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鄉關何處》有感 《鄉關何處》讀后感1300字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鄉關何處》有感 《鄉關何處》讀后感1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鄉關,鄉關,故鄉卻何時成了一種關卡。卡住的是赤子拳拳的思念,卡住的是游子的縈腸百轉,還有卡住的,是如我一般僅尚存一弦卻也仍然系著故鄉的尷尬。
鄉關何處,鄉關何在?偌大土地即使并未撫養了我,卻也是我誕生之處,這種心靈上的地標如今卻在慢慢褪色,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我想,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之下,大概有一半新生代的故鄉,都是如我一般的吧,像泡在了水桶里的棉紡,無論是濃墨重彩的摩登染料,還是寫意勾勒的自然椽筆,都依然褪色。
曾幾何時,我們聽不到故鄉了?來自姑蘇的吳儂軟語,來自四川的酸爽潑辣,東北的憨猛,臺灣腔千奇百怪的尾音……曾幾何時我們一想到方言就想到搞怪的視頻,曾幾何時在公共場合聽到帶著土味的音腔也要側目審視,我寧愿相信方言所產生的目的就是要與生活方式、過去的記憶有關:幫助我們去認識父輩的生活足跡,了解自己的家族與家鄉的記憶,讓人有根的感覺。所以常常會看到無論是在酒桌上,還是在某一偏僻的小涼亭里,原本素不相識而有距離感的兩人,只要一說起家鄉話,就親切感頓生,甚至是淚眼婆娑。
雖然我不會說老家話,但是我會很驕傲如果我學會了確實屬于故鄉的.方言,確實屬于我的方言。普通話是語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但是每個人的心中都還是要藏上一份語言的小心思。
曾幾何時,我們感受不到故鄉了?在我們想法里,故鄉這個詞就應該等同于一片不大不小的田地,以及一幢兩層樓的小屋。長久待在城市里的我每次回老家總能有新的發現,雖然說習俗就在那里,但是每一次醒來看到九層高的香塔,滿屋子鋪上的竹子,元寶狀的燒紙盆子,或者即使是一沓一沓的冥幣也能讓我感到一天份的新奇。傳統節日我還是在過,不過也僅限于在QQ或者微信上和同學發一句祝福了,生活軌跡不會有半天的偏離;而今能想到的,真真切切能感受到故鄉的節日就是新年了。然而新年也只是快樂的日子,年輕的一代大抵都不諳習俗了,唯獨從老人家口中或者是萬能的網絡,才能了解原來端午不止有粽子,元宵不止是湯圓。
曾幾何時,故鄉已經無法系住我們了?城市化迅猛發展,已經實現了向全國無死角的輻射。有時候揣摩專業書上的用詞,“輻射”到底是用的很貼切,無限的放大并且暴露了農村的土氣,病變的人們把獨屬于鄉間的悠閑懶散拔除一凈。故鄉,雞鴨牛羊還是抵不上城市的櫥窗,從祖先的由衷熱愛到小小幾頁戶口本維系著的故鄉感情,如今已全面出現潰散。《了不起的匠人》還在試圖把族譜推向公眾的視野,但是膠泥刻字的的族譜師以年為單位做出的努力,東野圭吾用一個片段就可以打破。
鄉關何處?鄉關無處,故鄉而今已是心底淡淡的歡喜,而不是過去“徽商”“晉商”般的地域榮耀了。
但是,如果有人,即使是暗中悄言,說了一句我故鄉的不是,平日里從未存在的鄉愁就涌上來了。于是一套枷鎖就重若泰山的拷住了我們。真如熊培云所言:“故鄉是雙重枷鎖,它既是一個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個走不出的地方。”
于我而言,回不去是融不入,格格如外人;走不出卻是終情系于此,這是烙印,是磨滅不去的。于赤子而言,回不去的是故鄉的淪陷,時代在變,故鄉也在變,故鄉開始變得不再是故鄉;而走不出的是故鄉的囚徒,唯有對故鄉時刻掛念。
新時代的我畢竟不在少數,而所有的我要做的就是把觀念從“我心在處即故鄉”轉變到“我身在處即故鄉”,所謂以己鄉為彼鄉,大抵如此。
我不知道,更無思緒,自己身后的一罐灰或者是一捧土是否執著的仍要回到故鄉。我雖然不屑如古文中所言,也不太理解“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但是輪到自己還是要“惶惶惑惑”地考慮一番,即使我還年輕。這已經不僅僅是把我和故鄉拷在一起,更是一種個人所追求的意境:無論如何這里是我的起點,那么他就將成為我的終點所在。
【讀《鄉關何處》有感 《鄉關何處》讀后感1300字】相關文章:
文化何處作文07-25
人生何處不精彩12-25
情在何處散文10-06
流年知何處散文10-03
舟車何處不通津散文02-16
何處染塵埃_650字01-26
楊貴妃改葬所在何處10-17
腿抽筋應該如何處理08-06
眼,歸往何處_750字01-21
花在何處不清香哲理故事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