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1
(一)
今天,我看了魯迅先生寫的《阿Q正傳》,他筆下所描述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的墮落的中國人民的典型。
《阿Q正傳》主要寫了一個叫阿Q的流浪農民,他身受剝削和壓迫,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阿Q沒有家,只能住在土谷祠里,每天只能給人家做短工。
我有時候很可憐阿Q,因為他總是受人欺凌,而有時又很討厭他,因為他很不爭氣。對阿Q滿足于現狀,魯迅先生在文中的字里行間都體現了他對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每次被人打了之后,就幻想是“老子被兒子打了”,斗不過假洋鬼子時他就把氣全都撒在了小尼姑身上,或挑釁比他更弱小的小D;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即人們所說的“阿Q精神”。
說到“精神勝利法”,其實我也不該去嘲笑阿Q,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例如有一次在學校,我跟一個六年級的學生因為打籃球爭地盤而吵了幾句,就開始打了起來,打得不可開交,你一拳,我一腳,可兇了!突然,那個人使勁推了我一把,我的腳沒站穩,重重地倒在了地上,大哭了起來。隨后,那個人便溜之大吉了。我一邊擦眼淚一邊心里想:“哼!太可惡了!不就是年級比我高,力氣比我大嗎,還比我矮大半截呢!說不定年齡還比我小,弟弟打哥哥,不成體統!”現在想來,也覺得自己很可笑!
這篇《阿Q正傳》就是魯迅先生為解剖中國人的國民精神而做出的努力,反映了當時舊社會環境下一些中國人的病態?杀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個病根依然未除。
(二)
《阿q正傳》看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卑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為城里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自己像阿q,拿阿q的行為去對號入座。也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一位政府內的干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里------”心中如是想著,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吧的癮君子,以頹廢為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于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2
魯迅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大概是我自己頭腦特別笨的緣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樣,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現實意義來,并讓它創造出價值,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其實就是他自己的財富),同時也宣傳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魯迅,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的建設壘了n塊磚,加了m片瓦。我實在是非常佩服這些高明人士的頭腦和眼光的。
也許是因為我曾經讀了幾本古書,中了舊思想的毒,思想比較保守,屬于呆子一類,故從來只知道有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為鬼神立廟(如文昌廟、藥王廟等),而從不知竟會有人為阿Q這樣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狀更無豐功偉績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槍斃示眾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廟的。然而,在我國的靈秀山水地紹興,卻有一家“土谷祠”專門為阿Q建立起來了。土谷祠是魯迅小說里阿Q住過的地方,是在未莊的。它何以會出現在紹興,我不得而知,也許這是分店或者連鎖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聞了,沒聽說過哪里還有一家土谷祠,這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也許未莊就是紹興,紹興就是未莊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沒有考證過。究竟土谷祠為什么會開在紹興,那就只好等淵博的學者們來考證考證了。總之,現在紹興就是有這樣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沒去過,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當地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而,我們精明的商家,好像還沒這么博愛,眷顧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為他不是圣人,他們為阿Q立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為這是阿Q曾經“下榻”的地方。就這問題我想來想去,最后總算想通了:所謂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現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錢爺爺、孔方兄,亦即財神爺。試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廟祝,不就是在這萬能之神的保佑之下獲得建屋買房的土地和吃飽肚子的稻谷嗎?至于阿Q和魯迅,只不過是財神爺香案上的香爐罷了,就專門等待那些熱愛魯迅、熱愛文化、熱愛旅游的'“香客”們前來上一炷香。想通了這些,我就更是對那些老板和廟祝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們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給當地帶來了土谷,而且讓“香客”們獲得了無價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們禮拜禱告完畢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樣。他們建立了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為圣人矣!
上面說了這么多,仿佛都是從“耳聽為虛”的東西上引發的。紹興土谷祠的情況,我只是從那些寫得繪聲繪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紹和游人的敘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過,看什么時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卻是“眼見為實”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們先前——比你闊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或者是“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闊,他的兒子(不知道他有沒有兒子)會不會更闊,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現狀很糟,這從小說中就能看出來,不用多說。阿Q的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說里看過,仿佛在現實的世界里也能經?吹、聽到過。也許是人們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發揚了阿Q的精神吧。有時候,我很覺得咱們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很像阿Q對未莊人的態度,很落實了他名言里的精神。每當我們提起——尤其是在外國人面前提起——我們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他們所創造
【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范文08-06
魯迅阿Q正傳的讀后感范文08-24
魯迅阿q正傳個人讀后感07-06
初二《阿Q正傳》筆記范文01-14
魯迅的《阿Q正傳》的讀后感10-02
魯迅《阿Q正傳》讀書筆記10-14
魯迅先生《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10-30
初一《阿Q正傳》讀書筆記01-14
讀魯迅先生《阿Q正傳》有感650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