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報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報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書能香我無需花,詩能醉人何須酒?”上學時,成天泡在圖書館里,遨游書海,魂飛天際,在柳絮飄飛的夕陽里等待傳書的鴻雁,在朦朧的燈光下抒寫纏綿的詩句,那美好的一切,隨著腳踏三尺講臺,將一去不復返了。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負擔每每壓迫著我,讓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今年在我們的教學校長于校長的推薦下,讀了《中國教師報》。沒想到,捧在手中,卻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健康人生》,是我喜歡的版塊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閑有道”、“職場心態”等,每當我閱讀完這些文章我工作起來精神勁十足。“班級在線”、“杏壇春曉”、“閱讀”等這些欄目,我也都是很喜歡看的。
在報紙上我認識了河北省涿州實驗中學的校長,王國輝。他積聚“幸福因子”辦學校,讓學校成為師生的家園,不要有太多的復雜、喧囂,名利的東西裹進其中,從做幸福的人開始,一切返璞歸真。他很愛學生,無論刮風下雨,他都陪在學生的身邊。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 )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須抓住學生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導性的文章告訴我,教師必須主動地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以寬容的態度來善待學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長、不是以現在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么嚴重,如果不是出于惡意,就不應該責罰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面對學生的錯誤如果不是因勢利導,而是進行叱罵甚至體罰,是沒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為這樣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嚴重影響學生德身心健康。
在報紙上,我還認識了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黃埔區學科帶頭人,李學文。她提倡“有本有序的詩意語文”。認為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文學素養,生命素養,應該循序漸進,這是“教學有本” 的意義。課程設計的載體是課堂教學,她堅持不斷思考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力求達到“教學有序”的境界。主張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合理有序的推薦給學生。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教材隨時進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書籍能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全貌、時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如《沁園春·雪》等。在學習《竊讀記》的時候,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作者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以及初一將要學習的林海音的作品《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這樣激發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領學生由一篇課文引出整本書來讀,以充實學生的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后,就應該推薦孩子去看法布爾的《昆蟲記》或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人與自然》等等。課內教學只是個引子,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杯清茗,一份報紙,讓煩躁的心慢慢沉淀。感謝《中國教師報》給我帶來了教育的智慧,教學的啟迪,激發我更好地提高,更快地成長。
【教師報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報讀后感12-23
《中國教師報》讀后感07-30
教師報讀后感五篇10-03
中國教師報讀后感02-20
中國教師報讀后感范文09-09
中國教師報讀后感作文09-07
見習音樂教師報告03-19
先進教師報告材料08-09
中國教師報征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