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時間:2024-06-30 02:38:21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1

  〖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碑上只有那字還認得出來,即“花山”.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于前進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來,未能盡情享受游山的樂趣。

  在這時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2

  游褒禪山記

  宋代:王安石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譯文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如今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如今將“華”讀為“華實”的“華”,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涌出,在這里游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叫做“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

  對于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此時往往有所得益,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前來游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游山的收獲。

  我對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此時后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

  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甫;然后我的弟弟王安國,字平甫;王安上,字純甫。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王安石記。

  注釋

  1.浮圖:梵(fàn)語(古印度語)音譯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此時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詞活用作動詞,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這里指山腳。

  2.而:連詞,并且。卒:最終。之:指褒禪山麓。

  3.以故:因為(這個)緣故,譯為“因此”。名:命名,動詞。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此時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4.慧空禪院:寺院名。廬冢(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墳墓。禪院:佛寺。

  5.華山洞:南宋王象生《輿地紀勝》寫作“華陽洞”,看正文下出應寫作“華陽洞”。以:因為。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陽:山的南面。此時古代稱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背面、水的南面為“陰”。名:命名,動詞。

  6.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7.文:碑文,與下文“獨其為文(碑上殘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滅:指因風化剝落而模糊不清。

  8.獨:唯獨,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這里指的是碑上殘存的文字。猶:還,仍。

  9.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按,這里說的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言:說。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因為”的意思。謬:錯誤。

  10.側出:從旁邊涌出,記游: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

  11.上:名詞活用作動詞,向上走。窈(yǎo)然:深遠幽暗的樣子。

  12.問:探究,追究。深,此時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深度。此時則:副詞,然后用于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于“就”。窮:窮盡。

  13.擁火:拿著火把。擁,持,拿。以: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

  14.見:動詞活用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15.怠:懈怠。且:副詞,將,將要。

  16.蓋:表猜測的發語詞,大概。尚:還。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

  17.而:表遞進的連詞,并且,而且。

  18.則:表假設的連詞,那么。至:動詞活用作名詞,到達的人。加:更,更加。

  19.方是時:正當這個時候。方:當,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

  20.以:相當于“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明:此時形容詞或用作動詞,照明。

  21.既:已經,……以后。其:助詞。

  22.則:副詞,就,便,表示前后兩事緊密相承或時間相距很近。或:有人。咎(jiù):責怪。其:那,那些。

  23.其: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而: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于。不得:不能,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此時形容詞活用作動詞。夫:這,那,指示代詞。

  24.于是:對于這種情況,因此。焉:句末語氣詞。

  25.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得:心得,收獲。

  26.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問題廣泛全面。

  27.夫:表議論的發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并列,而且,并且。然后則:此時表假設的連詞,那么。

  28.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此時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29.而:因而。焉:兼詞,相當于“于此”。

  30.隨:跟隨(別人),“隨”字后面省略“之”。然后以:連詞,表結果,然后以致,以至于。

  31.至于:這里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于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昏惑:迷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

  32.以:相當于“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于“于此”。這一句在“焉”后面省略了“而不至”。

  33.于人:在別人(看來)。為:是。

  34.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

  35.得:心得,收獲。

  36.謬其傳:把那些(有關的)傳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3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節選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4、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險以遠,則至者少

  B.其孰能譏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隨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下列不屬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這一項的是:()

  A.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要到達奇偉、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認為只要盡了“吾志”,即使不能到達奇偉、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是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贊揚,但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論,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多,但這些人看不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7、翻譯下列句子。(10分)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為不在也。(5分)

  ②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答案:

  4.A 5.A 6. C

  7、翻譯下列句子。(10分每題5分)

  ① 古代的`人對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觀察,往往有收獲(心得),因為他們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廣泛。

  ②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謹慎采取的啊。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4

  《游褒禪山記》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時寫的一篇游記式的說理文章。作者以游褒禪山的見聞為喻,闡發了富有哲理性的見解,說明了在生活中要實現遠大抱負,成就一番事業,或者是做學問,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意志,充沛的精力,堅持不懈,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品格和他的治學態度,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從開頭至“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之”為第一部分,只寫游山的見聞和經過;從“于是予有嘆焉”至“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為第二部分,主要寫游山的感想體會;從“四人者”至“臨川忘某記”為第三部分,記游山的同伴和時間,第三部分為古人寫游記常用的格式,第一部分記游和第二部分說理則是文章的主體。

  第一部分又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即第一自然段。文章首句開門見山點明所游之地,照應題目。接著,文章介紹了褒禪山名稱的來歷,考證了禪院的由來,引出了華山洞的位置及其命名原由的說明,為下一層記游敘述作鋪墊。文章進而辨明碑文音讀之誤,為第四自然段的議論鋪設伏線。作者沒有運用彩筆去描繪山水的明媚秀麗,而著重通過事物本原的考查和探索,使景物方位分明,作者行蹤清楚。這段文字看上去似乎顯得“平淡”,但是,這都是作者妙筆獨運之處。讀者可以從“平淡”的記敘中領略景物各自不同的特點,也能從中體會到作者嚴謹的治學精神。細究這段文字,讀者便可發現文章的條理非常清晰。

  第二層即第二自然段。這一層作者緊扣一個“游”字,繼續游華山洞的經過。第一句寫“前洞”,僅用了十九個字便概括了它的特征,并為下文游“后洞”作比較、發議論做好準備。第二句寫“后洞”,處處與前洞作對照,強調了后洞的“窈然”、“甚寒”,以及“好游者不能窮”的奇景。兩調相互映襯,險者更險,夷者更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簡潔的語言略寫了前后洞的概況,便順勢而下,詳細地記敘游后洞的情景。為了探求后洞的奧秘,“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句話既是游后洞經過的概括敘述,又是下文議論的事實依據。由于作者不以記游為文章重點,而是借題發揮,抒發感想,所以下文沒有繼續寫后洞之“深”、“難”、“奇”。作者筆鋒一轉,敘述出洞的原由:“有怠而于出者,曰:‘石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這一“入”一“出”,作者深有感觸。他發現洞越深而游者越少,“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只因同游者欲出,自己盲目跟隨,為自己“不得極夫游之樂”而悔之莫及;同時,從反面引出了生活中的哲理:無志者,難以事成。作者未能極盡游興,游的方面內容敘述得少些是很自然的。而游前洞、后洞的繼續也都是為下文說理議論作鋪墊。

  第二部分亦可分為兩層。第一層即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承上啟下,文章由記游過度到議論。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不只是觀,而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求思之深而無不在”。接著,作者聯系自己游洞的所見所聞,感到“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由此,作者體會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人們要想在“險以遠”的道路上前進,到達預想的境地,“非有志者不能至”,“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作者在這里揭示了“志”、“力”、“物”這三者的辨證關系。首先必須有堅定的志向,其次必須有足夠的'能力,此外還得有外物的幫助,三者缺一不可。這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借助記游所要闡明的一個重要道理。作者還認為,有力量可以到達險遠境地而未至,他人就會嘲笑,自己也應悔恨;如果盡了自己最大努力而未能到達,別人就不能嘲笑,自己也于心無悔。“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是對這一層議論作結,照應這一層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文章前后呼應,首尾聯貫。

  第二層即第四自然段。這一層作者回應第一自然段中“有碑仆道”而就仆碑再作文章,提出了本文另一條重要道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寫法上,作者先引自己想到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書未能流傳下來,致使“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為例證,最后得出“做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的結論。這一層闡明的做學問須深思而慎取的道理,是對前面提出的要到達險遠境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觀點的補充,使其更為充實、周密。研究學問除有志、有力、有物相助以外,還得講究方法──“深思而慎取之也”。至此,讀者可以理解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選取與治學態度有關方面記游的匠心。

  第三部分為文章的結尾,記同游者姓名和游山的時間,這是古代游記散文的常用格式。這段文字既是對“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補敘,又照應了前文,文字緊湊,富有感染力。

  清代劉熙載認為王安石寫文章在取材和立意方面有其獨到之處。他說“荊公文是能以品格勝者,看其人取我棄自處地位盡高”。又說:“介甫文于下愚及中人之所見,皆剝去不用,此其長也”(《藝概·文概》)。《游褒禪山記》在取材與立意上,確實與眾不同。它沒有像一般游記詳細描繪山景,而只是記了一塊仆碑和游華山后洞的情景,其余一概略寫或不寫。一般游記文章往往寄情山水,娛心悅目,或者抒發羨慕隱逸之情;而這篇游記則是通過游記形式來談論生活中的哲理和治學精神,蘊意深刻。

  這篇文章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記敘時句句為后面議論做伏筆;議論時,又處處緊聯前面記敘,前后呼應,環環相生,記敘使議論的抽象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議論使具體的記敘增加思想深度。無論記敘還是議論,作者運筆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游華山洞,作者以后洞為記游重點。第二部分所闡述的兩條道理中,說明第一條道理作者用墨如潑,極力渲染;說明第二條道理作者惜墨如金,高度概括。這樣詳略得當的寫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重點。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5

  [教學目標 ]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導入: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況下,竟隨“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的議論打下伏筆。

  1.提問,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古人之觀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 ,“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不得極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往往有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鏟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難”(《赤壁之戰》)。③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南撫夷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 。“無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操雖托名漢相”(《赤壁之戰》)③互相,讀 。“卒相與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常”、“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無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遠”。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三)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l)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

  (2)①問: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對學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應作分析,然后總結,作者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②問: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么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也表明了這樣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總結: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系,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

  ①感嘆、嘆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③哀憐。“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

  (2)“勝”:

  ①盡 。“何可勝道也哉”。

  ②能承擔,禁得起, 。“沛公不勝杯構”(《鴻門宴》)。

  ③優美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

  ④勝利, 。“終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世之謬其傳……”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教師范讀,提問“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題有思想高度。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在聯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

  解釋下列句中的虛詞:

  1.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之”字:

  (1)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魚蟲、鳥獸,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4) 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無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譏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釋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時間。)

  ②距其院東五里(那,代指慧空禪院)

  ③獨其為文猶可識(它,代仆碑)

  ④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他們,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譏之乎(難道,表反詰)

  3. 解釋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作介詞用:因、由于。)

  ② “無物以相之”。 ( 作介詞用:用來、拿。)

  ③“夫險以遠”。(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并列。)

  ④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作連詞用,相當于“而”,表修飾。)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6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26題

  【選篇一】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選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樂,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①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蘇軾《喜雨亭記》)

  【注】①薦:頻仍,屢次。

  2、對下列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

  C、農夫相與忭于野 忭:喜樂。

  D、以屬客而告之 屬:通囑,叮囑。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

  A、(1)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2)以我應他人,君還何所望

  B、(1)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 (2)競周容以為度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2)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D、(1)而人之所罕至焉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4、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3分)( )

  A、吾以名吾亭 B、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

  C、商賈相與歌于市 D、古人之觀于天地鳥獸,往往有得

  5、下列對選段有關內容的賞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游褒禪山記》的選文部分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先寫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發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B、《游褒禪山記》選段中,作者認為要觀賞到非常之觀,必須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還要有所憑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記》第三段把議論寓于對話之中,句末一個反問句,強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結,引出給亭命名的緣由,照應首段,全文結構謹嚴。

  D、《喜雨亭記》第二段中所寫的那場三日乃止的甘霖讓當地官民興奮異常,作者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個亭子,并命名為喜雨亭,體現了作者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思想。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3分)

  譯文:

  (2)是歲之春,雨麥于歧山之陽,其占為有年。(3分)

  譯文:

  參考答案:

  2D3C4A5C6

  【參考譯文】

  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為了表示喜慶。古代逢到喜慶,便以此題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漢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號的`名稱;叔孫得臣打敗狄人僑如,便以僑如作他兒子名字。喜慶雖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始營建官邸。在廳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鑿了一口池塘。引水種樹,作為休息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麥子,占卜后是豐年之兆。接著整月不下雨,百姓這才很著急。過了三個月,到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卻感到不滿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慶賀,商人一起在市場歌唱,農民一起在田頭喜樂。擔憂的人為之高興,患病的人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這時建成。

  于是開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勸酒,然后跟他們說: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五天不下雨,麥子就長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長不成了。無麥無稻,年成就要連年饑荒。訴訟案件會增加,并且盜賊也會更加猖獗,這樣,我跟諸位即使想在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樂,能夠做到嗎?如今上天不遺棄下民,剛旱不久便賜雨于人間,使我與諸位能夠相互舒暢地歡樂于亭中,這都是雨的恩賜啊!怎么可以忘記呢?

  亭名既已題定,又進而作歌詞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們當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餓的人不能把它們當做米飯。如今一場雨連下了三天,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并沒有此力量。還是歸功于天子,天子又說不對。歸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為有功。歸結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為亭命名。我就自己用來命名我的亭子。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相關文章:

游惠山古鎮感想(通用13篇)07-18

蘆芽山游后感(精選21篇)08-10

《采山》的語文教案02-20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通用10篇)02-21

山市教學設計參考模板03-20

《逍遙游》莊子07-24

大學生暑期東明山實報告03-19

《書憤》陸游07-19

革命舊址游后感03-19

高中《像山那樣思考》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29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