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篇一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掩耳盜鈴》這則寓言講了一個盜鈴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結果被當場發覺的故事。教材敘事條理清楚,結構完整,短小精煉,對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出于對本班實情的分析,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故事諷刺了那些自己欺騙自己的人,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騙了自己,騙不了別人,這種人是極可笑的。
2、說教學目標
(1)學習本則寓言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則寓言的寓意。
(3)能正確、流利地誦讀這則寓言。
(4)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這則寓言的內容和寓意。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實際正確處理類似現象的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大多數學生在課外已有所了解,三年級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轉折期,學生好奇心讓他們對語文學習抱著較高的興趣和熱情,這對語文教師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最初的優勢,并努力讓他們繼續保持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語文課既要盡量滿足學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學生最初語言文字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課堂規范的養成。要鼓勵多角度思維和發表不同見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分析
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氛圍。
2、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自讀自悟,質疑問難,合作交流、教師點撥中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五、說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揭題解題。播放動畫,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巨大推動力,尊重學生愛好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動畫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用閱讀期待產生探究的原動力。
(二)明確目標,整體感知。讀通全文是理解問題的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保證學生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并給予及時評價,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樹立學生學好課文的自信心,能自主復述,從而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初讀中強化了記憶,樹立了條理。
(三)理解內容,揭示寓意 。從閱讀的階段目標來看,充分體現閱讀中閱讀主體情感的投入,把問題留給學生,給他們較大的思考空間,用多種方式參與課堂。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因此,在教學環節中,我先發揮學生的創造想象,補充故事的結尾。生活中類似“掩耳盜鈴”的事情很多,引導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感想,學生討論后自由發言。這個問題看似平淡,實則是課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將學生的認知與實踐相結合,才會有體驗與感悟,最終回歸生活。
我們學習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讀懂內容,領會寓意,更主要的是要會運用,為此我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可以說是對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反饋,通過學生的完成情況來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
篇二
【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30課《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出自《呂氏春秋 .自知》。這則寓言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當場被人發覺。故事只有5句話。先說那個人想偷人家門上的鈴鐺;接著說那個人知道手碰鈴鐺會發出聲音,別人就能發覺,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辦法;最后說他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立刻被人發覺了。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這個成語也常用來諷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戲自欺欺人的愚蠢行為。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習這則寓言時,鑒于四年級學生對寓言有濃厚興趣的特點,教學目標設計為在對語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培養大膽想象的能力和積極探究能力,同時指導做事要多動腦筋,不能一視同仁、一成不變。四年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把握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雖容易把握,但對知識內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一定的學法上的引領與指導,方能更好地實現預期目標。
【教學目標】
1、知道“掩耳盜鈴”的含義。引導學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實實,不可自作聰明。
【教學重點】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鈴鐺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三勤四環節教學法
【教學流程】
一、定向、誘導
﹙一﹚誘導
1、激趣導入
出示鈴鐺并搖鈴鐺: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說說表示聲音的詞。丁零丁零,鐺鐺,嘩啦嘩啦??(板書:鐺dāng象聲詞)。
強調:在“鈴鐺”中“鐺”讀輕聲。讀一讀。
2、引出故事:和這個鈴鐺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呢!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3、放動畫,聽故事
4、過渡:我們的課本把這個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則寓言故事《掩耳盜鈴》﹙板書完整課題﹚。
過渡:請看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標。
﹙二﹚定向——出示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了解故事內容。
2、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學會做人。
二、自學、探究
﹙一﹚出示自學提綱: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題目的意思。
2、偷鈴人明明知道什么?從書上劃出有關的句子,用“只要···就···”說一句話。
3、 偷鈴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認為他的想法對嗎?
4、如果把耳朵掩住,響聲不就聽不見了嗎?
5、這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自學
﹙三﹚小組合作學習
﹙四﹚成果匯報
1、掩耳盜鈴的意思: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鈴人明明知道: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
3、偷鈴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
偷鈴人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鈴鐺。
4、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了壞事想讓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諷刺做了不該做的事,自己欺騙自己的人。
三、討論、解疑
1、課文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2、預設:那么生活中有沒有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小組討論,代表匯報。﹚
﹙學生抄襲作業;老師看到沒有學生提問,被學生的假象迷惑,以為學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卻挺而走險;社會上一些人為了經濟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顧,最后出事了??﹚
﹙要實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裝懂。﹚
四、反饋總結
1、 反饋學習:請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選擇填上成語——掩耳盜鈴、亡羊補牢、揠苗助長
(1).現在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不顧孩子實際,讓孩子學這學那,這真是( )
(2).我發現了自己的錯誤,趕緊改正,還算( )吧!
(3).有 的 同 學 做 練 習 冊 上 的 題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這不是( )、自欺欺人嗎?
2、總結:是呀,自欺欺人,最終還是自食其果 ,讓我們做一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盜鈴
小偷
響←碰←鈴 ◇鐺→偷→捂耳朵→被發覺◇
自作聰明,十分愚蠢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
衛賢鎮后交卸中心校 康玉鋒 《掩耳盜鈴》是一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掩著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門鈴鐺。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做了壞事,想叫別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聰明的結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來比喻蠢人自己欺騙自己的行為。這則寓言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對其寓意的把握還需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
我運用“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教學本課,在上這節課時,我本著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利用實物---小鈴鐺導入課題后,接著從課題入手質疑:什么是“掩耳盜鈴”?通過查字典理解“掩”和“盜”的意思,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掩耳盜鈴”就是捂著耳朵去偷鈴鐺的意思。緊接著我就追問:這個人為什么要捂著耳朵去偷別人家的鈴鐺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自己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理解偷鈴人的心理活動:“響聲要用耳朵才能聽見,如果把耳朵掩起來,不是就聽不見了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此外,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 展現故事情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引導學生揭示寓意的過程中,我并沒有直接把含義告訴學生,而是先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如:偷鈴的人認為把耳朵掩起來就聽不見鈴聲了,對嗎?鈴鐺一碰就會響,偷鈴人知道這個常識嗎?他最后偷到鈴鐺了嗎?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顯出來。學生通過交流討論,能說出偷鈴人很愚蠢,很笨,是個自作聰明的人。“討論、解疑”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生活中有沒有出現過這樣自欺欺人的事呢?我們遇到這些事該怎么做呢?通過小組討論進一步讓學生明白升華了寓意,讓學生切實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結歸納,板書“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總的來說,這堂課上的比較順利,學生也理解了寓意,不過課后想來,我并沒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整堂課,我的講解并不多,全是讓學生探討交流,可是每一環節的問題是我設置的,學生還是被我牽著鼻子走,處于被動地位。如果上課伊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質疑,提出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思索,探究的過程,我相信效果會更好。
【掩耳盜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
《格子》的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