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課程講解教案
重力課程講解教案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并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么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于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 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后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后引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坐標,重力為縱坐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并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為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制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跟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 ,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了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于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并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為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采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重力課程講解教案】相關文章:
關于力、重力和彈力教案(精選5篇)10-11
《重力》的教學設計(精選17篇)08-27
關于熱機的效率課程的教案設計10-08
一些好的課程教案推薦03-20
中班數學老師教案課程03-20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教案03-19
音樂課程的教學反思03-20
《散落的鈔票》教學課程設計03-26
新的課程改革之教學反思03-20
國際象棋課程總結3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