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精選11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精選11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1
第一次接觸到鄭愁予是在高中,美麗的《錯誤》讓我遇見了詩人。
詩人鄭愁予,原名叫鄭文韜,原籍河北,童年時就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走過了大江南北,也就走過了江南,江南的印象應該是深深的留在是詩人的心里。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愁予”來自屈原的《湘夫人》的“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從這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說是深厚的古文功力。詩人的母親也是功不可沒的。他們說詩人,“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但他卻畢業于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很難想象,這么矛盾的一個人,兩種極端結合在一起,古典與現代,書生與健將,婉約與豪放,讓人不禁深深陷入他的詩中。而他的《錯誤》被譽為是“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整首詩處處流淌著古典的氣息,卻又是現代詩的格律。讓整個現代詩充滿著古典的韻味,婉轉美麗,古今完美的結合,古典的意象,在詩人完美的運用下,呈現出了新的味道。
自古以來,“江南”都是詩人們精神的寄托。許許多多的“江南”出現在古往今來的詩人中,蘇軾的“江南”,陸游的“江南”,王勃的“江南”,杜甫的“江南”…… 江南水鄉的吳儂軟語,也是詩人們的追求之一。現代的詩人們也不例外,《錯誤》中的“你”,戴望舒《雨巷》“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江南的伊人們啊。
江南的雨巷,古老的青石板,總會住著詩人們想追求的姑娘。江南水鄉的美人兒總是那么的讓詩人們惦記。在夢里,在詩里,走近那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邂逅那美麗如水般的水鄉姑娘,抒發著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情感。
曾做夢著,幻想著,在某一個下著細雨的午后,獨自撐著一把紙傘,走進江南水鄉靜謐的深巷。踏著古老的青板石,聽著細微的雨聲,望著巷里的淳樸古屋。靜靜的看著那一個個小小的窗扉里面的容顏,看著如水的水鄉姑娘撐著紙傘走進那一道道深巷。邂逅著她們命中注定的人兒。邂逅一段又一段美麗的歷史,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故事。也許不止是詩人有著江南情結著,我們都有吧,藏在了心底深處的一個個江南情愫。
詩人在詩中說“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達達的馬蹄敲在青石板上,敲在的伊人的窗扉上,敲在了伊人的心扉上,等待了多少日日夜夜,終于響起了達達的馬蹄聲,卻是過客,怎不讓伊人心碎!歸人在何方?伊人不曉得,只能是等待,等待,再等待,等著終會有那么一天,響起的馬蹄聲是歸人的。是伊人等待的那一個歸人。
邂逅,也只能是邂逅,一個轉身,瞬間的交集,就這樣分道揚鑣,按著命中既定的旅程繼續前進,那個邂逅只是彼此間一個美麗的插曲,一個美好的回憶,一個唯一的關聯!“我”路過江南,終究只是路過江南,所以“我只是個過客”不是“伊人”的“歸人”即使非常的流連,非常的留戀也終究只會 是個過客,而不是歸人。在這個落雨如花的江南,最終還是只能離去,而留下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藏心底,流連指尖,躍然紙上。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柳”向來是與離別分不開的,柳絮不飛,是真的因為“東風不來”嗎?還是因為伊人的不愿離別?等待啊等待讓伊人嘗透了離別的滋味。她也許不愿在等待了,所以“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小小到要只能裝得下自己,又小小到只能裝下那一個“歸人”。所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緊掩著自己的心,就能不受傷害吧。
三月到了,春天到了,可惜伊人的春帷卻還沒拉開,是“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嗎?還是伊人不敢在看過了春的生機后,又要經過夏的烘烤,秋的蕭瑟,冬的蕭條?也許這樣的結果會讓伊人無法承受吧。
一個“窗扉”阻隔了彼此,平添了些許凄楚,“跫音”的響起,擾亂了“伊人”的心,“跫音”響起了,“歸人”可來了?詩人給了我們一個美麗的夢,一場美麗的邂逅。即使沒經歷過,但我們的心底已裝滿濃濃的美麗。是詩人的,也是我們自己的。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2
美麗的詩歌總能打動多情的心,鄭愁予先生的小詩《錯誤》,帶給我獨有的審美感受。小詩輕巧秀麗,語言在優美中帶著點點的哀傷。細細讀來,這優美的哀傷又怎能不令人陶醉?
《錯誤》給了我錯誤的幻覺,一開始的時候我被優美的文字迷惑了,原來等待中的姑娘竟是如此的不幸,一場歡笑一場夢呀!
愛情,本來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有人說真正的愛情只不過僅有三五個月長,到底是不是?我,不知道。“我”錯誤愛過江南的姑娘,注定不能相持一生。在每個春天的晚上,苦的是姑娘寂寞的漫長等待,那止不住的憂傷……
對于這份愛情,也許本不該發生,她的開始就已經預示著留下的只是深深的苦戀。三月的驕花,姑娘你已不曾有心思來欣賞,春天的活潑也不曾給你帶來喜悅的笑臉。這一份優美而哀傷的愛,讀來總叫人憐惜!
生活就是這樣的,真正面對人生的時候,某種選擇本來就是錯誤的。在愛恨情仇的羅網里,交織了多少生死相戀的人們。畢業了,走上社會就再也不能像大學那樣天真爛漫,你我有不同的目標,有不同的客觀社會條件,有不同的人生理想,一講現實的'時候,制于某些難于改變的原因,而不得勞燕紛飛了。這個時候,在愛情面前,我們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我們都是愛情的過客,曾經的山盟海誓,轉眼間被拋到九霄云外了。“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同學常常犯無心的錯誤,更有甚者,連道歉的話也不會講,以一句“我又不是故意的”變萬事大吉了,或者把它當作了自己的理由去辯論,以至于無理爭三分,甚至大打出手。
《無心的錯誤》這篇文章就講述了一個年輕的美國留學生在飛機上,因為無聊沒事做就隨便開了一個玩笑,說他身上有炸藥,他要劫機。就是這個無心的錯誤,使這個美國留學生白白浪費藍自己的青春,被判了15年的徒刑。無心的錯誤,什么是無心的呢?醉酒駕車肇事的人是有心出事的嗎?偶爾試一次毒品,作為體驗生活的人是有心犯罪的嗎?考試時受不住朋友請托而傳個紙條是有心犯規的嗎?其實這些事情都沒有壞的動機,但是犯了殺人,吸毒,考試作弊的“罪行”,它們有輕有重,卻同樣在生命的白紙上留下了抹不去的污點。
“無心”本身就是一種錯誤,你既然長了心,為什么要棄它于不顧呢?“錯誤”就是錯誤,無論你是有心的還是無心的。知道錯了,請你及時改正,以免下次故伎重演。如果錯誤造成了某種傷害的后果,那么請你勇敢地承擔它,這是你的責任,同時也是你的義務。不要再犯“無心的錯誤”了,記裝無心”就是一種錯誤。
任何錯誤都會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污點,今天的你,可以用年紀小搪塞過去,那么明天或長大成人以后呢?如果仍然“不懂得審讀自己的行為,只怕那無心,就會惹下天大的麻煩。”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3
前幾日,拜讀了鄭愁予的《錯誤》,不禁被作者的文筆所折服。我感到在他詩中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的氣息。在詩中,我發現了一種既現代,但又有一絲絲古典韻味的感覺。詩中演繹了一部浪漫、凄楚的“女子等君”圖,其中的一連串名詞:江南,蓮花,東風,柳絮,跫音,窗扉。都給我以凄楚的感覺。
在開頭“蓮花的開落”,不禁使我聯想到美麗如蓮花的女子在失望中等待的那份憔悴。詩第二節中“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的“東風”是江南三月的信風,暗喻著戀情,多美妙的詞啊!然而,在陸游的《釵頭鳳》中“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的“東風”卻與《錯誤》中“東風”意義完全相反:指代破壞作者美滿婚姻的惡勢力。開頭,陸游向我展示了艷麗的色彩,但突然文筆一轉,卻演繹了一出哀婉凄楚的愛情悲劇。無獨有偶,李商隱的《無題》中“東風無力百花殘”的“東風”也給了我凄涼的感覺。而《錯誤》中的“東風”指代的卻是女子所等的人。“柳絮”既指“思婦”,也指伊人飛舞的心緒,她此時此刻的心緒是如何?多半是心灰意冷吧!在第二節的.后四句,一系列的“春帷,跫音,窗扉。”都強調了女子不見伊人心情的緊閉。
在這樣的小城,在這樣的窗下,在這樣的種心境,在她聽到“達達的馬蹄聲”時是何等的高興!她充滿期待與迫切,但卻事與愿違,在她知道“我”的馬蹄聲是個“錯誤”時,她是何等的失望與落魄。整首詩中,它給我的感覺是殘酷但不失美麗,現代卻又不失古典。
在讀完全詩后,令我刻骨銘心的是女子在等待夫君所流露出的“愁”。“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不僅是作者對該女子的容貌贊美,也顯示出了女子在失望中的憔悴,更突出了女子心中無比的寂寞與惆悵,這不禁讓使我聯想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及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蚱猛舟,載不動,許多愁。”兩首詩都寫了詩人心中各自的愁:李煜亡國的愁和李清照的念夫之愁。在陸游《釵頭鳳》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中,面對嚴酷的事實,他無力回天,只能把一懷愁緒,一腔悲憤發泄在于事無補的詞中。而《錯誤》,“愁”是一種心境,是一種無形的東西,指代著女子等夫君的愁苦,但鄭愁予卻運用意象使抽象無形的東西變得可感可觸,讓我覺得詩中既寫了自然環境,也反映了抒情者的心境。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是全詩中最激賞的詩句,詩人把兩個相互矛盾的詞放在一起,我讀后一種含蓄蘊籍、韻味悠長的感覺由心涌出。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4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清楚。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后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過失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榮。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并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
假設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并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假設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表達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潔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點。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潔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5
《錯誤》展現的是一幅唯美的畫卷:過客騎著馬兒打窗下路過,偶一抬頭,對上的,是一雙從希翼倏地暗淡的雙眸。盈盈的眼中是不盡的思念。然后,重重的失落。
是什么樣的情,可以使一張美麗的容顏甘經時間孤寂的考驗?
讀了《錯誤》,這是冒出的第一個問題。
鄭愁予以細膩的文人之心捕捉了女子執著、落寞、無奈的心境,以春天的生機為支點,大嘆女子的心扉不開、自己失誤的無辜和抱歉。什么情如此值得等待?那是信任之后的全身心的愛戀吧!
鄭愁予是高明的。來到如水的江南的他,沒有重墨大談等待的場景,沒有交代前因后果。僅一對視,給了讀者寬裕的想象空間。達達的馬蹄敲出了女子再次的希翼。之后,“我”卻只能說句對不起。因為“我”從那對視中視出了狠狠的失望。鄭愁予撥動的是讀者內心的那根敏感的弦,讀者憐由心生。
江南的女子像水,柔柔的,使人生憐。讀《錯誤》,不禁想到了江南的雨,那是像江南女子的雨,更是更像江南女子淚水的雨。是等待歸人的辛酸嗎?
有這樣一種女子,她們柔弱的外表下是一顆堅強的心;她們不屑于世間的爾虞我詐的糾紛;她們臉上掛著令人感覺受到冷落的表情卻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她們害怕受傷不會經意去愛,但是一旦愛了就是永遠的烙印。《錯誤》中的那個女子就是這樣的吧:通身盡是落寞的排斥,緊閉的心靈卻透露著更多的真誠。所以“我”在馬兒即將掠過窗口時成就了這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們被這95個字虜獲,我們更感動于這細膩而無奈的心聲。
錯誤。許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許是在錯誤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許是在對的時間遇到錯誤的人,許是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后卻又不得不分離。我們會無意中忽略一路上的風景,執著于我們的錯誤,或是惋惜,或是埋怨,或是為自己的錯誤找到了借口:世間總會有不變的。
是呀!我們都常說世事無常,但我們也知道:不變是常道,變易為非常道,道就是不變的自然原則。可是,那并不能成為我們錯誤的借口。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6
這首詩從總體結構上看多處采用“變式”。按照通常的寫作順序,應該先寫“我打江南走過”,然后是第二段游子對等待者心理的揣摩,再之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最后才是“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這種錯位倒裝的構思有什么好處呢?首先給讀者一個小小懸念;其次,它把游子和思婦連接了起來,盡管他們在錯誤地點相逢,但卻如徐志摩的《偶然》中所說,畢竟在交會時互放過光亮;最后,短句和長句交錯,短句暗示過客之匆匆,長句暗示等待之漫長。
詩一開始,即顯示出詩的敘述者作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江南”一詞的運用,則指向一種特定的惹人鄉愁的“文化中國”的傳統意境;在漂泊者的心目中,那等待者的容顏也呈現出來了,而它如江南一帶的“蓮花”一樣在季節里開落。
等待者的形象是和江南、蓮花交融在一起的。小家碧玉的江南,總讓人想起唐朝詩人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江南實在是一個多情的地方,也是一個生長故事的地方,所以,才會有過客的遐想。蓮花的開落,是不是暗示了女子品行的高潔,只要不是歸人,她就會把小小的`窗扉緊掩?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江南和蓮自古以來就血脈相連。古樂府《江南》就有“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妙句。這個意境的曼妙,就在于江南、蓮花既是背景,又是意象;既象征了人物外形羞澀的嬌美,又是人物內心品格的寫照。
中間一段,主要寫對一位倦守和等待的女性的想象性描述,“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是不是把游子比作了行蹤不定的漂泊無依的“柳絮”?就漂泊而言,我覺得游子和思婦都在漂泊,不同是,游子是肉體的漂泊,等待者則是心靈的漂泊,但本質上他們都是在流浪,都在尋找精神上、感情上的一個安靜的依靠。
這位等待者“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十分哀婉動人,值得留意的是“恰發青石的街道向晚”這個比喻,它在明亮中又帶有暗影,有力也呈現出情感的質地。它使一個期盼者的心境,有了一種明暗的深度。
而詩的最后頗富有戲劇性:“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詩人在這里巧用擬聲技巧,使已倦于等待的灰暗心境一下子變得明亮起來,雖然最后不過是一場“美麗的錯誤”。也就是說,這首詩在“抒情”之中還暗含了一種“敘事”,我們完全可以從中想像出一個人生的故事:一方在等待,容顏如蓮花開落,心境如青石的街道向晚;另一方在歸來,那達達的馬蹄令人心跳,但最終卻給人帶來更深的惆悵……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為該詩的名句,它具有一種陌生的、奇異而動人的美感。在這句詩里,詩人不僅巧用擬聲技巧,恰好應和了等待中的心跳,也使某種東西一下子變得明亮、清脆起來,而且在“美麗的錯誤”這樣的詞語組合中運用了“悖論修辭法”,從而產生了更豐富的意味。
為什么是“美麗的錯誤”呢?對于這兩個人而言,不管是游子錯誤的經過,還是等待者錯誤的感覺,都因為故事的美好,情感的美好,“錯誤”也成為一種美麗。
西方美學認為“任何闡釋都不是眺望大海的最后一道海岬”。鄭愁予的這首《錯誤》就包含了對它進行多種講解的可能性。很多人傾向于認為該詩承襲了中國歷代“閨怨詩”的傳統,詩中的“你”指的是守候、等待在深閨中的少婦。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位思婦形象最大的特點不是凝望的姿勢,而是用心去傾聽。但據詩人自己稱,這自詩其實是寫給等待中的母親的。這樣理解也謂嘗不可。請想想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籠罩于臺灣詩壇的“鄉愁”主題,也完全可以說這是一首浪跡天涯的游子寫給他的“江南母親”的詩,是一首“懷鄉”而又無法歸抵的詩,因而這首詩的最后,就有了一種“浪子無法抵達的悲哀”。是不是還可以這樣理解該詩的主題,說的是,人們也許永遠也等不到他們的鐘愛、所期等的東西,任憑你望穿秋水,卻也只能遺憾地錯過,也許這就是命中注定。也許上述的種種,都是一種錯誤的解讀,但是只要讀者讀了真實的自己,讀出了心靈的悸動,讀出了生命的豐美,哪怕就是真的錯誤,我想,那也應該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這首詩剛出來的時候,被人到處傳誦,據說整個臺灣島都響徹了“達達的馬蹄”聲,可見《錯誤》的藝術魅力。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7
鄭愁予是中國詩歌藝術長河中一顆閃亮而神秘的星。讀了他的作品,仿佛面前站著一個中國當代的李商隱、時又覺得他詩中還兼有李白的豪放之情。換句話說,鄭愁予的詩,既豪放曠達,又情意綿綿,綜合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家之長。寫于1954年的《錯誤》,即是一例。
在這首膾炙人口且廣為人們所傳誦的詩中,抒情主人公想象他的妻子或情一人,在深深地思念他。詩的結構非常特別,是一種倒裝的寫法。詩的開頭兩句本來應該是結尾,即主人公從家門前走過而不入,于是思婦失望,那期盼已久的容顏才如蓮花開落;那熾熱的情才心灰意冷。但如果按正常結構把這兩句放到最后,就一方,面顯得意念上過于灰冷,另一方面在詩的結構上顯得平淡無奇。經過詩人一倒裝,就使詩的意念和結構一下子變得新穎多了。
詩的中間一段寫思婦的情態。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有“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盼不到意中人歸來,心中自然沒有蓬蓬的柳絮飛騰之狀,因而那顆寂寞的心,也就是一座孤寂的小城。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聽不到意中人的足音,意態慵懶,云鬢不整,那小小的心靈如窗戶緊閉。這思婦的相思病害得是多么的嚴重!
末節兩句采用的也是一種倒裝句式,我“嗒嗒可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源于“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是寫“我”的`最終感慨。但“我”路過家門而不入,并不是為了更有力地操縱女子的心,以變一態地滿足“我”的私欲,否則的話,“我”也不會把“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歸結為“錯誤”。“錯誤”二字,實際上流露出一種深深的遺憾以至歉疚。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錯誤”?主人公的“打江南走過”究竟是真實的行動還是一種幻想(即弗洛伊德所說的“白日夢”)?詩人并不作答,而是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的余地。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8
《錯誤》這首詩,以一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和欲語還休的情韻融為一體,營造出和諧、完整的藝術境界。雖然詩中寫了思婦和浪子,但與傳統的閨怨詩相比,表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征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從第一節開始,在一個敘事的語境中, 季節、容顏、蓮花就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征意味。第一節兩句,以第一人稱“我”寫游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于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為“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后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于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落。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一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一個通常用敘事的方式予以展開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達,于是在想象中補齊了這句詩所涉及故事的三個層面: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著她的歸人(容顏、等待);她等了一年復一年,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節里);她也曾欣喜期待,以為她的歸人即將到來(蓮花開),卻終于還是寂寞失落,因為她的歸人終究沒有歸來(蓮花落)。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句詩十四字卻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容顏”這個中心詞的前后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又采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富于詩性的密度。
如果說第二句相對于第一句是一個轉折的話,第二節相對于第一節同樣是一個轉折——敘事視角的轉換。第一節的鏡頭對準“我”——打江南走過的“游子”;第二節的鏡頭則對準著上面“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工筆細描,一唱三嘆地推進到這個等待中人枯寂的內心。這一節全用比喻,不同的喻體都指向于相同的本體——“你的心”,在喻體的暗示中企圖將閨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全用情景化的比喻:“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正是一幅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狀,“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顯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寂寥。這種以畫面、情景來外化內心的方式接下來得到反復、強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聯想起以下的畫面:天邊一輪將落的夕陽(向晚),腳下是狹長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樣采用形象的畫面外化內心,這個畫面的意味卻隱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雋永。這里有冷暖色彩的對比,天邊的夕陽雖然酡紅,但卻給人只是近黃昏之感;腳下的石板路悠長冰冷,卻是所在者無法逃避的路。聯系上下文,溫暖的夕陽卻遠在天邊且即將西墜,這間或暗示等待者心中渺茫的期待僅是一抹遙遠的暖色;而冷清的、踏在腳下的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寂寥的等待。所以,此句所構造的畫面看似蕩開其實緊貼著主題。它通過畫面的構圖和色彩對比來暗示情感,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此節四五句是對一二句的同義反復,但同樣暗示死寂,“東風不來”是客觀的視角,“跫音不響”則已經悄悄轉為等待者的“聽覺”,不經意地鋪墊了下面的“馬蹄聲”。
第三節又是一轉,鏡頭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卻又進入了“我”的內心: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里迅速地引起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馬蹄是美麗的,卻又是錯誤。顯然,第二句正是對第一句的回答。而這種回答又必須回歸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中才能得到解釋:因為馬蹄聲引起了等待者的期盼,讓她錯以為是歸人;但是這馬蹄聲卻是過客帶來的,所以,這女子必然又重新陷入更深的失落中去。這一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一是明暗線的設置:明寫“我”的感受,暗寫“等待者”感受,等待者的感受解釋了游子的感受;二是照應的運用:“達達的馬蹄”是對第二節“跫音”的照應、“美麗的錯誤”又是對第一節“蓮花的開落”的照應。全詩的情感脈絡因此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設想這樣的場景:閨中女子枯寂的等待中突然傳來一陣馬蹄聲,這聲音像曾經有過的無數次一樣,引起了她的滿心期盼,她聽著這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卻又越來越遠,她終于明白:這不是一個歸人,只是一個過客。她又一次體會了“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煎熬,仿佛讓人看見這個女子期盼時迅速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凝神側耳傾聽,多么像一朵蓮花的綻開;又仿佛看見她在馬蹄聲遠去之后失望地、頹然地重新坐到椅子上,像一朵蓮花的花瓣在風中凋零。
綜上,這首詩有幾個特點非常突出:
一、古典意象、意境的化用: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馬蹄這些充滿古典意味的`詞語,給全詩帶來濃濃的書卷味;詩中策馬走過江南,東風、柳絮這些情景其實也塑造了一個典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空間,這是一個傳統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間;詩中對閨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內心描繪,其實又是對古詩“過盡千帆皆不是”意境不著痕跡的化用。
二、敘事性和畫面感的結合,將敘事化為畫面象征的手法:此詩避開直接的抒情,將具有敘事性的段落化為一個個富于象征性的畫面,幾乎每一節都可以讓人聯想出幾個形象直觀但又富于象征暗示的畫面。
三、密集的鋪墊和照應,細膩的心理刻畫:如上所言,此詩多處用到鋪墊和照應,這些照應共同補充了一個閨中女子等待的形象。如果說第一節“蓮花的開落”只是讓人抽象地理解到一個女子的期盼和失落的話,那么第二節的“跫音不響”就進入到這個女子期盼的耳朵里,來傾聽一種具體的期盼和失落;而到了第三節的“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錯誤”則進一步進入她的內心,坐實了期盼和失落的源頭——思人。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游子“我”對一個不認識的閨中女子寂寥守候的體恤,其實源于他對在家中守候的愛人痛苦思念的理解和愧疚。
但也有人對詩歌主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此詩作者鄭愁予身在臺灣,他所謂的“打江南走過”表達的是一種懷國的故園之思,因此守候者等待的就不僅是“愛人”,也可以是“兒子”。甚至于,這個等待者也可以不視為一個具體的人,而是對因為歷史政治的分割而不能團聚,身在故國的守候者群體的抽象;或者說,這個等待者,其實就是祖國母親,此詩是母親對不能回歸的游子的呼喚,也是游子對家國深深的鄉愁。考慮到鄭愁予的年齡和經歷,考慮到和他同時代從大陸去臺詩人所共有的鄉愁情結(余光中就有《鄉愁》《鄉愁四韻》等);也考慮到詩無達詁的原則,這也不失為一種可以接受的理解。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9
解讀鄭愁予的短詩《錯誤》,《教師教學用書》上寫得很實,說“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女子等候歸人的心情變化過程”,又說它“繼承的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只是將這一主題用現代語言表現出來了”。
對此,筆者總是不解,時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鄭愁予為什么還要寫這樣的“閨怨”詩?是否有別的深意乃至隱喻?翻翻相關資料,原來此詩本還有后記,說明寫的是“母親的等待”,不是寫“妻盼夫歸”而是寫“母盼子歸”。似乎有了更實的答案,卻不免有些失落,或許離開文本去求作者的預設,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教學《錯誤》時,總有不少教師讓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造成錯誤的是誰?同學們的討論雖不乏精彩,但局限于字面意義上的理解,總讓人覺得也是一種“美麗的錯誤”:“你”誤把“我”當做歸人,抑或“我”誤以為“你”應該把“我”當做歸人,等等,都是日常生活范疇的理解,似乎不是讀詩,對于這首現代味極濃的藝術詩作作如此習俗化的理解,則更顯得有些可笑!
是否該還有其他多種讀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嘛!于是,自以為得意地揣想,《錯誤》這首詩的主題詞或者關鍵詞不是“錯誤”,而是“等待”。
等待中的容顏或喜或悲,也即似蓮花的或開或落,而“悲”與“落”似乎是等待的.基本狀態,這也是人生的基本狀態,所以第二節續以多種意象渲染之:春風不來,柳絮不飛,青石板不響的江南,與枯藤、老樹、昏鴉的境地何異?身處暮色中的狹窄小街一隅,其孤獨、寂寞與身處荒漠有什么不同?然而,快要窒息的心再孤寂,再無聊,還是會有所期盼,等待著什么,“達達的馬蹄”是信使,本應給人帶來等待的希望,到了眼前卻被告知只是“過客”,希望又一次落空了,明天還會有“達達的馬蹄”嗎?希望中等待,等待中失望,失望后無望地等待,這是人類生存的某種內容?
所以,“你的心在等待”,“你”這個等待者也是心靈的漂泊者,“你”苦苦追隨、深深思慕的卻是始終了無蹤影的,“你”只是一個心靈的流浪者。
而“我”是“過客”,或許是朝著“家”的方向走,但流浪中等待的家在哪兒?流浪的盡頭在哪兒?
“你”和“我”,兩個流浪漢!
“你”“我”都在尋找歸依與希望,卻只能了無希望而又執著地等待著希望——這不是貝克特的荒誕劇《等待戈多》嗎?
《等待戈多》一共兩幕,第一幕與第二幕幾乎一樣:近郊,小道,枯樹,土墩,兩個骯臟的流浪漢,在黃昏時分等待著一位名叫戈多的人,但他們不曉得戈多是什么人,為什么要等待戈多。在等待的過程中,兩個流浪漢無休止地脫靴子,玩帽子,吃蘿卜,搶骨頭,空談閑扯,上吊尋開心,反映的是人生孤獨、無聊。后來,充當戈多信使的一個小孩來說,戈多今天不來了,明天晚上準來,但第二天又重復幾乎相同的故事。
戈多是誰或者說代表了什么,作者自己也說:要是知道就在作品中寫出來了。有人說是上帝,有人說是巴爾扎克筆下的一個人物,有人說是當時的一位自行車賽手,有人說象征著希望。
一九五三年,貝克特因上演荒誕劇《等待戈多》而廣為人知,后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同是一九五三年,自稱他的詩“完全沒有吸取古典詩歌遺產”,實際上深受西方現代派影響的鄭愁予發表了《錯誤》,卻從來沒有被充分地理解過。
《錯誤》是東方版的《等待戈多》,抑或是《等待戈多》的詩化?
以上僅是筆者一廂情愿的揣想,即使錯誤,但愿也是個“美麗的錯誤”罷。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10
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首詩的主題定位在思婦期盼心上人歸來的執著的愛情上。未免太膚淺了。其實詩中的“我”難道不可以理解為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游子嗎?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有一種漂泊的心態,他們在臺灣島僅僅是一個“過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自己的親人團聚。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悵的感情。時至今日,島內的勢力仍費盡心思地阻撓“三通”,妄圖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留給中華民族的將是永遠的悲哀。這個“錯誤”決不會再是美麗的。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錯誤》中有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這是一首期盼大陸與臺灣早日統一的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美麗的故事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以凄美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飄舞,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她聽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態慵懶,云鬢不整,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浪跡天涯的“我”打這里走過,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般綻開了笑顏可“我”未入家門,她失意萬分,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全詩不足百字,而故事情節卻隨著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長的期待,然后是聽到馬蹄聲的驚喜,最后是失望,再后來又是無盡的等待。言已盡而意無窮,可謂余音裊裊,耐人尋味。
美麗的修辭
詩人在詩中充分運用了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塑造了一位楚楚動人、凄婉可人的思婦形象。
“不來”“不飛”與“不響”“不揭”四個否定句間隔兩行兩兩相對,形成一種呼應重復,既使全詩音韻和諧,又使全詩抒情意味變得深婉動人。詩中的“你”有蓮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執著。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開放。盡管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東風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緊掩”,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鬢不整,玉顏漸凋的癡情女子的形象。詩中的比喻句更有妙處:“那等在季節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第一句不僅寫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極為省略地刻畫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后兩句以“城”和“窗扉”喻“心 ”,新穎又形象;兩次用疊詞“小小的”加以修飾,使意境顯得輕倩柔美;將本屬句中的“向晚”“緊掩”這兩個動態詞語倒裝于句末。顯得搖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現了思婦的懷人心理。
美麗的結構
《錯誤》這首詩共9行,96個字,篇幅不長。但所運用的藝術技巧令人贊嘆不已。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明顯可見的縱線是由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上,從而使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途經女子的住所而不進去,才使期盼的`她“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最后兩句本應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詩人在這里又用了一個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不齊,在不協調中煥發出光彩。
美麗的語言
這首詩的另一個動人之處就是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這一說法,粗看似乎矛盾,細品便知其妙。“達達的馬蹄聲”敲響了思婦希望重逢的心靈,因而美麗。但是,這馬蹄聲并不為她的期盼而停駐,“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因此對思婦而言又是個錯誤,它表現出了相思女子的心理變化過程。另外,此詩語言之美還體現在意象之美。詩中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帷”,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體現了詩人的中國性的根本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中說,“鄭愁予是中國的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現代化的”。可謂切中肯綮之論。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 11
《錯誤》篇幅短小,詩人寫起來卻一波三折,讓詩增添了想象的空間,纏一綿之情也不絕如縷。詩中以蓮哈人,切合江南秀女的外貌和內心;利用矛盾修辭法來揭示人物內心,頗有獨到的`韻味,是一首極佳的閨怨詞,也是中國詩歌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說,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于美與情,那么《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 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臺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特征。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于中國人的詩,講著一個永恒、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著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著馬周游江南,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日以繼夜地等待著、盼望著情一人"我"的歸來。然而女子癡癡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一團一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一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終于"我"回來了,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悅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只不過是過路罷了,而不是"歸人"。這"美麗的錯誤"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蕩時代的臺灣人的心態是一——種漂泊,等待著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臺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一團一聚。然而,由于政治緣故,他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的"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著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后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里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 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并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 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格的最根本的所在。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凈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點。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凈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一弄游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鄭愁予的《錯誤》讀后感】相關文章:
錯誤鄭愁予原文01-04
錯誤鄭愁予感悟04-26
鄭愁予《錯誤》原文和解析09-21
鄭愁予錯誤改編成散文07-12
鄭愁予《錯誤》教案(通用10篇)05-16
鄭愁予詩歌原文07-23
《雨說》鄭愁予06-15
《雨說》鄭愁予06-14
鄭愁予《雨說》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