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家的世界讀后感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鋼琴家的世界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鋼琴家的世界讀后感【1】
過年期間因為長假,我又一次重溫了電影《鋼琴家》,并在網上搜索了該影片的相關信息:這是一部講述世界二戰期間,波蘭一位著名的猶太鋼琴演奏家在德國納粹占領華沙之后直到蘇聯紅軍解放波蘭之間求生的故事。這部影片是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本人二戰回憶傳記拍攝的,影片男主角Szpilman的扮演者()則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第()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正是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從卓越網上購買了這本原版傳記 The Pianist (因無中文譯本),希望能從中讀到比電影詮釋的更多的信息,并渴望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那段黑暗時光。
首先在正文開始前,一段來自Szpilman兒子Andrzej Szpilman的序言,讓我也深受觸動。Andrzej的父親從未與他談論過曾經經歷的二戰歲月,也從未和他談論過自己的家庭以及其他的親人。當Andrzej12歲時,一天無意中在書架角落發現了這本書,然后才從書中了解到為什么父親不愿意談起他的過去,為什么自己沒有爺爺奶奶。這段艱苦黑暗的歲月對于后人或許僅僅意味著歷史教科書里的幾個篇章,甚至在當社會日益俱進的發展中會被逐漸淡忘,但對曾經親身經歷的人來說卻意味著再一次掀起傷疤,再一次面對那血淋淋的傷口。這本書寫成之后就沒有再版過,直到50多年以后,當局出于歷史學習,讓后來更多的人記住二戰才得以重新面向讀者。
整本書共計189頁,Wladyslaw Szpilman經歷的黑暗時光(1940~1945)就濃縮到這短短的189頁文字。從德國占領華沙,到一步步殘害猶太人,到德國戰敗前大量屠殺猶太人的時間里,Wladyslaw Szpilman作為一名猶太人,卻在波蘭猶太人聚居的地方活了下來,并讓未經歷過戰爭的青年了解到這段歷史,在戰后繼續自己的生活,從事自己的事業,仔細一想,是多么不易和珍貴的事。
讀完整本書花費了我一個月的時間,因個人時間安排的關系沒能一口氣讀完,但在每次開始閱讀時都讓我一直有種強烈的震撼以及深深的同情,透過Wladyslaw Szpilman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親眼目睹了一場二戰故事片,書中的情節與電影的片段相融合,給心靈帶來更猛烈的沖擊。
書中帶給我的有難以想象的震撼以及對戰時人性泯滅的不理解:在猶太集中區ghetto一處角落是無人居住的,那里四處血跡斑駁以及人們拖走尸體后留下一道腦漿的痕跡;德國納粹殺害幼年孩童時似乎傾向喜歡抓住幼童的頭撞向墻壁;只能容納20萬人的ghetto集中區卻居住著40萬的猶太居民,他們本也擁有波蘭國籍,也屬于華沙的市民,卻被德國入侵者趕到這樣的區域居住,并且需要在右臂上佩戴專屬猶太人的標記;疾病流行時,每天成堆的尸體堆在街上,死了的人不會得到葬禮,因為嚴寒、貧窮讓其他的人對死人身上的衣服虎視眈眈,人們也不會去關心死人是否會有葬禮,因為第二天早上會有垃圾車像回收垃圾一樣將尸體運走并燒掉。是什么讓這些人變得那么冷漠和無情,是戰爭還是人性使然?
因為全書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Wladyslaw Szpilman當時的心情。當德國納粹先從分離波蘭人與猶太人,建立猶太集中區,到隨意殺害猶太人,到大批殺害猶太人,猶太平民百姓與猶太中產階級以及其他為求生存出賣同胞的猶太人,當中甚至包括曾經的朋友,百姓的無助,在嚴寒與饑餓中掙扎;中產階級的茫然,即使戰爭時期也同樣專注自己的物質享受;至于那些出賣同胞成為德國納粹幫兇的猶太人,引發我深深的同情。因為他們在為德國納粹做事時,只能選擇麻痹自己,將曾經的朋友送上開向集中營或者毒氣房的火車。作者這么說道,戰爭結束后,這樣一批猶太人才是最需要不斷禱告和懺悔將自己從曾經的罪惡中解脫出來。
戰爭的過程中,誰也不知道戰爭何時才能結束,英法美是否真的有向德國宣戰,德國納粹是否有一天會真的殺害自己。伴隨著受戰爭迫害的人們,除了嚴寒,饑餓,疾病還有每天無止境的緊張和惶恐,大腦無時無刻不繃緊,精神始終處在崩潰的臨界線,人們在每天的擔驚受怕中又始終保留了一絲的僥幸,或許英法美真的向德國宣戰了,也許德國納粹不像別人說的那么殘忍,也許他們不會殺害自己,因為殺死一個平民對他們來說并沒什么特殊的意義。即使就在死亡的前一秒,人們都還始終抱著這樣一絲僥幸,仍舊相信有美好發生。
我們作為后人,作為戰爭的旁觀者自然知道二戰結束于1945年,可作為親身經歷的人來說,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煎熬。
作者Wladyslaw Szpilman盡管被一名尚有良知的猶太警察從即將被送往集中營的途中救了出來,但正如他所說,還不如死去。至少這樣能和父母在一起,這也正是他們一家人選擇留下的原因。之后的日子就是不斷的躲藏,求生,不僅生理上還有心理上。與饑餓抗爭,與疾病抗爭,與德國納粹抗爭。
在知道蘇聯紅軍已經進入華沙時,Wladyslaw Szpilman還是得繼續隱藏自己,直到波蘭完全解放。在一棟被炸的樓房中,一天正從隱蔽處外出尋找食物的ladyslaw Szpilman被一名德國軍官發現了。而這名軍官出奇的并沒有傷害他,反而是對戰爭抱有同情,并為Wladyslaw Szpilman送去食物和毛毯,幫助他度過嚴冬,直到德軍撤退。
但這名德國軍官被蘇聯紅軍俘虜,而Wladyslaw Szpilman二戰結束后重回波蘭電臺繼續鋼琴彈奏事業,盡管他盡全力希望能找到這名曾經給予他幫助的德國軍官,但因為戰俘營的轉移,直至最后,Wladyslaw Szpilman也仍然沒能得知這位德國軍官的名字。
戰爭真的太殘忍,它將人性中最丑陋,最罪惡的一面展現出來,即使在戰爭結束后,帶給人們的也是無止境的傷痛和悔恨。
有時,我想戰爭其實沒有對錯,僅僅是人們的信仰與立場不一樣而已,只是戰爭是以一種最原始最殘暴最直接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信仰與立場的正確。
我慶幸自己可以不用像Wladyslaw Szpilman經歷這樣的歲月,也慶幸自己因為閱讀了Wladyslaw Szpilman的經歷從而獲得了人生進去前進的勇氣和對身邊人事需要擁有的同情及善良。
鋼琴家的世界讀后感【2】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鋼琴戰曲》,并在網上搜索了該影片的相關信息:這是一部講述世界二戰期間,波蘭一位著名的.猶太鋼琴演奏家在德國納粹占領華沙之后直到蘇聯紅軍解放波蘭之間求生的故事。這部影片是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本人二戰回憶傳記拍攝的,影片男主角Szpilman的扮演者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正是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我從網上購買了這本傳記《 The Pianist》,希望能從中讀到比電影詮釋的更多的信息,并渴望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那段黑暗時光。
首先在正文開始前,一段來自Szpilman兒子Andrzej Szpilman的序言,讓我也深受觸動。Andrzej的父親從未與他談論過曾經經歷的二戰歲月,也從未和他談論過自己的家庭以及其他的親人。當Andrzej12歲時,一天無意中在書架角落發現了這本書,然后才從書中了解到為什么父親不愿意談起他的過去,為什么自己沒有爺爺奶奶。這段艱苦黑暗的歲月對于后人或許僅僅意味著歷史教科書里的幾個篇章,甚至在當社會日益俱進的發展中會被逐漸淡忘,但對曾經親身經歷的人來說卻意味著再一次掀起傷疤,再一次面對那血淋淋的傷口。這本書寫成之后就沒有再版過,直到50多年以后,當局出于歷史學習,讓后來更多的人記住二戰才得以重新面向讀者。
整本書共計189頁,Wladyslaw Szpilman經歷的黑暗時光(1940~1945)就濃縮到這短短的189頁文字。從德國占領華沙,到一步步殘害猶太人,到德國戰敗前大量屠殺猶太人的時間里,Wladyslaw Szpilman作為一名猶太人,卻在波蘭猶太人聚居的地方活了下來,并讓未經歷過戰爭的青年了解到這段歷史,在戰后繼續自己的生活,從事自己的事業,仔細一想,是多么不易和珍貴的事。
讀完整本書花費了我一個月的時間,因個人時間安排的關系沒能一口氣讀完,但在每次開始閱讀時都讓我一直有種強烈的震撼以及深深的同情,透過Wladyslaw Szpilman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親眼目睹了一場二戰故事片,書中的情節與電影的片段相融合,給心靈帶來更猛烈的沖擊。
書中帶給我的有難以想象的震撼以及對戰時人性泯滅的不理解:在猶太集中區ghetto一處角落是無人居住的,那里四處血跡斑駁以及人們拖走尸體后留下一道腦漿的痕跡;德國納粹殺害幼年孩童時似乎傾向喜歡抓住幼童的頭撞向墻壁;只能容納20萬人的ghetto集中區卻居住著40萬的猶太居民,他們本也擁有波蘭國籍,也屬于華沙的市民,卻被德國入侵者趕到這樣的區域居住,并且需要在右臂上佩戴專屬猶太人的標記;疾病流行時,每天成堆的尸體堆在街上,死了的人不會得到葬禮,因為嚴寒、貧窮讓其他的人對死人身上的衣服虎視眈眈,人們也不會去關心死人是否會有葬禮,因為第二天早上會有垃圾車像回收垃圾一樣將尸體運走并燒掉。是什么讓這些人變得那么冷漠和無情,是戰爭還是人性使然?
因為全書是以第一人稱講述,我能更真切地體會到Wladyslaw Szpilman當時的心情。當德國納粹先從分離波蘭人與猶太人,建立猶太集中區,到隨意殺害猶太人,到大批殺害猶太人,猶太平民百姓與猶太中產階級以及其他為求生存出賣同胞的猶太人,當中甚至包括曾經的朋友,百姓的無助,在嚴寒與饑餓中掙扎;中產階級的茫然,即使戰爭時期也同樣專注自己的物質享受;至于那些出賣同胞成為德國納粹幫兇的猶太人,引發我深深的同情。因為他們在為德國納粹做事時,只能選擇麻痹自己,將曾經的朋友送上開向集中營或者毒氣房的火車。作者這么說道,戰爭結束后,這樣一批猶太人才是最需要不斷禱告和懺悔將自己從曾經的罪惡中解脫出來。
戰爭的過程中,誰也不知道戰爭何時才能結束,英法美是否真的有向德國宣戰,德國納粹是否有一天會真的殺害自己。伴隨著受戰爭迫害的人們,除了嚴寒,饑餓,疾病還有每天無止境的緊張和惶恐,大腦無時無刻不繃緊,精神始終處在崩潰的臨界線,人們在每天的擔驚受怕中又始終保留了一絲的僥幸,或許英法美真的向德國宣戰了,也許德國納粹不像別人說的那么殘忍,也許他們不會殺害自己,因為殺死一個平民對他們來說并沒什么特殊的意義。即使就在死亡的前一秒,人們都還始終抱著這樣一絲僥幸,仍舊相信有美好發生。
我們作為后人,作為戰爭的旁觀者自然知道二戰結束于1945年,可作為親身經歷的人來說,這樣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煎熬。
作者Wladyslaw Szpilman盡管被一名尚有良知的猶太警察從即將被送往集中營的途中救了出來,但正如他所說,還不如死去。至少這樣能和父母在一起,這也正是他們一家人選擇留下的原因。之后的日子就是不斷的躲藏,求生,不僅生理上還有心理上。與饑餓抗爭,與疾病抗爭,與德國納粹抗爭。
在知道蘇聯紅軍已經進入華沙時,Wladyslaw Szpilman還是得繼續隱藏自己,直到波蘭完全解放。在一棟被炸的樓房中,一天正從隱蔽處外出尋找食物的ladyslaw Szpilman被一名德國軍官發現了。而這名軍官出奇的并沒有傷害他,反而是對戰爭抱有同情,并為Wladyslaw Szpilman送去食物和毛毯,幫助他度過嚴冬,直到德軍撤退。
但這名德國軍官被蘇聯紅軍俘虜,而Wladyslaw Szpilman二戰結束后重回波蘭電臺繼續鋼琴彈奏事業,盡管他盡全力希望能找到這名曾經給予他幫助的德國軍官,但因為戰俘營的轉移,直至最后,Wladyslaw Szpilman也仍然沒能得知這位德國軍官的名字。
戰爭真的太殘忍,它將人性中最丑陋,最罪惡的一面展現出來,即使在戰爭結束后,帶給人們的也是無止境的傷痛和悔恨。
有時,我想戰爭其實沒有對錯,僅僅是人們的信仰與立場不一樣而已,只是戰爭是以一種最原始最殘暴最直接的方式去證明自己信仰與立場的正確。
我慶幸自己可以不用像Wladyslaw Szpilman經歷這樣的歲月,也慶幸自己因為閱讀了Wladyslaw Szpilman的經歷從而獲得了人生進去前進的勇氣和對身邊人事需要擁有的同情及善良。
【鋼琴家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動物的世界讀后感04-19
《動物的世界》讀后感04-18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5-14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9-13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6-18
路遙平凡的世界讀后感_平凡世界06-23
《平凡的的世界》讀后感10-06
世界名著平凡的世界讀后感600字03-07
讀后感之《平凡的世界》04-16
【熱門】平凡的世界讀后感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