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譯讀后感范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通譯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通譯讀后感1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通過它,我對《論語》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里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里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為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局促經常憂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后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為“圣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么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么的偉大!《論語》中有這么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為“圣人”也不為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為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凈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通譯讀后感2
《論語通譯》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這本書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了孔子的文化精髓所在。《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思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人深省。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看出他的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的方法。《論語》中關于學習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關于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孔子贊揚的顏淵就有這種發憤好學的樂觀精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同時,他還認為追求學問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敢于知難而進,“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針對冉求在學習問題上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的思想,孔子認為所謂能力不夠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來,你現在以能力不夠劃地自限,實際上是沒有堅持到底的緣故。在這里孔子勉勵冉求要知難而進,只有這樣才能得道。事實上孔子自己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
二、關于學習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另外,孔子還非常重視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對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三、關于學習的內容。
孔子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于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孔子在重視博學的同時,也強調學習要抓根本的東西,孔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又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里孔子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說明自己的“多學”是相對的,在多學的基礎上,我是用一個道理來貫穿自己的學說的,這個道理就是學習的根本,學習重在抓住根本。這里孔子間接地說明了博與精的關系,值得借鑒。
四、關于學習的目的。
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也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在于“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知識。在孔子看來,學習的目的也在于對道義、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孔夫子說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
論語通譯讀后感3
《論語》是孔子死后,弟子們把他平日的言行記錄收集起來,整理編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論,也有弟子們的自相問答,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我作為一名教師,在仔細讀了《論語通譯》后,覺得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孔子從他的政治、哲學和教育心理學觀點出發,認為德育的主要內容是仁和禮。所以他主張“為政以德”,這反映了當時人的價值的提高和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特征。因此,孔子的思想是適應時代潮流的,具有進步意義的,他的目的在于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孔子思想中對教育具有啟示意義的許多智慧精華,都還值得我們這些兩千多年后的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一、有教無類。孔子在幾千年前就說過:君子授學,有教無類。換成我們今天時髦的說法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說教育是不應該分對象的,不分老幼、不分貧富貴賤、不分聰明愚笨、不分善良罪惡,每個人都應該受到教育,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什么人都教,這就是一個全民終身免費教育的概念。為什么要搞有教無類,是因為有教無類有好處。孔子搞有教無類的目的就是盡量多的培養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就體現了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而由什么人來搞有教無類?孔子說了,是君子,君子也就是有道德有智慧有修養的人。由此可見,孔子自認自己是君子,也鼓勵別人都來做君子,都來搞有教無類;同時這也有教師素質要求方面的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提高自己在道德思想和教學業務方面的素養。對此孔子提出了辦法: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不斷的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說虛心的向所有的人學習。通過這兩個辦法,老師的水平就不斷提高,就不會誤人子弟,至少不會一直誤人子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通過《論語》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提倡“仁者愛人”,所以他對所有的學生包括那些出身貧苦的學生都不歧視,確實做到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孔子認為“后生可畏,湯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當仁,不讓于師”,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寬大的懷抱,同時也是對學生的尊重和鼓勵。正因為孔子與他的弟子們之間有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孔子的教學態度是非常謙和民主的,經常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呼喚民主的社會里,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平等的重要性,教學民主化也同樣得到提倡。教師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熱情引導學生,肯定學生的正確方面,不輕易給學生傷害性或壓抑性批評,使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保持愉快的心境,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發奮學習。
三、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國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對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說明:子路問:“聽說人有困難,可以馬上伸出援手嗎?”子曰:“有父兄在的話,應先與他們商量該怎么做?”冉有問同樣的問題,子曰:“好啊,馬上去做。”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么呢?孔子開導說: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一個教師,必須掌握學生在學習上常犯的四種表現,即廣泛而不精、知識面過窄、把學習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難情緒。只有了解學生的特點,才能給予幫助、補救。就是說,學生的學習心理差異性,決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今天我們實施素質教育,就應該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而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培養的目的。
在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論語》里處處輝映著中國早期教育心理學的思想火花,民主的色彩、睿智的目光、平等的問答;這種如師如友的互動教育方式,不正是我們當今的素質教育所努力追求的嗎。
【論語通譯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有關《論語》的讀后感范文03-15
《論語》 讀后感04-16
論語導讀讀后感04-18
《論語》 讀后感15篇04-16
《論語》讀后感-1500字01-07
論語讀后感(集錦15篇)04-10
論語的讀后感(15篇)04-15
論語讀后感通用15篇04-06
論語讀后感精彩作文推薦06-06
論語演講稿范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