得很開心。一天,一位老婦人告訴他一個事實:鐵杵能制針。李白突然醒來,改變了自己,開始努力學習,以實現一代人的名望。他成功的起點是“改變”。“如果你是窮人,你會改變,如果你改變,你會靈活,如果你是普通人,你會堅持很長時間”。是什么讓李白成為文學巨人?是什么讓魯迅從一個孩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梁?這是改變。過去的.錯誤,甚至傷痕累累的自己都不可怕。我們要做的是面對過去的自我,改變現在的自我,實現未來的自我。最可怕的事情就是逃避,被自己欺騙。我們能否改變這一點是結果,也是影響和決定結果的過程。你能否成功并不重要。沒有必要提及投入的時間。無論結果是好是壞,我們都已采取行動,全力以赴。即使你離開,你也無怨無悔:即使你死了,你也無怨無悔:即使你擔心,你也無愧于天地和心靈。作為一名醫生,魯迅愿意拿起筆,為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而奮斗。這是一種決心,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精神重建,一種精神洗禮,一種由內而外的轉變。正是這種變化使他成為黑暗中光明的使者,受到后人的贊揚,受到世界的尊重。改變,在當下,堅定地前進,永遠找到夢想的另一面。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15
魯迅是那個時期的偉人、英雄、他以筆為弓,以字為箭,將帶著反對新中國的人的血的文字,射向那黑暗落魄的社會。
《朝花夕拾》里有三種結合,它們分別是:回憶往事與批判現實相融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相結合、幽默與諷刺相結合。《朝花夕拾》表達了魯迅強烈的反封建思想,還表現了魯迅從兒時到青年時期所體會到人間真情,讓讀者看到現實。
《野草》的構思精巧奇特深廣的意境。寓意深刻更是筆上添花。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圖》讓我很有感觸。魯迅十分顯然的不喜歡這本書上的一些故事,因為這本書中的“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都是愚昧的孝道故事。魯迅嚴厲地抨擊了封建孝道的愚昧與丑惡,為后人敲響了警鐘。
《狗·貓·鼠》這篇文章敘述了魯迅與貓的恩怨。魯迅一直都是仇貓的。他本人就不喜歡貓的.性情,其他國家對于貓的不好傳言又影響了他,使他對貓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他誤以為自己養的可愛隱鼠被貓吃掉了,就將再罪魁禍首的名號加到貓的頭上。乍看上去,魯迅似乎有些不講理,仇貓的事也有些牽強。實際上,這篇文章是針對所謂“正人君子”的攻擊所寫的,魯迅先生以犀利的言辭對他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表達了對他們像貓一樣“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嚎叫”的丑態的憎惡。這種非故事性的散文讀起來雖然有些枯燥,有時甚至不明白魯迅到底想表達什么,但一旦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就會很容易了解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野草》中的《一覺》也讓我感觸非常的大。在文章中魯迅不為青年的“粗暴”而驚異,而是為青年的覺醒而驚喜。魯迅從軍閥飛機的轟炸聲中宛然目睹了“死”的襲來,而更感受到“生”的存生。他從青年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不肯涂脂抹粉”的“憤怒”而“粗暴”的靈魂。魯迅驚喜于他們的覺醒和抗爭,稱他們為“我的可愛的青年們”,魯迅的驚喜不僅是為這些文學青年,而是也是為自己,驚喜于近年來自己告別和埋葬了絕望、虛無的陰影。
《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文章寓意深刻,發人深省,讓我們感受到了舊社會的古樸,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閱讀的層面上,更要懂得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
【《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朝花夕拾讀后感《朝花夕拾》優秀讀后感09-05
《朝花夕拾》讀后感600字2篇_朝花夕拾06-23
朝花夕拾03-25
《朝花夕拾》摘抄07-12
朝花夕拾的摘抄09-21
朝花夕拾經典摘抄07-12
朝花夕拾摘抄「精選」07-12
朝花夕拾的精選摘抄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