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誕行為學》讀后感(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怪誕行為學》讀后感(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1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煉,但是只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里用不上。這是為什么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為什么……”這是《怪誕行為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拋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為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為,并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么”。比如作者對于頭痛時吃什么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并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為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窗口,為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于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后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盡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2
人總是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的不理性買單。
有時候我們想買一件商品,發現有三種不同的價位可供我們選擇,一種低檔位的,一種中檔位的,另外一種非常高檔位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選擇中檔位的。
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們選擇中檔位的,高檔位的只是用來誘惑我們的。
精致的餐具、優美的環境會讓我們覺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會讓我們覺得更加美麗自信;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聰明可愛的;如果我們預先聽到過對一件事物的評論,我們就會在面對它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預期,也叫錨定。
作者丹·瑞斯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這樣,在經濟行為中也是這樣。
我們愿意為了10美元的東西能省5美元而花費精力,但不愿意為1000美元的東西省5美元而費勁;
大多數的人都有拖沓的惡習,給他一個底線,或者外部的`聲音作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幸福感并不是和自己的薪資有關,而是和周圍人的薪資有關。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就要改變自己的比較系統,不要攀比;
在不涉及金錢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作弊;也許你不會拿辦公室里的一角錢,但你覺得拿一支鉛筆是沒有影響的。
讀這本書讓我對自身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的認識。恨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都會陷入自己的錨定范圍內,容易被困在問題里,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好好思考這件事情,是什么影響了我們對它的判斷,我們應該怎樣做取舍,應該以什么為重心,我們的目的、目標是什么,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有什么是可以被砍掉的
我想,人就是這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在明晰的規劃中,找準自己的目標,拒絕拖延,拒絕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擾選擇,一次次反省和復盤自己的錯誤,從而能夠找到正確的路堅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標!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3
一、讀此書的初衷
我能去閱讀《怪誕行為學》這本書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讀一些關于理財方面的書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務的時候,我隨便拿同事的手機搗鼓了一下,發現他手機里面有一些關于理財方面的書籍,首頁大約有六七本電子書,我看了看,感覺我對于每本書都挺有興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順序下來,有時間的話,就將沒看過的書都看一遍,第二本書剛好是我沒看過的,這本書就是《怪誕行為學》。抱著隨便看看的心態瀏覽的下這本書,它的引言就將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闡述的一些問題讓我感覺到很親切而又很陌生。親切的是,里面所說的問題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這些日常生活中現象里面存在著哪些問題。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闡釋日常行為里面所攜帶的某些問題。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讓我用了幾個小時的時間將這本電子書給啃完了,不能說完全消化,但是對于我們所經常面臨的種種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知。
二、本書的大致內容
本書分為十三個章節來講述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引言部分解釋分析了為什么作者會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未曾察覺到的一些非理性行為,他之所以會去發現并且研究這些問題,是因為在他18歲的時候,由于鎂光燈的爆炸,使他大面積燒傷,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醫院里,渾身上下全是繃帶,由于這樣特殊的情況,讓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讓他感覺好像與世隔絕一樣,也就是在這時,他像旁觀者一樣,開始觀察曾經構成自己日常活動的各種行為,并且開始反思各種不同行為的目的,這些行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圍的人。
本書的每個章節的開頭都是由幾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組成的,作者為了驗證論述的準確性,都對各個論述加上了實驗的驗證,繼而再解釋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或者是告誡我們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發生這件事情的發生。
三、讀完書之后的'收獲
讀完這本書,我收獲頗多,現在就將這些收獲歸納為十個小點,與大家進行分享。
1、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后來的許多決定。所謂的錨就是我們對于某種類型商品的心里認定的價格。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有這些行為的時候,我們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為開始,它是怎么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么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里。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2、當我們遇到某些免費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免費所蒙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如果把它們購買回去,它們會不會成為我們不用的堆積品?我們當時購買它們只是因為它們免費或者是購買它們的時候有免費的贈品?當博物館或者什么景點或者什么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為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因為往往免費的東西總是有一大群人在那邊等候,我們也跟隨他們這么做是不是沒有什么損失?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等候的過程當中浪費了時間,浪費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機會。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會規范和市場規范是魚和熊掌,如果確定使用哪種規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為隨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魚沒了,熊掌也沒了,導致兩者都無法產生有效的約束力。但是社會規范會比市場規范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而且更加持久。禮物和現金相比,禮物給人帶來的感動是遠遠高于現金給人帶來的感動,而且人們對于禮物的感動時間往往持續更加長。
4、通過設定計劃和完成期限擺脫自己的拖沓習慣,用各種辦法給自己時間思考某些高額消費的必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清楚的意識到儲蓄的重要性,并通過某種方法讓自己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
5、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余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卻忘記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實選擇一個選項然后一心往這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邊猶豫不決要選擇哪個,確定了就堅持住,因為無論做哪種選擇,那些相對來說的細小差別總還會存在。在選擇間糾結浪費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在確定的選擇上做更多的事情。
6、預期還可以形成成見。成見,說到底是人們希望用來預測體驗,是人們對信息進行分類的一種方式。大腦不能在每一種新環境下僅憑片段就開動,它必須建立在從前收到過的信息基礎上。由于這一原因,成見并不是從本質上就是有害的。它為我們不斷地理解周圍復雜的環境提供了捷徑。但是,因為成見給我們提供了對某一群體成員特定的預期,它也可能對我們的認識與行為有不利的影響。
7、信念和預期影響人們對于視覺、味覺和其他感官現象的認識與解析,還會看到人們的預期能夠改變他們的主觀甚至客觀體驗從而對他們施加影響,有時候這種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我們總是會感覺貴的東西的效果一定會比便宜的東西效果好,僅僅看到醫生對某一治療方案或手術表現出的熱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經治療就產生某種有益的效果,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現;經過重復的體驗,人們體內就建立起一種期望。
8、當我們處在某種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道德標準發生對立,我們容易向現實“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從而變得不誠實——這是我們能保持清醒,至少認識到這種可能。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就可以防范于未然,盡力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
9、離現金一步之遙的作弊最容易發生。
10、為了自己不受別人的影響,可以在點餐的時候先想好自己要點的東西,然后寫下來,或者是在服務員一過來的時候就馬上點餐,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會因為想要突出自己的個性而讓自己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通過這種做法可以讓自己根據自己真實的心意點餐,讓自己吃得愉快并且消費也愉快。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4
生命中我們常有莫名其妙的舉動,你真的會失控?一時沖動就是沒有道理可言?錯!所有的現象,背后都有經濟的力量供求關系的謬論:或許起初的時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錢,甚至根本不在人們的視線范圍呢?但就是有的人,會在起初他進入市場的時候,捧高他們的價值,并標上難以置信的天價,漸漸地,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珍珠確實是個好東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錢嗎?還不一定。
人們為某個東西定位的時候,總是愿意以錨作為標準,何為錨呢?就是初始的一個標準,例如:早期的店鋪里散發著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質量要優于鄧肯甜甜圈店的)。他們銷售別致的法式咖啡壓榨機。櫥窗里擺放著各式誘人的點心——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餅干、紅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鄧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還有各種名稱高貴華麗的飲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瑪奇朵、星冰樂等等。換言之,星巴克不遺余力打造這一切,來營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這種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讓我們不再用鄧肯甜甜圈店的價格作為錨來定位,與此相反,我們會敞開思想接受星巴克為我們準備的新錨。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銷及優惠的情況下,我們為什么愿意用高價去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首先頭腦的潛意識里,認為這種情況下,自己是受益的,盡管目前不需要,或許將來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虧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幣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會規范的成本
一個人愿意免費做義工,給補貼卻不愿意做了,或許錢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一旦社會規范與市場規范發生碰撞,社會規范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范很難重建。一旦這朵盛開的玫瑰從枝頭落下——一旦社會規范被市場規范打敗——它很難發揮任何效力。
或許我們認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內心的世界,我們無法去定位,無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為何產生的?與其說怪誕,但不如說人類行為是一項了不起的事業,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揭開我們日常生活中許多不解之謎。《怪誕行為學》是一本行為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于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于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更多的金錢。人們對于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為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系。也許當初的預期并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后,由于周圍人群的收入較高,人們對于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為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為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群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系”的失靈。至于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占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并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范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范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范,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范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更多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于該類情況。人們由于情緒上的沖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后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于考察非理性行為(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為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后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還是在于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為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為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為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5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里或附近的什么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為什么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為學》后,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系完全成為市場規范下的產物時,社會規范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系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里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系在市場規范下,那么員工每周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范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托”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范下,雇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范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制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雇員建立社會規范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范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范的“化身”,它的終身雇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為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范和社會規范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為什么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為什么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為什么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為什么我們白干活高興,干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為什么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為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為,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為“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并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沖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為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于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后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么,影響人們決策背后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復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為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為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更多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于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后,你會對人類的行為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6
利用周末的時間,終于將《怪誕行為學》讀完了。《怪誕行為學》是通過講述日常中最常見的行為,來闡述我們的非理性行為。在傳統經濟學中,其基礎假設條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過《怪誕行為學》的嚴密論證與闡述,此論點是不足以成立的,因為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的生物。
先說說看《怪誕行為學》的一點感受。此書中運用了大量對比試驗,以試驗結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在國內的圖書上是比較少見的(目前可能比較多的是數據)。對比試驗,我想不單單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種以此可以借鑒到實際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為我們除了既定的經驗可以參考(實際上隨著環境的變換,其真實的參考意義到底多大還有待商榷),可以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來檢驗我們的想法。如果你的試驗設計的巧妙,并且經受住了考驗,那么在推廣開來,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種途徑。
因為書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今天晚上重點根據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第一:約會的竅門。人們的平均行為都具有相對的特質,也就是說人們都愿意結合當時的環境、場合、以及可供選擇的參照物來做出對比。那么,如果你想在一個環境中,脫穎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看起來沒有你帥氣、沒有你漂亮,與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對象陪同。這聽起來對那個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們會根據這樣的情況來做出判斷。所以,要想約會成功,選好伙伴很重要。既然已經知道了這條規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則會引起你的伙伴的憤怒。
第二:有魅力僅存在特定的環境中。當我們在生活中,總會對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現這樣情況的前提,就是存在于特定的環境中。隨著環境的變化,你的興趣點也會轉移。這條規律告訴我們,如果你在一個區域內,或者時間內,要去選擇那些與你具有共同特質的人,而這些人與你在這個環境內都有一些不適應,這樣彼此才會產生吸引力。當然,不論是你對別人感興趣,還是別人對你感興趣,隨著時間和環境出現了變化,如果魅力減少了,也是正常的現象。沒有必要為此而糾結。
第三:輪流做東比AA制更能促進感情。在這里,社會科學家有個理論,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說賺錢都不容易,付錢時都有一種非快感,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隨付款金額增加而相對下降。這點給我們的提示是,如果輪流做東,那么對于付款人來說,“付款痛苦”隨著付款金額增加而下降,同時還會留下好客的名聲。而同時參與的人,會因為獲得了免費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實套用老祖先的話說,就是禮尚往來。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更快樂,感情才會更深厚。
第四:禮品是最佳的友情潤滑劑。在這里,作者闡述了兩個概念,就是社會規范與經濟規范。社會規范更傾向于道德、感情等非金錢因素,經濟規范則強調的是投入產出的金錢關系。可以想象,社會關系中,如果過多的金錢交易,就變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禮品,可以作為友情的潤滑劑,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間的社會規范程度。同時,禮品在用在員工激勵上,要比金錢更能激發員工的忠誠度和勤奮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的朋友們,也許我要開始為你們準備自己用心挑選的禮品啦。
第五:如何解決你的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產生電子郵件癮與短信癮的主要原因,是由可變強化式(什么時候獲得獎勵或信息是不確定的)因素引起的。在這里先說明一下,固定強化式,就是你通過固定的行為可以獲得固定的獎勵;可變強化式,是什么時候獲得激勵是不確定的。我們對于電子郵件和短信成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們期望電子郵件和短信,會給我們帶來可變強化式的激勵。那么,要想讓自己擺脫這樣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動收發郵件的功能,同時將自己的郵件聯系人進行分類處理。這樣可以對我們的電子世界生活有所改變。
第六:錯誤的生活決策是影響我們生命的“頭號”殺手。書中作者列舉了自己生病期間的一些思考和解決對策,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發展,真正影響我們生命的,是我們對生活決策方式的改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去做?書中的建議是將有益的和不益的結合起來。以自身舉例來說:出去見客戶是有益的,不愛鍛煉身體是無益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對于一些可以步行或者騎車去見的客戶,就絕不坐車。如此,不就是兩相結合嗎?
第七:人們總是對自己擁有的過于高估。此點其實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我們對自己的決策都認為是完美的,我們認為自己的產品是完美的,商家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其實這里更主要的是要引導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才會促成最終的合作。適度降低一點自己的期望,有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條是根據書中的要點進行的一個總結。其實真正讀此書,讓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這樣思考方式,第一從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情入手,卻發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第二以大量實例為依據,并且能設計出合理的行為試驗,這種以實證論觀點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運用。
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怪誕行為學》名句摘抄11-11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04-28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精選10篇)08-18
《怪誕行為學》讀后感5篇09-04
組織行為學試題及答案08-19
組織行為學小論文01-25
組織行為學心得體會09-13
組織行為學課程學習心得05-02
組織行為學學習心得體會08-10
組織行為學學習心得體會范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