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讀后感7篇
好的家庭教育書籍是學習家庭教育理念,學會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庭教育的讀后感》書籍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1
讀完這三期《家庭教育》對我的感受頗深。尤其讀完這篇《溺愛》滋生了《啃老族》這篇文章,使我聯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聯想到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教育觀念。每個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優秀,掌握更多的知識,去更高的學府深造來適應這個日趨發展的社會。所以一些家長在這一方面做的比較偏激,以為自己的孩子只要學習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幫助孩子打點一切,養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
不懂得體諒大人的艱辛以自己為中心。認為這樣做理所當然,日久天長滋養了孩子的惰性和對家長的過分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
當今社會還存在一種現象。有些孩子在學習上只要有成績,家長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其他方面也順理成章同樣優秀,而忽略了對孩子適應社會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到社會后很難適應難以獨立生活。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2
今天讀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長要學會與孩子一起學習》,里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
其中有一條說到:家長要學會寬容,敢于放棄“完美”。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思想驅動下,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這種完美主義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過程中,難免對不同層次的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孩子得到的只是父母的嘮叨、不滿、抱怨、指責,長期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斷的遭到打擊,從而產生了厭煩感。
聰明的家長都是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密切與孩子接觸,從深切智慧的愛出發,用“賞識”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熱情贊美代替諷刺、挖苦,寬容孩子的缺點和過失,認為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都是與生俱來、與生相伴的。于是,家長就會發現和挖掘孩子的優點,用有點去點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點燃孩子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3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內容非常有感觸,寫下來分享一下。
這段內容主要講了五個問號教孩子養成規劃習慣。我家的哲凡同學時間觀念不強,做什么都很慢條斯理的,看了以后覺得非常適合他做作業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規劃時間。一問是假期有什么計劃?二問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問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時間,你覺得夠嗎?四問是那你制定時間表吧,怎樣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問是如果沒有完成,你覺得需要多久時間彌補?
從以上可以看出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規劃態度方面依照這樣一個規律:詢問并引導計劃——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監督檢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計劃落實的基礎上,下次適當的延長時間,逐步鍛煉孩子的規劃能力,不嘮叨只問了五個問題,這位家長就讓孩子養成了規劃的好習慣。
通過學習覺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會繼續學習的。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4
讀了這本書,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們都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操心。當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中能夠一帆風順。健康快樂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優秀,我的女兒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罵、冷嘲熱諷。有的時候,我們利用母親的權利情不自禁的就把這些都用上了。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覺得我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應該放在一邊,徹底的改變一下了,這樣的方式達不到想要的預期效果。僅此而已,我不會再用這樣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殘酷的、是違背人性。因此,我們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難重重,讓他玩了,學習不進步,不讓玩,還在臉上燦爛花朵般的笑容沒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時快樂無憂無慮的。所以沒怎么在學習方面管他。結果在一年級的時候就落后,玩與不讓玩做到適度真的很難。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會很生氣,有的時候孩子進步了,也感覺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種快樂。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真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快樂。一種美好的享受。希望我們都在快樂中教育孩子,為了孩子父母都樂此不疲。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5
讀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篇叫做“求學的懸梁歲月”的文章,感觸很深。說的是前世界乒壇冠軍鄧亞萍苦心求學直至讀到劍橋博士的艱辛歷程。身材矮小的鄧亞萍剛開始喜歡上打乒乓球時,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她的父親堅持對他說,你很優秀,真的,后來靠吃方便面矜持集訓的她最終靠堅韌的毅力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同樣,退役的她在只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情況下靠著頑強的毅力在清華大學讀完了英語本科專業,后又到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后來就讀英國劍橋讀博士,從對英語一竅不通,到與外國教授用英語熟練交流,從開始的迷茫到后來的挑戰,每一步都是那么艱難。
鄧亞萍學業上的成功于打乒乓球的輝煌,其實并非得益于她先天具備多大的天賦。恰想反,在條件對她很不利的情況下,靠內心那對強大的翅膀——毅力去支撐,靠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人生道路上為自己和他人樹立了一座座豐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生有涯,知識無涯,不懈追求,走出人生理想之路。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6
讀一本好書,就好像和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交流。這句話是我從讀《家庭教育》這本書中感悟到的。
《家庭教育》這本書一共分十三章:兒童的心理,學習的性質,普通教導法,衛生上的習慣,游戲與玩物,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小孩子為什么怕,為什么哭的,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小孩子怎樣學習待人接物的,我們應當怎樣責罰小孩子的,怎樣可以使小孩子的經驗格外充分些,為兒童造良好的環境這十三方面的內容。讀完后,我深深地為我以前不會當媽媽而慚愧,好在孩子還小,我還可以改之。其中書中讓我久久不能從腦海中忘記的一個詞就是“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一個詞語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以自己的行動來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可我們家長很多時候是用嘴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行動。書上有一段話這樣說:兒童在沒有進入學校之前,一天到晚最親近的人當然是父母,父母的言語動作,最是兒童所習所聞的。就是進了學校之后,放學回家,還是和父母在一起,如果父母的知識習慣好,兒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學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所以做父母的教養子女第一條原則就是“以身作則”。父母如對人禮貌,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是一個悲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悲觀的。
父母是一個樂觀的人,看事物都用樂觀的眼光去看,那孩子的態度也一定是樂觀的。兒童是容易受暗示的。現在我自己的孩子已經讀六年級了,學習的任務越來越重,學習成績也擺上了第一位,做父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呢?顧名思義還是以身作則。我要求自己做到。
1、多看書,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聊書中的內容,聊書中人物性格,聊看過這本書后你有什么想法,聊書中的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2、不和老公吵架,盡量一家三口人一起外出活動,讓家庭氣氛和諧。
3、良好的做息時間,早睡早起。
4、努力學習廚藝,盡量滿足孩子的食欲要求。我這樣做了的以后的時間里,我們的變化是,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不是在口水的戰爭中進行的,媽媽提出的要求,孩子也會樂于去完成,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
以前,我只要一發現孩子有問題,心里就著毛。現在,我也能沉住氣,不會總生悶氣了。多虧了這本書,它時時提醒自己,先要求自己,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有內涵的媽媽形象。前進的路上是曲折的,相信我們的明天是美好的。為了我的孩子,我要加油!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7
“小孩子實在難養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難養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難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而父母面對“生來好動”的小孩子往往也很頭疼。《家庭教育》這本書中,陳先生提供了諸多養育孩子的方法,這些方法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讀完這本書以后,小孩子可以多發些笑聲,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煩惱了。書中多用了一鳴的.例子,讀來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這本書既是兒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書中對于怎樣教育小孩講述的詳細入微,淋漓盡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處事,都清楚地指導,家長應該怎樣去做。
閱讀過程中,我們與作者體會著各種育兒的心得,感悟為人父母的苦與樂。“怎樣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門需要用熱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積起來的學問。家庭教育素為我國所重。陳老先生在書中寫道:“做父母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這樁事情忽略了,太把這樁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養的很好,有養蜂的學識技能。也可以把蠶養的很好,有過硬的養蠶技能。甚至養牛,養馬,養羊,養魚,養鳥都可以總結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獨養育自己的兒女反而不如養雞,養貓,養狗來的用心,看得重要。這種情形在我國現階段,仍然司空見慣,非常普遍。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家庭教育》這本書人更加值得學習,值得深思并用于實踐當中去。
書中有兩大塊內容所占篇幅較大。一是衛生上的習慣,二是游戲。陳老先生用了兩個章節共25條原則,詳細提供了關于小孩子衛生習慣的養成,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他對小孩的身體健康的重視,即使放到現在,“體”也是放在首位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強健的身體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體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終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無窮的痛苦。衛生的習慣與身體的健全是有密切關系的。有許多做父母的對于種種衛生的習慣不但沒有顧到,還有許多誤會。所以在這本書中陳老先生也詳細的把主要的習慣一一列舉出來,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許多無謂的誤會。
比如陳先生列舉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歲大,還給他喂飯,穿衣服,收拾東西等狀況,提出父母包辦代替,其弊端有三“1、剝奪孩子肌肉發展的機會,2、養成孩子懶惰性格,3、養成孩子不識時務,不知勞苦的性格。”同時也指導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小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最好用誘導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舉了一鳴在兩歲兩個月時,早晨穿衣服,他的母親就給他一本圖畫書看,或者一同唱歌講講故事,這樣就可以讓他忘記穿衣服這一回事,安安穩穩的,讓他母親穿衣。
而不是像另外一個孩子的父母強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罵孩子。因為陳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歡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應當誘導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誘”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認為,穿衣服是一件開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塊詳述了孩子的游戲,我們都知道游戲是幼兒園最基本的課程形式,同樣在家庭教育中,游戲也相當重要。陳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戲的條件:有適合的伴侶,有游戲的機會,有舒適的衣服,同時也教育孩子學會收拾玩具,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作為父母也要提供適合的游戲玩具,要注意衛生安全。他認為做父母親的,不要以愛子女之心太切,而對于玩物之優劣毫不加考慮。
凡小孩子看見喜歡的就買給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壞的,好的玩物固能激發思想,啟迪知識,強健身體,培養美感,但壞的玩物是要發生危險而束縛思想的。所以做父母親的購買文物的時候應該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陳先生認為游戲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戲。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動的。倘若沒有適當的東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鬧哭鬧的,做父母的也會很心痛,心煩。那父母就可以讓小孩子自己獨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畫圖、看圖、剪紙、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別喜歡玩。一方面可以獲得很好的經驗,一方面也不至于纏繞別人,于小孩子于父母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且讀且思,且思且悟。陳老先生對兒童的喜愛,對兒童教育事業的熱愛,對中國兒童發展的期盼,感動著我,震撼著我。在這種熱愛與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愛子女的家長。所以這本書也希望家長們能夠好好的看一看,仔細閱讀。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家庭教育》讀后感04-08
家庭教育讀后感03-17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03-17
《家庭教育》讀后感05-13
《家庭教育》讀后感06-09
家庭教育讀后感06-15
聚焦家庭教育的讀后感12-12
家庭教育小報讀后感03-17
家庭教育的讀后感范文03-09
《聚焦家庭教育》讀后感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