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木葉”的教案

“木葉”的教案

時間:2024-10-24 20:55:13

關于“木葉”的教案

關于“木葉”的教案

關于“木葉”的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指導學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詩句的含意。

  2.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比較同一意象在不同詩作中的細微差別,提高詩歌賞析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養成良好的讀詩習慣。

  ●教學重點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層次關系,理解課文內容。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自讀法。盡可能讓學生自己仔細體會本文所辨析的木葉樹葉落木的細微區別,教師適當點撥,由個別推及一般,使他們明白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點。

  2.探究閱讀,讓學生通過鑒賞實踐,提高詩歌的解讀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教師:杜甫的《登高》一詩中有兩個千古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試問:其中的落木何意?

  學生思考后明確:落木即落葉。

  教師: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呢?木和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閱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謎吧!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難懂的詩句。教師巡視并幫助解決。

  2.學生再讀課文,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組交流后明確:

  第1自然段,以眾多詩人作品中的木葉形象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

  第2自然段,探尋古詩中多用木葉的理由,排除了詩人們考慮文字洗練的因素。由木葉而落木,指出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如此豐富多彩。

  第3自然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4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

  第5自然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

  第7自然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1~3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第4~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結。

  三、具體研習課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問題,然后自由發言。

  1.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2.樹葉與木葉的潛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與落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葉與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區別?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藝術特征?

  學生甲: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學生乙:樹與葉都有繁密、濕潤的意味,合起來并不比單用意蘊豐富。木與葉則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葉暗示落葉的微黃、干燥,傳遞出疏朗的清秋氣息。

  學生丙:以曹植《美女篇》為例,落葉是春夏之交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而落木比木葉還進一層,不僅觸覺上有干燥之感,而且連葉字所保留的清秋氣息和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學生。郝淠颈饶救~更顯得空闊,少了葉便少了清秋的綿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涼、凄清。

  學生戊: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葉落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木葉中葉帶有綿密的意思,落木則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四、探究閱讀

  古代詩歌中,類似木葉的意象不勝枚舉。例如:松、竹、梅、蘭、草、柳等。讓學生試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為例:

  出示投影: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注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垂 柳

  唐彥謙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種纖腰學不成。

  注:樂游苑:又稱樂游原。長安東南名勝。地勢很高,可俯瞰長安全城,是當時士女節日游賞之處。

  鑒賞:《詠柳》詩,用碧綠的色彩,生動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繪了春柳生氣勃勃的蔥蘢景象,贊美了春風,贊美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首小詩,色彩明麗,構思新巧,從春風綠柳展開想象,用人們常見的生活細節,擬人化地刻畫了春柳的形象,顯示了春天的無限生機,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詩是借詠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一首七絕。本來是東風吹得柳枝飄動,詩中卻用一逐字,說柳枝在追逐東風,寫出柳枝的蓬勃生機。斷腸天指繁花似錦的春日,斷腸即銷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搖。詩寫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來,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襯出秋日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韻味很濃的詠柳詩,它不僅惟妙惟肖地寫活了客觀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憤世嫉俗之情。開篇極寫垂柳婀娜多姿與纖柔飄逸,然后筆鋒一轉,另辟蹊徑,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抒發詩人托物寄興的情懷。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表面上詠柳而貶美人,實質上把矛頭指向以皇帝為首的官僚集團,針砭時弊,暢快淋漓。

  五、課文總結

  作者林庚是學者,也是詩人。他以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聯想力,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作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中藝術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題二。

  ●板書設計

  ●延伸閱讀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欣賞詩歌的目的,在于領略詩人抒寫的情感,但這并非最后的目的。欣賞詩歌,期望能通過詩人的啟迪以引起共鳴式的感性的燃燒。所謂詩的作用和詩教,主要是指此而言。所謂詩的教育,也全在感情的潛移默化中進行。

  由于詩歌形象的基本規律是以一代十,以少勝多,它極精約,極概括,因而留給欣賞者的聯想空間就極寬闊。因為以極簡約表現極豐富,讀詩難免有時要猜。這種猜,在別的文體可能說明意義的含混;而在詩,離開了猜想的空間卻可能意味著貧乏。當然,猜想應當與真正的晦澀加以區別。猜想不是因費解引起,而是由于詩本身有太多的郁積,從而需要欣賞者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來加以補充和闡發。

  1.欣賞詩歌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2.第一段中主要是指此而言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

  3.詩教有什么特點?

  4.詩歌欣賞中猜的內涵是什么?

  5.怎樣理解文中畫線的句子含意?

  參考答案:

  1.引起共鳴式的感情燃燒。

  2.欣賞詩歌主要是思想情感和人文精神上要受到教育和影響。

  3.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欣賞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以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對詩的內容加以補充和闡發。

  5.對創作者來說,詩歌應給人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對欣賞者而言,欣賞詩歌必須借助想象與聯想。

【“木葉”的教案】相關文章:

《說“木葉”》教案設計(精選10篇)04-21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茶花賦教案04-06

《什么蟲》教案01-08

《文化苦旅》教案02-27

大學教案的寫法10-05

《認識鐘表》的教案03-19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