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蟬的讀后感(精選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蟬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蟬的讀后感 篇1
《蟬》這篇文章,讓我深有感觸,給了我很多啟發。
在人們心中,蟬是一種令人非常討厭的動物,每當夏季來臨,你總能在大樹底下聽到它們的叫聲,一只“知了——知了——”地叫著,好像永遠都不會累,沒有盡頭地叫著。以前,我對禪的印象并不是非常好,因為在夏日炎炎,汗流浹背的時候,卻一直叫個不停,我討厭這種嘈雜的聲音,總之蟬讓我的感覺就是吵和煩。
看了《蟬》這篇文章后,我對禪的看法轉變了,它讓我敬佩。長這么大,看完了這篇文章之后,我才知道:一只蟬的生成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多則17個春秋,然而它們經過十七年的醞釀,卻只能在這美麗的世界待一個短暫的夏天。等到秋風來臨之時,它那么脆落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就再也找不到它們獨一無二的影子了。它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它們并沒有浪費這個夏天,在茂密的樹上盡情地敞開洪亮的歌喉,唱著一首又一首動聽的歌曲——生命之歌。
蟬的生命如此短暫,可它每一時,每一刻都在好好的活著,盡情地展示著自己的才藝,卻沒有一絲抱怨生命的短暫。
蟬的讀后感 篇2
這首托物寓意的小詩,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征。“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這里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清施補華《峴傭說詩》云:“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這三首詩都是唐代托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于比興寄托,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蟬的讀后感 篇3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誰說不是呢?每當我寫作業時,窗外的蟬就開始知了,知了的叫個不停,使人聽了心里很煩躁。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只病蟬,透明的翅膀收斂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可憐的蟬兒,當你用你的歌聲唱完整個夏天時,難道就這么結束了生命了嗎?
朋友說:你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里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17年嗎?這是一段多么漫長的時間吶!漫漫17年,蟬吶,你是如何度過的啊?只為了一個夏天的歌唱嗎?你又得到了什么呢? 是的,或許那僅僅只是一個夏天,但是卻是蟬短暫的一生。我為蟬吶,深深的吟唱生命的絢爛。人的一生或長或短,誰也無法掌握,我們只有把握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用我們的心真摯的唱出每一天的生命之絢爛。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蟬的讀后感 篇4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后,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戶曉:整整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于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只饑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只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后,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爾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鉆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著樹里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干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只,第三只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聾子。只要避開它的六只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于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聾子那樣大喊大叫。”
書是可以治愈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聾子?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
蟬的讀后感 篇5
昆蟲記中的蟬并不是像寓言故事中一樣,它呆是夏天邊喝邊“唱歌”的。實際上那并不是唱歌,而是腹部發出的聲音。其實,蟬是很勤勞的。
七月時節,當我們這里的昆蟲口干難耐時,蟬卻不必為此苦惱。只要它用自己尖如錐子的嘴巴鉆進樹皮,將吸管似的嘴插進孔里,就可以喝個飽了。可是不久,鄰近很多口喝的昆蟲,立刻發現了蟬的井里流出的汁液,跑去舔食。這些昆蟲大都是黃蜂、蒼蠅、蛆蛻、玫瑰蟲等,而其中最多最可惡的卻是螞蟻。它們把主人趕走,搶占它的井,等它喝光井里面的法液后,然后又去劫掠下一個井。真正的事實與寓言完全相反,辛苦的勞動者的卻是蟬。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小偷不只是乞討,有時還搶劫,這不是像昆蟲記中的螞蟻一樣嗎:這些被害者就等于十分勤勞的蟬。
現在,我們大家都做一個勤勞、善良的人吧!
蟬的讀后感 篇6
說到蟬,大家都聽過它的聲音吧。它們總是在炎熱的夏天,發出煩躁的聲音。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們呢?
蟬也叫蠐螬,通常住在生有洋橄欖樹的地方,在《昆蟲記》中,法布爾道出:蟬——用生命歌唱生活!一直認為,蟬是一種好吃懶做不干活的昆蟲。拉封丹也曾經寫過,蟬到了冬天去哀求螞蟻給它食物吃,但是這是沒有依據的,法布爾卻認為與此不同,它發現了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時,蟬生產一個“酒窖”時,其他昆蟲都來偷喝,最壞的算是螞蟻了,它們成為了無恥之徒,成群結隊的來襲擊它,把整個酒窖搶了過來。蟬并不是弱不禁風,也許是因為太善良了。
蟬在建筑他們的地穴時,巧妙的利用自己身上的粘液,使地穴能夠牢固。說起蟬的地穴,卻永遠不遜于蟋蟀建筑的地穴。在《昆蟲記》中,法布爾寫了金蜣的地穴與蟬的作對比,突出蟬的造穴技高一籌。
法布爾做了一個實驗,用節日里最大的火藥放在蟬看不到而又最近的地方放響,結果蟬一點反應都沒有。可見,蟬它對自己所發的聲音是一點也感覺不到的!
蟬的一生都在唱歌中度過,它唱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展現魅力?還是為了取悅人們?還是為了解悶?我不知道,但是我們不能割奪它們的權力。畢竟,它們這一輩子只能唱歌。我們不應厭惡它歌聲中的煩吵浮夸。那種鈸的聲音能高到足以歌頌它的快樂,如此難得,而又如此短暫。
蟬的讀后感 篇7
這個假期,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昆蟲記》是法國杰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爾的傳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著名作家巴金說:“它熔作者畢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爐,以人性觀察蟲性,將昆蟲世界化作供人類獲得知識,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看了《昆蟲記》后,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么多的奧秘,我知道了:凌晨,蟬是怎樣脫殼;屎殼螂是如何滾糞球的;螞蟻是怎樣去吃蚜蟲的分泌物。還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蜂抓青蟲不是當成自己的兒子養,而是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昆蟲記》里有一篇《蟬》讓我了解了蟬不像我以前讀的一則寓言里說蟬在整個夏天都忙著唱歌,到了冬天的時候,就跑到螞蟻的家里討吃的,而是螞蟻為饑餓所驅乞求哀懇這位歌唱家,螞蟻甚至變成一個個強盜來爭奪,抓住蟬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后麻煩越來越多,無可奈何,這位歌唱家不得已拋開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
在看了這本《昆蟲記》后,我也要隨時留心身邊的動物,也許就會發現小動物不為人知的小秘密呢!
【關于蟬的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關于蟬的詩句12-27
關于蟬的作文800字(精選5篇)01-24
關于蟬的詩句 6篇12-27
關于蟬的詩句 6篇12-27
捉蟬的作文02-23
李商隱的蟬欣賞07-14
觀察蟬作文精選13篇12-26
【推薦】倔強的蟬作文01-07
蟬報恩作文11-28
李商隱《蟬》解析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