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力》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學習動力》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動力》作者是李洪玉,20xx年6月1日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該書主要介紹了各種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內容摘要:一個人要想學習好,不能離開硬件和軟件,更不能離開電源。本從非智力因素這個角度,論述各種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有力地闡明各種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種類(或結構)、功能及影響其形成與發展的因素(或機制),使讀者首先對各種非智力因素的本質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識;在實踐上,結合各種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激發,提出了具體的、有效的、有根據的培養途徑和措施。
本書共分為二大章,從智力與學習、非智力與學習、動機三大部分進行了闡述。智力因素與學習的關系,不容置疑,本書用了大篇幅,介紹了后兩部分內容,有理論有例子,很有說服力,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一、非智力因素與學習。
上海師范大學燕國材教授的《應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一文發表,引起了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界對非智力因素培養的重視。
非智力因素,又稱非認知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是指智力以外的對學習活動起著起動、導向、維持和強化作用的個性心理。
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往往不會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發展,就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做出較大的貢獻。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張廣厚,在小學、中學讀書時,智力水平并不出眾,他的成功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關。他曾說:“搞數學不需太聰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鉆勁。”達爾文也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索,加上對事業的勤奮。”從心理學上講,感情、意志、興趣、性格、需要、目標、抱負、世界觀等,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貪圖安逸,勢必影響其智力的發展。
作為教師,我們認識到,對學生的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培養同等重要,重視非智力因素,要把關注點放到培養學生的意志力,道德修養,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等,走出傳統認識中的偏差,重新認識培養人的任務和方向。在教育過程中,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應是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智力水平。在未來社會中,培養創造力比培養學生考高分要重要得多。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掘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會期待,學會欣賞他們潛在的價值。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類別。
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內部動機包括,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內部動機因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外部動機又稱外部動機作用,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例如,某些學生為了得到教師或父母的獎勵或避免受到教師或父母的懲罰而努力學習,他們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不在學習任務本身,而是在學習活動之外。
研究表明,內部動機可以促使學生有效地進行學校中的學習活動,具有內部動機的學生渴望獲得有關的知識經驗,具有自主性、自發性。具有外部動機的學生的學習具有誘發性、被動性,他們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較低。
當然,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劃分不是絕對的。由于學習動機是推動人從事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須轉化為個體內在的需要,才能成為學習的推動力。在外部學習動機發生作用時,人的學習活動較多地依賴于責任感、義務感或希望得到獎賞和避免受到懲罰的意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外部學習動機的實質仍然是一種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強調內部學習動機,但也不能忽視外部學習動機的作用。教師一方面應逐漸使外部動機作用轉化成為內部動機作用,另一方面又應利用外部動機作用,使學生已經形成的內部動機作用處于持續的激發狀態。
可見,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激發和培養學習動機的常見策略以下幾種。
1、啟發式教學。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是主動探索者。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要經歷感知教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主要是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等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自主閱讀、感知、理解教材,收集處理信息,獨立思考問題,討論交流,自求自得,對教材內容和教師提出問題不斷質疑問難,內化升華。學生主動閱讀教材的自學方法,積極動腦思考問題的方法,質疑問難的習慣方式,動口討論交流問題的方式,動手總結學習實踐經驗的習慣能力等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自身習得、體驗總結而來,知識信息、知識答案也都是自己主動求得的。
2、控制動機水平。研究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不同而不同。隨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容易完成任務。適度的動機水平,易于維持個人對工作的興趣和警覺,同時減少焦慮對工作的不利影響。
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難度,恰當控制學生學習動機的激起程度。在學習較容易、較簡單的課題時,應盡量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盡量緊張一點;而在學習較復雜、較困難的內容時,則應盡量創造輕松自由的課堂氣氛,在學生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要盡量心平氣和地慢慢引導,以免學生過度緊張和焦慮。
3、給予恰當的評定。美國心理學家佩奇(E.B.Page)曾對74個班的2 000多名學生的作文進行過研究。他把每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分別給予三種作文記分方式。第一組的作文只給甲、乙、丙、丁一類的等級,既無評語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第二組給予特殊評語,即不僅給予等級,而且給評語,但獲得同一等級的作文的評語是一樣的,不同等級的評語不一樣。例如,對甲等成績,評語為“好,堅持下去”;對乙等成績,評語為“良好,繼續前進”等。第三組除評定等級外,還給予順應性評語,即按照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個別矯正。結果表明,三種不同的評語對學生后來的成績有不同的影響。在開學時,學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時,發現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
順應性評語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效果最好;特殊評語雖有激勵作用,但由于未針對學生的個別特點,所以效果不如順應性評語;而無評語的成績則明顯低于前兩者。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發現,評定是必要的,關鍵在于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評定。通過評定等級可以表明學生進步的多少,即評定的分數或等級并非表明個體的能力而是其進步快慢的指標。讓學生明白等級評定的作用,并且教師在評定等級后再加上適當的評語,兩者相結合,就會有較好的結果。
4、維護學習動機。一個專業的老師,是可以有效率、講公平的運用差異化的施教與評價方式,讓每個孩子都擁有逐步建立自信的機會。不同個性、領悟力和興趣的孩子,在不同的領域和科目里學習,本來的基本功能與目的,正是協助不同孩子找出最適合的發展與學習模式,鼓勵他們樂于持續向前走,以馬拉松的跑法漸漸調整步伐。
5、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合作是不同的個體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協同活動,促使某種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結果得以實現的行為和意向。比如,全班同學為了爭當“文明班”而共同努力的行為和意向即是合作的體現。與此相反,競爭則是不同個體為同一個目標展開爭奪,促使某種只有利于自己的結果能夠實現的行為或意向。學生努力學習,想在考試中名列前茅的行為就是競爭行為。合作與競爭兼備,就是要在與別人競爭的過程中改正自己的缺點,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吸取別人的優點,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自我。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走進學生的心里,認識到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重要影響,立足學生的終身學習,激發、維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潛能,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夯實基礎。
【《學習動力》讀后感】相關文章:
家庭教育與孩子學習動力家長學校活動方案01-17
壓力·動力_650字01-27
軍訓生命動力圈總結01-22
成功的動力成功勵志06-25
永恒的動力作文12-16
暑假的動力_800字01-27
微笑的動力作文12-03
信息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讀后感01-24
動力來自信念作文11-24
名人故事:姚明——動力來自目標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