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
《雨點兒》是篇科學童話,全文采用擬人化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小朋友雨水滋潤萬物的道理。讓學生理解雨點兒與植物生長間的關系是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設計中我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特點,先讓學生欣賞雨過后草長花開的景象,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打開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說說雨點兒給草和花帶來的變化。接著我指導學生看圖觀察想象“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還會落在哪兒呢?你能用擬人手法來說一到兩句話嗎?”放手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雨點兒還給哪些植物帶來了什么變化。
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的說道“雨點兒落小河里,小魚歡快地唱起歌”;有的說著“雨點兒落在禾苗上,禾苗咕咚咕咚喝個夠”;還有的說“雨點兒落在小樹上,小樹痛快地洗澡。”……從而理解了雨點兒對植物生長的重要作用。新的認知建立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使教學潛移默化,水到渠成。
【《雨點兒》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雨點兒》教學反思(精選14篇)03-08
《On the farm》的教學反思02-27
seasons教學反思01-17
《大海》教學反思02-26
新詩教學反思03-19
《母雞》教學及反思02-18
新詩教學反思03-19
將心比心教學反思03-19
岳飛教學反思03-19
趙州橋教學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