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范文
兩封家書,分別寫于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其實我們是樂觀的人
傅雷給其兒媳婦的一封信是這樣評價中西方的:
“一個人(尤其在西方)一旦沒有宗教信仰,道德規范就自動成為生活中惟一的圭臬。大多數歐洲人看到中國人沒有宗教(以基督教的眼光為看),而世世代代以來均能維系一個有條有理,太平文明的社會,就大感驚異,秘密在于這世上除了中國人,再沒有其他民族是這樣自小受健全的道德教訓長大的。你也許已在聰的為人方面看到這一點,我們的道德主張并不像西方的那么‘拘謹’,而是一種非常廣義的看法,相信人生中應誠實不歁,不論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均不講報酬,像基督徒似的冀求一個天堂。我們深信,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為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恒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在這一意義上,中國人是文明世界中真正樂觀的民族。在中國,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養和我們最佳傳統與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會不逐名利,不慕虛榮,滿足于一種莊嚴崇高,但物質上相當清貧的生活。這種態度,你認為是不是很理想很美妙?”
這是傅雷在1961年6月27日寫的信,距離筆者寫這篇短文整整四十三年。中國人真的這樣嗎?我們真是如此樂觀嗎?傅雷那時的中西方如此評價的標準是什么?當然,傅雷稱中國人是文明世界中真正樂觀的民族,這句話讓我們為之一亮,讓我們非常充分的認識了自己是中國人,認識到我們的教育其實是科學的,認識到現在的一些背離于中國這種傳統的教學改革是不正確的。今年的中國教育發生了這樣一件大事,那就是馬加爵殺人事件,這次事件引起國務院重新認識了我們應該重視道德教育,這是近二十年來,國家首次如此重視道德的教育,筆者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道德教育是不能費的。雖然我們現在很難看到了傅雷所說的“在中國,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養和我們最佳傳統與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覺中自然會不逐名利,不慕虛榮,滿足于一種莊嚴崇高,但物質上相當清貧的生活。”因為中國這二十多年來重視了經濟發展,是建國以來首次以這么長的時間重視經濟發展,這一點同樣是非常正確的。所以,筆者讀傅雷之言,感受到,如果我們在抓經濟的時間別忘記道德建設,我們真的是世界最樂觀的民族。、
我們的道德,不是缺少,而是沒有變成實質的行動,沒有從家庭之中走出來,走向社會。比如舉個例子,走進現在城市的家庭,你會發現每個小家都開始越來越漂亮了,越來越衛生,進家還要換拖鞋,這說明什么?這說明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家庭衛生的。據說,世界上進入家庭需要換拖鞋的只有中國(日本人換鞋是因為日本居住的環境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如果我們深入思考這一問題,大家就會發現,這里暴露的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家庭之外的環境太臟了,即現在的家庭成員是明確不要把外面的臟帶入家庭。從這里,就說明我們的家庭還是重視道德的建設的,如何將其轉變成社會上的集體行為,我想從這換拖鞋中,大家應該明白,我們不去集體保護著外面的環境,家庭的環境再美其實并不算美,因為外部的環境決定著小家的美化。這也就是一個民族整體重視道德建設的重要所在。
我們是樂觀的人,我們應該在家庭、學校、社會等空間中活動、生存都有著樂觀,我們應該讓樂觀永遠的傳下去,因為世界沒有比樂觀再好的了。
人格獨立與經濟意識
在傅雷家書中,可以讀到傅雷對傅聰關于經濟方面的囑咐,許多觀點讓我們感覺到不再是那種單一的父愛,而是對人格獨立與經濟意識之間關系的論述。
傅雷對傅聰說:“過去我常問到你經濟情況,怕你開支浩大,演出太多,有傷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為我深知一個藝術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獨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經濟有切實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并且父母對兒女的物質生活總是特別關心。再過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長大以后,你就會體驗到這種心情。”
我對“而惟有經濟有切實的保障才能維持人格的獨立”有著那種共鳴,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傅雷說此話的大前提是指西方,其實現在的中國人,不應該把這句話當作至理名言嗎?沒有經濟真的無法談人格的獨立,經濟落后必然會成為別人人格的附庸,就往往沒有了自己,雖然不能說窮人沒有人格,但人窮的確難以人格獨立。所以,在人的整個成長史上,應該做好一定的經濟事,一定要學會安排自己的經濟成長。有人會說,這是拜金主義在作怪,其實不要一說金錢就是拜金,這是一種極不完整的認識。經濟雖然不能決定一切,但經濟落后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大家都能懂的。
一個人生存于所賺的錢應該說是固定的,引導孩子早一點認識這種固定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也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理財,整體來說就是要引導孩子學會賺錢與學會花錢。傅雷在那個時候,特別是建國僅僅十多年,并且正處于一種瘋狂式共產主義的理想時代發展期,能夠非常理智的引導在英國的'傅聰重視著自己的賺錢與理財,這一點,讓當前的許多父母也感到汗顏。
我現在工作的學校,學生應該是相當富有的,從一些孩子的每天的消費意識來看,就知道其父母在這方面做的非常不夠,他們給孩子的意識就是老爸老媽非常有錢,你要什么有什么。我們沒有想到這些孩子還只是學生,他們還沒有走入社會,他們還沒有體會社會給人的那種復雜的狀態,從這里,就可以明白這些孩子不久的將來到了社會會變成什么樣子,也許我是杞人憂天,也許我的思考是一種錯誤。但愿如此!
但面對現在的一些孩子,我思考著他們的人格,我思考著他們的人格獨立問題,雖然他們的現在還沒有涉及到人格獨立的問題,雖然他們的家庭經濟真的好的不得了。但因為他們還沒有獨立地生存于社會,任何一個孩子如何靠父母之錢建立起來的人格肯定不是大家所說的人格獨立,這一點我相信大家會與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格獨立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與奮斗,而不是靠著他人的給予!這一點,父母應該盡早的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傅雷家書讀后感2
待來生,再同堂可好?
因初讀此書時略查背景,再讀來不免難過,又為傅雷夫婦生前受批斗而忿忿不平。故人已去,只望世人留于心,指點后生道路。
家書讀來真切,因是親人間來來往往不加雕琢的質樸文字,那一幕幕溫馨而又動人的畫面常常浮現腦海,也望見了那個物質匱乏年代的真摯情感。父母為兒子在外奔波的掛念,化在了字里行間,轉成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輪,描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皺紋,仿佛在播放著一部建國初期知識家庭的成長史。
父愛如山。
你可知道,那曾經與傅聰先生僵持不下的傅雷先生,竟有如此溫柔的一面,化作如水般溫柔的父愛,綿綿于子女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封封家信中,承載了多少個不眠的夜,糾結了多少下筆不定的心情。曾經那個在子女面前鐵骨錚錚的父親,竟得此般柔情,又感如山沉重的父愛。
母愛似海。
信中,隨處可見朱梅馥先生對傅聰先生一家的掛念,特別是在凌霄出世后,對這個孫子的掛念更甚,“凌霄的保姆走了,彌拉怎么忙得過來?我一點忙都幫不上,心里說不出的內疚。”讀來令人動容,感嘆著母愛似海。
我覺得我是幸運的,我并沒有活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我感受著如山的父愛,沐浴著似海的母愛,我們與家人的交流并不需要通過書信這種大費周章而又須歷漫長等待的方式。但,我們不會常在寫給家人的長篇書信后加上“祝你們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我們不會細細斟酌父母對我們說的一字一句,揣摩父母所做的一舉一動。中國人講究“言傳身教”,從小至今,我們究竟在父母身上學到了多少,生命中還有多少次能感恩父母?
別考慮了好嗎?每一刻都是生命,哪有那么多時間去猶豫,或是“再等等”,老天爺小氣地就給了這么點時間。別讓父母錯過你的成長與感動,快去把那些該做的做完,活出生命的內在!
驀然,我又想起了故事最后枉故的夫妻。感恩,感恩他們無私的愛感染了每個讀書的人,悟得了一絲生命的真諦。
“愿來生同堂歡笑。”
【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范文】相關文章:
1.《傅雷家書》傅雷
2.《傅雷家書》傅雷
4.《傅雷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