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葉語文導學案
最后的常春藤葉語文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常春藤葉內涵,感受作品主旨
2、學會珍愛生命,擁有堅強的信念
一、自主學習
1、 小說概念及三要素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如下幾種: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3、作家、作品簡介
歐亨利(O,Henry,1862-1910),美國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悉尼波特爾,生于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貧窮的醫生家里,亨利一生窮困潦倒,接觸過多種多樣的人物,掌握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在十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寫下了三百多篇小說。他的小說完全以情節取勝,故事頗多偶然巧合,結局往往出人意料。例如《警察與贊美詩》(1906)和《麥琪的禮物》(1906)等就以巧妙的構思,復雜的情節和意外的結局,加強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劇效果。這種寫作方法對后人影響頗大,被譽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同情普通小市民,憎恨壓迫者。他創作的藝術特色是常以使人發噱的幽默,啟發人們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撻資本主義社會的腐朽之余,引出人們“含淚的微笑”,撫慰受創傷的小人物的心靈,因而深受讀者的歡迎。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美)(《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莫泊桑(法)(《項鏈》《羊脂球》)、契訶夫(俄)(《變色龍》《裝在套子里的人》)
4、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逛( )來逛去 矮墩墩( ) 磚砌( ) 昵( )稱
躡( )手躡腳 苔蘚( ) 氣吁吁( ) 殯( )儀館
一籌( )莫展 一幢( )樓 撒( )手 咆哮( )
窗檻( ) 瞥( )見 摻( )假 嘮嘮叨叨( )
2、按小說情節發展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要素將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三、合作探究
1、小說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個情節?請說明原因。
2、作品集中寫貝爾曼先生的地方只有兩處,作者是如何來塑造貝爾曼這個人物形象的?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3、貝爾曼畫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是不是“杰作”?為什么? 它對瓊珊來說意味著什么?試分析瓊珊能康復的原因。
4、貝爾曼為瓊珊冒著風雨畫藤葉是小說中的重要情節,作者卻沒有實寫,這樣
處理有什么好處?
四、當堂練習
想像片段:貝爾曼畫最后一片藤葉
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適當情境描寫,100字左右。
五、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練習題。
①就在這一瞬之間,忽然有一個奇怪的聲音傳到我耳邊,我在倉猝之中一下子不明白這是什么聲音,但這是活生生的——人的聲音。我嚇了一跳,側耳靜聽:這聲音又重復了一遍。這……這是一個嬰兒,一個吃奶嬰兒的啼哭聲!在這荒山野嶺,這里一切的生命似乎早已絕滅了,永遠絕滅了,竟然還會有嬰兒的啼哭聲! ②我的驚訝突然為另一種感情所代替。于是我急不擇路地朝著這啼哭聲,這微弱的、可憐的、求救的聲音拼命奔去…… ③一會兒,在我面前閃過一點搖曳不定的火光。我奔得更快了——忽然,我看見一幢低矮的小房子。這小房子是用石頭壘成的,上面有低低的平屋頂,通常是阿爾卑斯山的牧人躲避風雨的,可以在里面住上幾個星期。 ④我推開半掩的門,直沖進屋子,仿佛死神就在背后追逐我。 ⑤一條長板凳上坐著一個年輕的女人,正安詳地給嬰兒喂奶。牧人,大概是她的丈夫,微笑著坐在她身邊。他們兩人都目不轉睛地凝視著我?墒俏乙痪湓捯舱f不出來,只是微笑著向他們點頭…… ⑥拜倫,曼弗雷德,自殺的念頭,我的高傲,我的偉大,這一切都到哪兒去了? ⑦嬰兒繼續啼哭著——我卻要感激他,感激他的母親和他的父親。 ⑧一個人的,一個剛剛誕生的生命的充滿活力的啼哭聲啊,你拯救了我,這生命的禮贊治愈了我內心的創痛!
思考:這篇文章給了你怎樣的啟發?試作分析。
六、作業布置:
本文結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當瓊珊知道藤葉是貝爾曼所畫,她會怎么樣?試續寫,字數約300字。
1、 運用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 多描寫,少記敘,要求生動形象。
【最后的常春藤葉語文導學案】相關文章:
《最后的常春藤葉》歐·亨利03-13
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07-09
《故鄉》的導學案02-14
蘇教版高中語文《師說》導學案03-04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
往事依依的導學案08-27