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單元導學學案
高中第一單元導學學案
1.單元應掌握的重點
(1)準確理解詩歌中的意象。
(2)掌握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即: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了
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和聯想,體會詩歌的情思和意味,初步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準確
理解詩歌的意境。
(3)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培養朗讀能力。
2.關于詩歌的“意象”與象征
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如花鳥草木等),是借助于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它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進行能動反映的產物,是主觀的心意與客觀的物象的有機結合,是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與審美客體的審美特征的有機統一。鑒賞詩歌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準確理解詩歌的意象,通過分析意象的具體特征來領悟詩歌的意境。例如:《再別康橋》中的“云彩”、“柳樹”、“水波”、“水草”等均為存在于康橋的客觀物象,詩人賦予它們以個人情感,融入了詩人的審美經驗與情趣,所以,“西天的云彩”、“金柳”等就成為了表達作者依戀康橋的情感的意象。
象征是一種文學藝術手法。它是通過某個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現手法,它把作家想說而不愿說,或不能說的話,巧妙地告訴讀者,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初中學過的《白楊禮贊》、《海燕》都運用了象征。本單元的《死水》中的死水,象征著一片黑暗、毫無生機的舊中國。
中國新詩誕生于五四運動前夕,它不斷地受外來影響并將其融化在自己民族風格中,涌現出了眾多的藝術流派。《毛澤東詞二首》中,《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詩詞中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精品,注意領會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無所畏懼的革命氣概,品味詞中博大的意境,高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高中第一冊第一單元導學》。學習《采桑子·重陽》,重點感受作者戰爭勝利后的喜悅之情和對革命前途的樂觀精神。《中國現代詩三首》主要學會感受詩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理解詩歌中意象的意義和象征作用;了解不同詩人不同的創作風格。新中國成立
后,當代新詩繼承五四以來的優良傳統,從古典詩歌和民歌中吸取養料,取得了顯著成就。《中國當代詩三首》主要了解朦朧詩的特點;理解詩中鮮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豐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感受詩歌語言物中見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外國詩歌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擁有大量名詩人、名作品,可使我們享受異國的情趣。
學習《外國詩三首》,了解一些外國詩歌知識;理解詩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體會三首詩中
《沁園春·長沙》
1.關于詞的結構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以寫景為主,景中寓情,描繪出一幅絢麗的秋景圖,提出蒼茫大地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第一層:前三句點明時間、地點和特定的情境;
第二層:“看”字總領以下七句,從四方面進行描寫:
遠看: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紅色。
近看: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綠色,靜中有動。
仰視:天空(鷹擊長空)。
俯視:水底(魚翔淺底)。
第三層:通過對自然的詢問,提出了值得認真思考的革命領導權問題。
下闋:重在回憶抒情,情中有景,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形象地概括出詩人與戰友為了改造舊中國所做的努力,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前2句是“憶”的內容。“恰”字,統領以下七句,上闋的“看”與下闋的“恰”,均以一句統領數句,這種格式叫扇面對。
最后三句,巧妙的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號召革命青年應該像當年那樣激流勇進,擔負起歷史的重任。
2.關于煉宇
詩詞講究“煉字”,這首詞的語言充滿魅力。如在描寫秋景中,“萬”寫出了群山連綿;“遍”寫出了楓色深重;“層”寫出了楓林茂盛;“漫”寫出了江水漫溢;“透”寫出了江水清澈;“翔”非常傳神,寫出了魚兒的歡暢。可謂字字傳神,生動形象。
不同的創作風格和表達方式。
3.詩歌鑒賞的要點
A.理解,主要是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創作意圖構思以及詩中難理解的詞語。
B.誦讀,即以有聲的語言再現詩的意境,比較完善地傳達詩的思想感情。誦讀時要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詩歌的節奏、抑揚頓挫的變化,讀出詩歌的藝術美和意境美。
C.默想和回味,詩的鑒賞往往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此,隔一段時間應重新誦讀品味。
4.關于詩歌朗誦
詩歌的語言精練、含蓄、富于表現力,且具有音樂性,有感情的朗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詩意。
詩歌朗誦的特性——雙重轉化
【高中第一單元導學學案】相關文章:
蘇教版高中語文《師說》導學案03-04
《故鄉》的導學案02-1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