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實用文檔>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時間:2024-08-14 12:46:28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通用17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學反思:克和千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通用17篇)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

  目前“大班額”教學是我校教學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是實施創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急待解決的問題。 我在教學了《克和千克的認識》后有以下收獲: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克和千克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兩個基本的重量單位,也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打交道的單位,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

  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親身的體驗,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本節課,在教 1千克=1000克時,我及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如:讓學生掂一掂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這樣調動了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究的過程,使每個學生都能深刻地認識并掌握質量單位。在大班額課堂中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大班額班級授課的情況下,要想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實現有效教學,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并沒有聽講,也不思考,他們只是坐在教室里,靜靜坐夠四十分鐘,對于這些學生來說,上課幾乎是無聊的、無趣的也是浪費時間的。為了使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實現小組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給學生提供很多的生活材料,如:鹽、方便面、洗潔精、果凍等讓學生分小組活動,在組內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

  四、教師及時評價,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進行課堂探究活動的。如: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正確完成了任務,哪個組的問題討論最好,哪個組同學發言最積極, 教師要及時的鼓勵評價。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2

  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克與千克》后有點感觸,現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學生雖然對千克與克還不熟悉,但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喚起對它的感受。先讓學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體有輕重之分,再讓學生掂一掂自己的學習用具來感受物體也有輕重之分。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教學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為了讓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認識,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A、通過實際感受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二分硬幣和1袋洗衣粉,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從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過加1、2、3、4個硬幣來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大概有1千克,這樣學生初步具備了克與千克的表象。

  B、讓學生實際測量物品的質量。在上面估測的時候,往往結果與實際質量有出入,這就得需要提供幫助驗證的工具---“稱”。學生知道要知道物體的輕重需用秤稱,此時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

  C、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個二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二、不足之處:

  1、沒做到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由于沒能很好處理好時間的把握情況,致使小組合作匆匆忙忙,沒能起到很好的實踐效果。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的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3

  《克和千克》是學生接觸的兩個新的單位名稱。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應做到:

  1、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了知識的探究、實踐的全過程,從而形成與發展,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促進思維的發展。

  2 、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充分的.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和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3、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場,學會估計物體質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本節課由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實踐,還算比較順利的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頭腦中已初步建立了質量單位的概念,同時他們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密切結合。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4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質量單位的起始課。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的輕重問題,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本節課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并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因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看一看、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強化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利用超市購物引出課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感受生活,體味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與量。然后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克,說明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連。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本節課重點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質量觀念,我主要立足于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建立1克的觀念時,讓學生兩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質量,再讓學生動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然后讓學生猜一猜1克黃豆大約有幾粒,最后師生共同演示稱1克重黃豆的過程,并讓學生親自觀察稱重結果,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觀念時,讓學生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千克)的鹽,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質量,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1千克觀念。

  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先估一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千克的質量觀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三、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讓學生一手掂2袋鹽,一手掂1枚2分硬幣,來對比感受一下它們的輕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四、在練習中鞏固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進一步鞏固和升華了質量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樂趣,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這節課中,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以下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的時間較短。

  教學千克時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短而少。

  2、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較單一,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事實證明多元化的課堂評價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注意學生專注性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5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因此要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反過來,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質量,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根據學生經驗,活用教材。

  “克與千克”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盡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后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并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米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4個蘋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著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重量,當學生的估計相差甚遠時,另外的學生會用類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駁,如:一生說1個雞蛋重約50千克,則有學生會反駁說雞蛋比1個蘋果都小,哪來50千克?事實勝于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二、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讓其快樂體驗。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于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啟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簡單明了的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師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質。

  一節課下來,時間較緊,歸根到底,教師語言不夠精煉,要不斷學習、提高。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6

  一、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重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歸宿于生活,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雖然對克與千克還不熟悉,對1克與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認識,但他們已經知道物體有輕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體驗質量,分辨物體的輕重,所以學習這一課我選擇了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為學習資源。給學生提供充裕的動手實踐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逐步感知認識質量單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時引導學生“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并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三、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通過自主探究享受學習的樂趣。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鹽、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操作培養學生自己去解答問題、去驗證答案。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我也認識到本節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7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重量單位,也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學時我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課前調查活動: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標簽;在家里找一找標有重量的東西;把找到的東西和重量記錄下來;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來稱量物品的重量。這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充分開發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與克和千克先打了交道,這樣就為下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上課一開始,學生就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資料,有的還有不同意見,如一個學生找到的雕牌洗衣粉凈重500克,小組中的另一個學生說他找到的也是雕牌洗衣粉卻是250克,兩人僵持不下,討論得激烈。后來還是小組長出面解決說:可能是包裝有分大小包的緣故,因此你們兩人都沒錯。兩位學生聽到小組長這么說,也覺得有道理,這一場紛爭才算平息。而我在一旁卻暗自高興,因為學生們有了問題懂得自己解決了,小組長也充分發揮了作用,看來我們班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1克的'質量比較微小,容易被忽視。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克的概念,我找來了幾枚2分的硬幣,因為一個2分的硬幣就是1克。接著通過開火車的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掂一掂,看一看,感受1克物體的輕重。接著啟發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建立正確的表象。很快學生就聯想到了如藥片、圖釘、扣子等物品,看來學生是真正掌握了1克的概念。

  1千克的質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如有的學生就匯報說1包食用碘鹽重1千克、6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一條福壽魚約重1千克、一瓶大可樂約重1千克……學生找到的1千克的物品還真不少。

  當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重量接近的物體(橡皮擦和鉛筆)時,學生有的用兩手掂一掂,有的說要用秤稱。其中一個學生突發奇想,把尺子放在文具盒上,然后把橡皮擦和鉛筆放在左右兩邊。我看到這,就請這位學生說說他為什么這么做。他馬上向全班同學演示并介紹了他這么做的原理:因為我的尺子是20厘米,我把中間的10厘米對準文具盒,這樣就相當于一個簡易的天平了。原來是上課時我拿來的天平觸發了他的奇思妙想,他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了正確的答案,解決了問題。看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更加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8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2分的硬幣兩袋500克的鹽,學生自帶了一些物品。精彩兩分鐘學生介紹了千克的由來,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拿出準備好的質量都是1千克的四樣東西,一捆作業,4盒牛奶,4盒粉筆,2袋鹽。讓學生掂一掂,并且估計一下哪樣東西比較輕,哪樣比較重?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的步驟就完成了。接著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通過投影圖片我們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單位,引出課題,板書:克和千克并且讓學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質量單位。要知道物體的`輕重可以用秤稱。接下來學習了盤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盤秤稱一稱那四樣物品。他們都是1千克。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讓每小組的同學輪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覺牢牢記在心里。找學生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千克做單位?對于千克的教學到這里就完成了。

  接下來就是教學克的有關知識。一個兩分的硬幣,它的質量大約是1克。小組輪流掂一掂一個兩分的硬幣,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這種感覺記在心里。小組之間輪流掂一掂,找同學說說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質量可以用克做單位。

  在接下來就是克與千克的關系的教學。一袋鹽,它的質量是500克,兩袋鹽的質量就是1000克。稱一稱這兩袋鹽。盤秤上指針指向1,說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來作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本節課內容并不難,學生實際生活中也經常接觸質量問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課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學生掌握較好。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9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有關物體質量的知識,學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感性經驗。所以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上,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實現有機統一、協調發展。

  1、強化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系

  課前請學生調查市場上物品的質量,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秤。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課后請學生在家里用手掂一掂家里的一些物品,然后看看上面寫的質量是多少。

  2、突出體驗在學習中的意義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領悟。本課為了讓學生建立一定的數感,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課前拿來2分錢的硬幣和1千克的物品,在課堂上用手掂一掂,并找一找身邊1克重的物品,學生找到了許多,如筆頭、小橡皮等,并利用了橡皮、直尺、2分錢和硬幣做成了小天平自己檢驗。再掂一掂一個蘋果等自己帶的物品的重量,然后再稱一稱。又讓學生自己從書包里拿1千克的書本。然后,拎一拎自己的`書包大約有多重,發現學生基本有了質量的概念。

  3、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充分的實踐活動中親身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

  學生已經學習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等,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具有直觀性、形象性,而對重量單位克、千克的感知,則較為抽象,在生活上接觸也少,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實踐操作,自主探究,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學會使用觀察、比較的方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猜想、嘗試并驗證,在對信息進行分析、歸納、推理、論證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新知,從而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而在課堂中設計“開放型”的教學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為全方位參與創造了條件;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啟迪思維,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培養。

  4、指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

  發現一些規律或研究成果,同時,課外延伸,回家調查研究“成長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體,讓學生自由組合,在校園、家中、商店、或菜場,學會估計物體重量或看標注,把研究成果以學習日記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加深對克、千克的認識,還有助于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樂趣。我課后進行總結與反思,找學生進行個別訪談,了解學生參與研究后的感受,為后階段指導學生探究和實踐提供經驗。

  不足之處: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后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我想僅靠課堂上學得一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孩子接受知識必須是一個過程,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而不能由老師來代替。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0

  在教學《克和千克》,我覺得教學中首要的難度來自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甚至顏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對于重量的本質性的關注則較少。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一是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二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三是“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力求體現以下二個方面:

  1、在比較一定的情境中喚起學生對物體重量的關注;

  2、通過操作、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感悟和體驗,初步建立“克”與“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學設計中我的教學目標的定位為: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重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并溝通克與千克的聯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們的區別。

  2、在建立重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執教后,對本節課進行了反思。

  讓學生充分地進行想像、推理、猜測、判斷等心智的運動,挑戰自己的思維。如上課開始的情境中,讓學生舉例說一說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輕很輕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說一說嗎,不僅引發學生進一步對輕重的關注,更調動已有的有關重量單位的知識經驗,盡管學生沒有說出噸等知識,但為教師的下一步教學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當學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幾克到幾十克再幾百克這個重量的序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加以建立。從教學實施中看,我出示了一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讓學生猜測,進行有依據的合理性的猜測。學生在初步關注到物體的重量有重有輕后,讓學生大膽估計這些物品的重量這一環節中,盡管學生估出來的重量與實際不符合實際標準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學生產生了想知道這一物品實際重量的強烈需要,從而帶出物體重量單位的一個簡單序列,而序列的意圖在教學中主要就是讓學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實地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同時為建構“1千克”這一概念埋下伏筆。

  本節課,為了引起學生對重量的關注,所創設的情境比較開放,因此對組織實施的教師的要求較高,特別是課堂教學的藝術與調控要求高。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我叫一學生上臺稱物體的'重量時,有的學生并沒有仔細聽,說我沒有叫他上臺,非常不高興,這是我沒有想到。課堂上,學生第一次看到天平稱,感到非常新鮮,在稱重量時,他只顧“研究”天平稱,最后是在我的“千呼萬喚”的引導下,將問題的焦點鎖定在物體的輕重上。

  鼓勵性的語言學生的學習提供情境場。教師的評價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激勵會讓學生更投入更有效地學習。課堂上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逐步接近標準答案,好勝心理的激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情緒都離不開教師語言的激勵。這節課中,教師對課堂上隨時出現的學生的情況進行了積極的評價,這種動態地生成性的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情感。如,當教師想讓學生猜一大包味精重多少時,有學生情不自禁叫起說已經知道答案了,教師連忙接話,問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興奮地說是上課前偷看的,教師靈機一動讓他倆興致勃勃地寫到黑板上去,非常自然非常和諧地生成了下一環節的內容,學生也得到了鼓勵。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時學生提出了有質量的問題,如學生問:為什么一包味精用克作單位,另一包用千克作單位呢?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1

  克和千克這一單元,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一些讓同學們感受質量單位、比較物體輕重的活動,并結合活動滲透了一些統計的初步知識。

  第一步:質量單位的感受,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知道1克、1千克的重量與區別。小組的每個同學可以輪流做,一個先掂一掂,估計一下,另一個稱一下,判斷他估計的對不對。說一說關于1克、1千克的區別。

  第.二步: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用克或千克做單位。再由老師出題,同學們口頭說單位。

  第三步:通過猜一猜、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進一步鞏固對質量單位的學習和認識。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同學們對物體的重量非常感興趣并且掌握牢固。清楚明白“克”是用于比較輕的物體做單位,而“千克”是用于比較重的物體做單位。并清楚感受“1克”和“1千克”物體的重量。充分意識到,把生活的常見事物與數學結合起來很有味道,學得一點都不累!由此可見:多讓同學們操作、動口說一說,滿足他們好動好說的特點,他們會學得開心,老師也教得輕松。

  另外:書本的第89頁第7題,對于學生來說,解決起來有困難。第一步,要思考2千克里有多少個500克,方法有以下幾種:500+500+500+500=2000克;2000/500=4;( )x500=2000克……這些方法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挺困難的。再者,通過統計表找出對應的價格,需要的是細心審題和做題。能夠把這道題目完全做對,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似乎有點困難。這道題目的解決還有沒有更好、更簡便的方法呢?本人仍要進一步思考。

  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2

  這節課是對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認識,是第一學段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讓學生體會1克和1千克實際有多重,建立正確的質量觀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通過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一系列的數學實踐活動來達成這一目標的。總的來說,這節課體現了以下幾方面新課程的理念。

  一、 走進生活,體現生活數學。

  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這個內容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知識,與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我打破課堂40分鐘的局限,把學習延伸到課前,拓展到課后。課前,我讓學生走進生活,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克和千克。從課堂上學生的匯報,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對生活的.意義。這是展開新課教學的基礎。課堂上,我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為新課的引入,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生活中哪里用上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秤,生活中哪些東西大約重1克,哪些東西大約重1千克。可見,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幫助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概念是有效的。課后,我引導學生寫一篇有關克和千克的數學日記,喚醒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二、 關注過程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本課教學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感悟質量觀念,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了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課堂上有多次的體驗活動,如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從學生能比較準確的估測物體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這兩個質量單位的理解是比較清晰的。這些數學知識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質量觀念,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 在數學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數感。

  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本課中,建立了1克的觀念后,讓學生想一想10個這樣的2分硬幣該有多重呢?10袋這樣10克的米又該有多重呢?從學具中找出大約100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不是瞎猜的,而是一個數學推理和想象的過程,有著濃濃的數學味。猜測和驗證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在多次的估一估,稱一稱中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另外,判斷數學日記中有哪些錯誤是比較高層次的數學思維活動。只有在深刻理解質量單位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以上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了推理、猜測、驗證、判斷等心智活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了發展。

  上完這節課,從學生能準確的舉例說出生活中大約1克或1千克的東西,以及大部分學生能比較準確地估測物體的質量,正確地使用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可以看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是比較高的。但這節課的學具比較多,學生對于這些東西都覺得很新鮮,很好奇,總想動一動。因此,老師在教學中多思考和總結一些有效的課堂調控方法是必要的。另外,從“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有個別學生估的質量和實際質量差距比較大,可以看出有個別學生的估測能力在一節課內還沒得到很好的培養,需要在日后的生活實踐和練習中不斷修正,形成正確的估測策略。

  今后,我的教學將繼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從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會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為學生學后面的學習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的物品,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并形成為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在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導他們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在本節課中,由于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扎實一點。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完善教學模式,將教學目標完成得更好。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4

  開學的第一天,從學生們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讀出大家對新學期滿滿的信心,對新的知識的好奇和期待!在這樣良好的學習愿景和對師生溫馨、和諧關系的期待和開始經營中我和同學們一起探究學習了《認識克和千克》的學習。

  今年很榮幸又一次任教三年級,雖然對于備教材這環節感覺容易了些,可面對全新的學生仍不容懈怠。由于這部分知識與學生生活機緊密聯系,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報到時,我就給大家布置了學前準備任務:每人準備少量花生米、黃豆粒,一枚2分硬幣、一枚5分硬幣,一粒紐扣等物品。并詢問或回憶跟父母到超市購物時看到的稱重的工具及購買物品有多重,記錄有關克和千克的相關物品。

  教學中學生在觀察了信息窗,聆聽了學生認真讀的四條信息后,思考很積極,提出了許多的問題: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噸有多重;2、150噸有多重;3、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很有探究價值,看得出學生們的發現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是比較強得!

  我們先來解決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問題,在經歷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動中學生們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幣大約重1克,一枚紐扣大約重1克等;繼而出示并認識天平的構造,演示天平稱硬幣的過程,學生見證了一枚2分硬幣約重1克,1分硬幣比1克輕一點;5分硬幣比一克重一點;再次演示驗證了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之后,讓學生再次掂一掂2分硬幣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進一步體驗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稱一些比一克重或輕的物品,增進學生的感悟,這一環節的學生也體驗活動較為充分。在接下來引導學生:如果物品比較重,我們還用克做單位嗎?由1000粒花生米約重1000克,讓學生讀出1000克,也可以寫成1千克,引入千克,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語文課本、數學課本的質量約是1千克;還有的同學生想到了一袋洗衣粉,兩袋食鹽,兩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質量,這些學習資源很有用,我首先肯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兩袋食鹽重1千克;接下來,我選擇了讓學生用天平來稱數學課本的質量,得出了數學課本約重245克,從而否定了一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的說法。于是,我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大約幾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考得出了4本數學課本的質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學習小組中把數學課本羅在一起,輪流掂一掂看4本數學課本有多重,再通過如出示演示稱過的200g的牛奶,幾包牛奶大約重1千克等問題,從而引導進一步體驗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數換算練習環節中,我主要調查了學生的體重,借助了這項資源進行鞏固練習。第二個調查的是王義軒同學:我的體重是62公斤,同學們居然多還沒有反應,應該立刻大笑起來才對,看來他們還沒反應這是錯誤的,于是,說:看來,王義軒同學需要大家的幫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對了,王義軒的體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著又叫了幾個同學說了體重,大家從自己體重的數據中明確了千克與公斤、斤與克的換算關系;然后,我引導學生思考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學生順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課克和千克的教學中,我也努力嘗試了借助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生成資源作為新知探究的載體,在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參與數學實踐活動、再次交流思維碰撞中不斷反思學習從而獲得并內化知識。感覺尚不理想之處是有的環節如調查體重,給學生時間用天平稱物品的質量時,放的時間較多,從而拖延了探究時間,使達標練習時間緊張了,未能按時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課堂生成資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時令人值得高興地實踐是課前活化心腦操的練習及指動游戲的使用讓學生們得上課情緒得以更高漲,對于新課的期待更顯強烈,表現專注而輕松。課中對于學生進行了較及時、恰當的評價讓可以說大大激發了學生們思維的積極性和交流更大膽而熱烈了,體現在學生們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合作提出解決問題或是互相提問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記憶如:計量較輕的物體質量用“克”作單位,用符號“g”表示等句子。就涌現出了很多的記憶小能手如:王義軒、王偉杰、張棟梁、趙傳瑞、李新陽等,

  欣喜地發現趙傳瑞同學在發現約3粒玉米重1克時,最先發現了3000粒約重1000克,掌聲四起!有不少學生發現老師體重約50千克,約有20個老師體重1噸;4個小朋友體重約100千克,40個小朋友體重約1噸。今年還有一個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靦腆得他也特別的踴躍,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確,但在給大家講解時有些緊張與激動,說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還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學新發現了詞語,我說ⅩⅩⅩ得左鄰右舍,被另一同學糾正了是左鄰后舍,那時那刻是那么確切,很有才啊!

  在本節課中對于專心勵志語的使用很少,我想如果用的適時些,全體的參與度可能會更高些!由于教學融合專注力的時間較長,因此檢測評價,智慧提升環節倉促,習題設計及使用方面尚不夠合理充分,這也是在今后的實踐中值得繼續探索的。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5

  回顧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學過程,感到以下幾個教學環節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一、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數學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是《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經驗(比輕重)出發以及課前布置到超市調查物品的凈含量來揭示課題,學生感到很親切,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質量問題,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但是對質量單位還是缺乏認識。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教學中我采取了多種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觀念: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通過1個2分硬幣和2袋食鹽,讓學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過游戲抱一抱同桌同學,來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

  2、給學生提供實際測量物品的機會。如說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讓學生說說你認識哪些秤,再通過課件演示介紹一些常用的秤及認識盤秤的使用方法。再如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稱出1千克食鹽,1千克的蘋果,1千克的梨。

  3、采用估測方法。如:在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后,給他們提供先估測再實測(猜一猜1千克蘋果、梨各有幾個;估估文具盒、擦子各有幾克等)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讓學生在修正的過程逐步建立質量單位與具體實物的關系。

  4、運用對比的方法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如一手掂兩袋食鹽,一手掂1個2分硬幣,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輕重”形成較鮮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關系。

  三、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建構概念

  體驗學習,就是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讓學生主體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親身感受物體都有輕、重,使學生對看不出、聽不見的質量能夠用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的感覺而感受到,體驗并比較什么“重”,什么“輕”。再想方設法使學生親身感受“1千克”“1克”的實際重量,進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稱出1千克的食鹽、拿起1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這1千克與1克放在手上的感覺;再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如:1千克蘋果、梨大約有幾個,1個文具盒、1個擦子大約有幾克,讓學生借助對蘋果、梨、文具盒、擦子的質量的感知,遷移到對1千克、1克重量的感受。所有的這些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都能較為深刻地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觀察、想象、交流、實驗等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小組合作實踐(如稱一稱)、合作驗證(驗證估測的結果)、合作交流(統一估測的意見)的方式,給學生創造了自主探索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生們都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觀察、猜想、操作、討論、驗證交流之中。

  在聽課老師和教學行家的指點下,認識到本節課存在的不足: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學中,如果大膽讓學生舉例估測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教師再加以引導修正學生的估測誤差,這樣會取得更佳教學成效。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6

  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為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本節課主要是從常見的生活場景中引發學生發現物體的質量與生活聯系密切。同時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構建。讓學生在充分的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千克”與“克”這兩個質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知和構建,形成清晰的概念。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一個質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粒花生米約重1克,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粒花生米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系,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

  所以,本節課教學時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縮短了生活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也使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獲取了所學新知識。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 篇17

  本節課是屬于《量的計量》的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質量進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輕、重的概念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輕重,但是如何進行量化比較?對于學生來說還是難點,因此,本節課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等活動,時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單位的稱,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間的關系,會以此為標準估量物體的質量,同時體會學習質量單位的必要性,并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將學生置于與學習新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將這種生活經驗變成數學資源,讓學生自然地實現由生活到數學的轉化。比如: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題圖,或在課前讓學生進行相關的收集工作,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認識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課內、課外互補,以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設計各種有效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實際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質量概念。如:我設計了讓學生掂一掂、稱一稱、找一找等活動,讓學生掂2分硬幣、一根香煙、幾粒黃豆等來感受1克有多重,這樣不僅有身體的感受,還有對物品數量的感受,對1克的質量感受就更生動了,很好的落實了教學目標。 不足的地方及對策:克和千克的認識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學時應時時把估算的教學貫穿始終,使學生在估算的過程中不斷體會、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

【教學反思:克和千克】相關文章:

《認識千克》課程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16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酸的和甜的教學反思03-20

螞蟻和蟈蟈教學反思03-19

《動能和勢能》的教學反思04-02

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03-19

陶罐和鐵罐教學反思03-19

6和7的認識教學反思03-19

《分數和除法的關系》教學反思05-07

照相機和眼睛教學反思03-19

用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